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项目坐落在普陀山佛国圣地,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依山而建,是普陀山国际佛教交流中心的二期建设工程。项目要求建筑及室内设计一并完成,作为“旅社”提供游人小憩赏心·。第一次上山考察的时候,注意到东邻竹林,中央地带是十几棵百年樟树形成的稀疏空地,树影婆娑鸟语连绵,着实是修养生息、凝神思量的净处。不想建筑的任何构件触碰到原有的生态结构,一切顺势而为,所以此处得名【古樟余荫】。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神灵,人类出于对美的谨慎,创造了设计师的角色。我们通常建议设计师化身为感动期间的物体,作为生态的一部分,观其左右按理施法。这里的太阳冬日7:00升起夏日5:00起见,他推动着整个树林光影的变化。由于山体造型,西边的落日只能在特定的时间由山体间的小凹进入,虽是难得,但也颇为壮观。月亮往往在前方的庙宇屋檐上出现,总是在樟树的枝杈间漫步,细细品味却成林间趣事。感叹:月难得、日难得、遒劲难得、本生懂得……。
建筑功能主要以居住为主,所以客人房间是关键的关注点。我们希望它们是向阳的,可以坐在门槛上享受日光。所有的树木与房间共同存在于林间,树荫带来需要的凉爽、树影在墙上绘制清晰可见的妖娆。所以我们花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林间作精细化测量,最终完整得保护了所有的樟树,很多树杈在房间内外穿梭,屋子完全融入期间,它们的形态是由随机的间隙所决定的。
由于我们并不允许大型建筑设备进入场地,所以大部分的做法都是采用传统工艺。比如建筑的桩基是采用人工挖孔桩,建筑材料为了顺应环境特征多遵循材质本身的质感特征:苇段打泥墙、老杉木、竹片子、草垛子、以及许多海边的卵石……。
房间的内布局为了配合地形,大部分是不同的。有许多没有床的房间,席地而寝,这或许是这个地方的规制,游人在某种程度上是要主动适应它的。一层的房间都有自己的院落,可以清晰看见被洗净的山体垒石。房间的门口按照当地习俗都有半高的帘子,是为了可以开着门唠嗑时避免直晒的阳光。檐子下面有许多藤篮子,是为鸟儿准备的,这里的鸟儿特别多,倒是可以提醒游人早起看东山的日出。
之前在一篇文章中写过“不设计”的想法。其实是对设计师自身处境与定位的思考。万物都蕴含设计,然则万物也都忌于设计。【古樟余荫】是一件先品视野再就建筑的作品。稍加整理平淡无奇,却喜获妙趣横生,拿来与君分享,乐哉其间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