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建筑西北立面 ©王戈工作室
感谢
BIAD
具有一千六百年通航历史的马六甲海峡是一片平静而又神秘的海域,它曾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碰撞的纽带,也曾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
在马六甲城的海岸边,历经5年的创作设计和施工建造, 2018年7月,中国著名导演王潮歌终于为大家带来世界级的情境体验剧——又见马六甲的全球首演。从此,又见马六甲演出和剧场成为马六甲海峡现代艺术的新坐标。
▼鸟瞰-建筑与城市 ©傅兴建筑摄影
占地4.75公顷,可容纳逾2000人,马来西亚首个360度旋转观众席的又见马六甲剧场正是为这场震撼的实景演出而量身定制的建筑。它眺望着深邃广阔的远方,静默而不喧哗,仿佛是和那一片云、一方海共生于此,诉说和记录着马六甲海峡和这座城市的平和端庄与精彩纷呈。
马六甲城依海而生,她既古老又现代,既平和又激昂,既神秘又开放。又见马六甲剧场也同样依海而建,在水一方。它似乎是不知何时留下的一抹痕迹,和天地,云海,神灵共同低吟欢唱。
又见马六甲剧场是一座东方的建筑:修养深沉,神秘内敛。波澜不惊平静端庄的背后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鸟瞰-建筑与海 ©傅兴建筑摄影
又见马六甲剧场拥有最简单的几何形体,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一年四季、一天四时,随着天气和情景的交替,建筑的边界、表情、含义、色彩、形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建筑设计范畴,是一种“观念”上的创新,建筑有了她自己的“生命”。建筑观念的突破是向世界和未来的发问,比实体的呈现更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立面设计手绘 ©BIAD
▼建筑西北立面 ©王戈工作室
▼建筑西南立面-融于自然的建筑 ©YONGTAI BERHAD
又见马六甲剧场是建筑面积约24000平米、总高度32.5米,边长约100米的方体。建筑外皮由两层表皮构成,是个外白内蓝的夹心盒子。蓝色寓意着海,也对应着中国的青花瓷和马六甲老建筑的靛蓝色调。
▼建筑南立面-LED的表现 ©傅兴建筑摄影
建筑的内表面是蓝色的涂料墙体,外表面则主要由50000余片菱形金属铝板白色鳞片组合而成。顶部凹入的若干弧体由12000余片共1800平米异形弧面玻璃幕墙包裹,既可反射周边环境又能借助LED变化而自成气象。
▼建筑材料细部 ©王戈工作室
而此次LED屏幕的创新性应用也成为本方案的创举之一,建筑师与幕墙顾问方和材料供应商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将LED模块与幕墙玻璃形成单元模组,以拼合的方式最终形成巨幅的LED显示屏,LED屏幕不再是建筑的“伤疤”,而成为建筑形态的一部分,随着LED的点亮,建筑的表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创造性的延展了多种建筑材料的使用和表达。
▼建筑南立面-黄昏 ©傅兴建筑摄影
在建筑技术与绿色节能方面,又见马六甲剧场做了诸多考虑。首先,良好的遮阳和通风是当地被动式节能技术的根本,基于马六甲独特的气候特征及又见马六甲剧场的运营特点,建筑师研究当地的传统民居高脚屋的特征,将观演层整体抬高,创造性地利用一层通风廊道、通风竖井、侧高窗及天窗系统等被动式的节能技术,极大优化了室内自然状态下的环境舒适度,大幅度降低了剧场运营成本。
▼建筑室内-旋转观众席 ©傅兴建筑摄影
▼建筑室内-观众厅 ©傅兴建筑摄影
▼建筑室内-演出后台 ©傅兴建筑摄影
又见马六甲剧场建筑是云和海,动和静,东方和西方的不期而遇。这既是传统设计观念的颠覆,又是精彩演出之外的又一次穿越。又见马六甲剧场建筑群也将成为马六甲城的化身,屹立于马六甲海峡边,见证着中马两国文化在新时代的又一次交融与共生……
▼建筑南立面-建筑与海 ©傅兴建筑摄影
▼场地平面图 ©BIAD
▼立面图 ©BIAD
项目名称:又见马六甲演艺剧场
项目地址:马来西亚,马六甲
项目业主:马来西亚永大集团
建筑面积:24000㎡
设计时间:2014-2017年
完成年份:2018年
概念设计:王潮歌
规划设计:BIAD-朱小地工作室 / 第七设计院
主创建筑师:王戈
项目建筑师:王东亮
建筑方案设计:
王戈工作室(王鹏、张镝鸣、马笛)
BIAD-BOA工作室(王东亮、张红宇、许雯婷、张睿)
建筑施工图设计:ASIMA ARCHITECTS SDN BHD
机电顾问:BIAD-机电设计所(郑克白、张杰、逄京)
结构顾问:BIAD-复杂结构研究院(卢清刚)
幕墙顾问:迈骏建筑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灯光顾问:迈骏建筑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摄影版权:傅兴建筑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