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自在与边界
同一屋檐下
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安静闹腾欢笑争吵
恩爱孝悌
针尖对麦芒
这不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吗?
是每一种状态的
容身之处
差异化共存,是当代中国家庭凝聚力的内在体现。
给予真实生活最大的包容,不止于设计,更是尊重。
「行为的容身之所」
家的规划,是为行为设计容身之所。
一楼
含蓄的轴线回应着上一代人的传统。空间相互贯通,似断似连,相互渗透。
各忙各的,“我知道你在那儿”就好。
二楼
环形动线串起行为,打破机械的划分,以流动、自由承载无限可能。
“泛活动家庭厅”:阅读、攀岩、乐高、学习、音乐……打开门,无缝衔接。
小型爬梯是对上个世纪的某种怀念,也是上下层之间的隐藏通道。
「三代人的自在」
容身之后便是自在。
同一屋檐下,三代人的时间在这里相遇;合作、竞技、探索,共同成长。亲身参与远胜世俗的说教。
适当的边界感,是独立,也是尊重。
黑白色调意味着:黑色可以“躁”,白色则要小心对待。
是共同的规则,也是彼此的默契。
自在与边界
设计概念图:摒弃小“格子”,释放空间,为行为设计场所,由行为引导空间的迭代和成长。
一楼改造后的平面图: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居住习惯,更多的时间会待在一楼。因此一楼的设计重心更倾向于「大人们」;两条含蓄的轴线(红)回应着传统的秩序感和仪式感,是长辈们的记忆;两条视线通廊(蓝)将空间延伸至远处,视野更开阔。空间似断似连,却更有层次,家人间的交流也变得更自然。
二楼改造后的平面图:在保持主卧室独立性的前提下,二楼空间更为开放。我们提出「泛家庭活动空间」的设计思路,结合环形动线进行串联:阅读、攀岩、乐高、学习、运动、音乐……没有明确界线,更能适应多样的生活内容。
「行为的容器」——以行为为导向的自由格局。
玄关地台能坐能躺能趴能爬,悬浮的玄关柜与客厅隔而不断。银镜巧妙地将空间放大,银镜后隐藏的储物间共同收纳出入户物品。亮面石材模拟旱池,悬一幅《紫禁城》。
玄关吊柜背后是《同里》,回应不同的空间氛围。视线四通八达,空间也随之延伸开来。玄关柜延伸到二楼,又变成了书桌,一体化设计,空间显得更加简洁大气。
起居空间二层挑空,为避免形成纵向不稳定之感,周边尽量保持开阔、连贯。一二层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互动。
南侧阳光倾泻而至,毫无保留。
悬浮的柜体,分隔玄关与起居室,空间似断似连。地台高度是沙发“坐”的行为延续
视线经过茶室,通向老人房侧边的窗洞,竹帘虚掩,是不经意的交流,也是为未来预留的照看窗口。电视下的地台是起居与茶室空间转换器。
茶室是起居室的延伸,也是和老人房之间的过渡,同时,还隐藏着一条通往厨房的「捷径」。
原餐厅尺寸并不富裕,因此楼梯采用半通透设计,轻盈透气,避免产生压迫感,也平添了一层朦胧。楼梯下方是大容量柜体,多余的杯杯盏盏、瓶瓶罐罐,可尽数收纳。
身在厨房,也可眼观六路。跨过储藏间直达茶室,递个果盘喝个茶,多了几分参与感。
环形空间无疑也是纵情驰骋的游乐场,时常上演姐弟俩的追逐戏。左侧长达 8 米的顶天立地收纳柜成为家庭的核心收纳区,解决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大量增加的物品,集中放置,便于日常整理。
二楼的环形空间完全打破了房间的条条框框,让边界变得模糊,空间更加自由、流动。在环形空间的家庭图书馆区,家人们可以围坐在这里,安静的看看书。家庭图书馆与姐姐的房间背靠背,一体化设计更简洁。
环形空间的攀爬区。孩子总是闲不下来,不是拍球就是跑跳,爬吊杆一口气也能两个来回。攀爬区连接着弟弟的房间,打开门,无缝衔接。
环形空间的学习区。书桌待就位,学习、工作、手工…… 和小朋友一起,共同成长,对大人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很棒的探索。
环形空间的休闲区。这里是妈妈和闺蜜安静下午茶的角落。顽皮的弟弟顺着爬梯,溜下楼找爷爷玩去了。
姐姐的房间。儿童房的亮点是一体化设计和成长型设计。姐姐的书桌、床榻是图书室的延伸,一体化的家具设计跨越房间界线,打开门,无缝衔接。左侧的窗洞连接楼梯,看到爸妈上楼,可以赶紧假装正在学习。
姐姐房弟弟房图书馆。边界变得模糊,分不清内外,没有「房间」的束缚,要的就是自由自在。待孩子们渐渐长大,中间补上一组柜子,便是两个独立的房间。
爬梯是童趣,是互动,是对从前的怀念。
与小业主共同制作背景画。家人的时间在这里相遇:共同探索、共同成长。设计后退,留白交给业主。自身参与的审美远胜世俗的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