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Beijing Goethe-Institut German Cultural Center
位置: 北京
分类:文化建筑
内容:实景照片
图片来源:ASP
图片:12张
北京歌德学院德国文化中心于2015年10月在北京著名的文化艺术地标798艺术区开幕。歌德学院的这个新建空间将致力于文化交流、多媒体展示和创意产业。 在这片自1995年创立便欣欣向荣持续成长的艺术交流片区中,歌德学院中国选择了一座带有典型德国包豪斯风格的工业遗产建筑—一座老厂房建筑作为办公地,鲜明而直接地展现了未来歌德学院中国将在艺术交流、文化拓展领域所承担的责任。
德国ASP建筑师事务所(Albert Speer & Partner)受邀成为此次歌德学院新建筑的总设计方。这座老厂房始建于1950年代,由中国和原民主德国的建筑师合作设计建造。ASP对这座老建筑进行了大胆又严谨的改造,在保护、保留原有历史纪念意义元素的同时,满足实际使用上对文化交流、展演活动和行政办公机能的需求。1000平方米的空间设计中,ASP秉持开放和通透的原则,不同功能区域间可以形成有机的新空间形式和历史建筑语言“对话”。
老厂房所在位置处于798的中心,人流密集,通透和开放式的办公环境有利于吸引过往人群进入老厂房一探究竟,让歌德学院的品牌、知名度和服务领域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而老厂房作为一幢历史建筑,本身就是798地区的标志,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与歌德学院相得益彰。歌德学院中国所在的老厂房层高4.5米,独有的尖顶离地则接近9米,屋顶的大窗为室内带来了理想的采光条件,并营造出舒适、明快的气氛,非常适合各类定期文化交流活动、展览以及不定期论坛或讲座的举行。
保留历史老建筑原有韵味的同时匹配可满足未来需求的硬件设施和安全标准,是这类建筑改造设计不变的重要课题。无论是AS&P的室内设计,还是暖通、消防、抗震等方面,需要同时严格满足中德两国相关规范,提供具有前瞻性的设计和施工品质。室内的功能横向分布,歌德中国办公室的两侧出入口通过贯穿室内的一个流动的空间带加以连接,沿这个空间带分布了两侧出入口接待区、活动休闲餐吧区等,可提供各类活动和展览场地,同时很好的为人群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逗留、休息和沟通场所,让室内各个功能区域有机相连,如视听中心与图书馆、“信息吧台”等形成了有效、有机的互动互通。
室内各个功能分区在竖向形成3层阶梯模式,既不破坏整体性,又有效分流人群。设在北侧平台上的视听中心包含一个“灰盒子”,它可以根据需要可以衍生出多种功能,如可用于语言教学、电影播放、实验区、谈话区或者论坛演讲。开放式图书馆的阅读区域和信息吧台相连,使两者亦可分享展演区的多媒体功能,并延伸到歌德学院中国办公室的北入口。歌德学院中国的办公区域在这个L型的老厂房的短边南侧,这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为员工创造了一个安静、专注的办公环境。整个办公区域以开放式布局为主,包含一个会议室、IT设备房以及储藏、档案等功能房间。视听中心除了自然采光外,灯光主要来自上部,由于各个独立空间的四周都是透明玻璃,因此可以分享到来自视听中心的灯光,并且通过这些透明玻璃,在视觉上使老厂房内部工业遗产的建筑特征一览无余。
在两个主要区域之间的中央观演区不仅仅只是起到一个连接、过渡的作用,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承担论坛、讲演或重大活动集中区域等多个角色,相对于老厂房的历史沉淀,它带给来访者的是开放、互动、活跃的场所氛围。中央观演区无论从空间还是定位在设计中都被设定为整个歌德学院中国的中心元素,胜任展示、讨论、沙龙、剧院或音乐会,充分体现艺术创作和文化交流中的开放、包容、沟通、展示。办公和展示区域上方将近9米的屋顶,不仅在形象上突出了老厂房工业遗产建筑的特性,但同时也在供暖、通风、管道走线和设备更新上制造了不少的限制和障碍。中央观演区自然是舞台照明设计中的重中之重,技术上的支撑使中央观演区具备丰富多样的灯效,可营造出不同的光影气氛,满足各类演出需求。老厂房的屋顶形状和特殊的结构,对于中央观演区是否能在地面和屋顶形成有机呼应和融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ASP最终布局的中央观演区位置和形状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难题,并能适应各类活动所需。
北京歌德学院德国文化中心外部实景图
北京歌德学院德国文化中心内部实景图
北京歌德学院德国文化中心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