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阿那亚社区位于北戴河黄金海岸,这里建造了一系列富有诗意的建筑,如三联海边图书馆,UCCA沙丘美术馆,阿那亚艺术中心。
马寅1.
阿那亚的第一个精神建筑:“孤独图书馆”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进行规划的?当时面临了哪些压力?设计图书馆的建筑师是因为什么特质被挑选出来?
图书馆的初衷,缘于我在新西兰海边咖啡厅看到的一幕:一对年轻的恋人依偎在躺椅上,一边欣赏美景,一边读书。与那些传统阅读空间相比,这才是我理想的海边应有的读书场景,我希望让这样美好的画面在阿那亚的某一个建筑空间中重现,所以就有了面朝大海的图书馆。
▼海边图书馆
(点击这里查看更多)
确定和董功合作后,我和他一起在现场找感觉,他跟我说了一句话:你觉得是不是应该像在海边长出来的一块孤独的石头?我特别喜欢他描述的这种感觉。回到北京后,董功找来两幅美国画家怀斯的画,一幅是《克里斯蒂娜的世界》,少女俯身凝视着视线尽头的一座房子;一幅是《老人与海》,孤独的老人背影、渔屋与远处的大海,这些都是图书馆的设计灵感来源。
▼图书馆如海边生长出来的一块石头
图书馆建成后,我们没有做任何推广,但一条拍摄的名为“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的视频迅速走红,当时我还有点抵触这个名字,因为孤独这个词让图书馆变得有点网红的意思。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好的孤独》中的一段话:“孤独不是人类刻意的自我培养、自我要求、自我改造,不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而是自然最古老的真相,是万物最原始的本来面目”,才完成对孤独图书馆这个名字的体认。因为这个建筑就是在现代手法之下,完全回归自然状态的作品,一如我们在设计时的构想,希望图书馆就像沙滩上长出来的一块礁石,和自然和谐相处。
▼图书馆室内
其实阿那亚很多精神建筑都和我经历过的、或心中渴望的某一个美好场景有关联。对于海边礼堂我最初的设想是一个飘浮在海面上的建筑物,每个人必须划船或者涉水方可抵达。在这样一个漂浮缥缈的空间里,无论是沉思还是祈祷,可能那一刹那都会更容易连接自我与上帝。但在和建筑师沟通的时候,这个美好的想法存在许多不可控因素,就退而求其次,在海边做了一个白色礼堂。
▼海边礼堂
后来,这个场景被移植到了阿那亚美术馆。完整的阿那亚美术馆由两部分组成,岸上部分如同藏于沙丘之下的神秘洞穴,水中部分深入到海里,通过一条长长的栈道彼此相连,只有在退潮的时候才能走过去,整个建筑就像是奉献给自然的装置艺术。
▼沙丘美术馆,藏在沙丘之下
(点击这里查看更多)©吴清山
▼美术馆室内 ©吴清山
▼伸入海中的美术馆
(点击这里查看更多)
卒姆托说过一句话“当一个建筑的功能性需求远远小于精神需求的时候,就叫诗意的建筑。”我认为图书馆以及未来所有阿那亚的精神建筑皆是如此,诗意所表达高贵的特质,超越了物质至上,直达情感以及精神需要,更趋向于艺术范畴,与传统房地产开发那种工业化的设计产品有本质区别,所以,相应的建筑师也要在审美方面有独特造诣,在价值观方面与阿那亚趋同。
“孤独图书馆”成为网红后,后续系列配套设施的规划思想发生了哪些发展和改变?阿那亚最终的配套建筑会有多少个,等等相关情况可以做更详细的介绍吗?
孤独图书馆建成之后,我开始不断构筑自己对精神建筑的认知。董功送给我一套卒姆托作品集,里面有一套手绘图纸,卒姆托在德国一个乡村设计了许多小但不具备实际功用的建筑,比如小教堂,小冥想空间,小的景观构筑物等,并用乡间小路把这些建筑串连在一起,这套作品集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卒姆托的这个项目并没有真正实施,但我借鉴他的想法,在海边陆续建设了图书馆、教堂、美术馆、音乐厅、剧场等一系列精神地标。并用一条海边的慢跑道把它们串在一起,形成了一条海边的精神主轴。
经济学教授汪丁丁认为,品质生活由三个维度组成:物质、情感、精神,但传统房地产的产品升级只是就房子说房子,在单一功能维度中做加法,相对忽略了人在情感和精神方面的需要。阿那亚对美好生活的构建,则是从单纯生产房子,到满足客户在物质、情感和精神三个层面的全方位需求,其中,精神产品才是阿那亚最高的产品形态。
▼阿那亚社区中的部分公共建筑一览
在北京这样的巨型城市里,街坊四邻、父老乡亲、远亲不如近邻,这样的字眼几乎消失了,大家都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我在开发阿那亚时,就希望在这里可以重建熟人社会,重新找回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费孝通曾说过中国应该是熟人社会,中国人一定要活在温情脉脉的人世间,这是中国人最需要的东西,也最有安全感。所以阿那亚在社区中建设了大量公共空间供大家相聚,希望把每一个人都变成邻居、好朋友、熟人。这种邻里情感关系的重新创立,就是建筑情感价值的体现。
在物质得到满足以后,人一定会更关注精神维度的需求,在阿那亚,这种需求用两种方式来传递和表达,一是更好的精神空间,二是更好的内容。这样的建筑不但可以安顿身体,还可以抚慰内心和抚慰情感。在精神空间里,社区里的居民从事各种类型文化艺术活动,便是我们持续输出的精神产品。
我们会被空间打动,主要还是被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打动,一个好的建筑会带来别样的体验,美好的空间会打动我们,但真正让我们难忘的,是在这个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并因此产生的很多故事。
▼阿那亚社区居民参加的文化艺术活动
3.
您大概是与中国创意建筑师合作过最多次的开发商了。这几年下来,你对建筑的认识发生了哪些改变?现在如何看待建筑?建筑又改变了你哪
些部分?
我对建筑的认知一直没有太大改变。人是环境的孩子,建筑是艺术的一部分,建筑不仅影响着生活品质,更在深层次影响着思维,只有在艺术的空间里面,得到了滋养,才会让人保持更好的感受力和创新力。
▼海魂屋,富有艺术感的访客中心
(点击这里查看更多)©艾清
▼阿那亚儿童农场,儿童可以从自然中玩耍、学习©张海
▼阿那亚儿童餐厅,创造儿童可以体验艺术的场所
(点击这里查看更多)
©CreatAR Images
4.
阿那亚内部社群蓬勃的发展让阿那亚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你认为是哪些方面的原因和措施让它拥有了健康生长的能力?
我觉得首先是价值观。阿那亚的胜利是价值观的胜利,任何产品都输出价值观,房地产更是集大成者。但通过房地产广告语就能看出,过去十年房地产输出的价值观是富贵逼人,金钱崇拜、权力崇拜、面子、炫耀、占有这些并不美好的东西,这和中国人物质产品突然极大丰富后,不知道该如何展开生活有极大的关系。但在那个时代,只要按照这样的逻辑去打造产品,一定畅销。
我刚接手阿那亚时,也有属于传统房地产开发商的惯性思维,希望建一个海边奢华的度假产品。后来我发现这套逻辑在消费升级,时代转型之后并不生效。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元年,许多行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房地产来说,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已经到了天花板阶段,开始不再追求表面化的东西了,而是转而关注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
▼阿那亚社区鸟瞰
就像木心说的“人生是历经长途跋涉之后的返璞归真”。“我自己希望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这是在那些年中许多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阿那亚应该定位于怎样的价值观,因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你怎么样信仰就怎么样生活。最终在阿那亚,我们形成了一整套价值观体系。我们的价值主张是“人生可以更美”,而不是开启美好人生。前者是阿那亚三观的集中表达,后者更像一种承诺或者自夸,生活是自己的,美好生活只能靠自己活出来,开发商给不了,政府给不了,上帝也给不了。
▼面向大海的社区
“人生可以更美”落地在精神生活方面,便是回归,“回归家庭,回归本我,回归自然,回归有灵性的生活本身”。在物质角度是“有品质的简朴,有节制的丰盛”,我们理解的美好生活,是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对情感生活的持守,对精神生活的追寻。
之后,阿那亚所有产品,以及服务、氛围营造都是以价值观为基础展开,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结果,喜欢阿那亚的人特别喜欢,不喜欢阿那亚的人也压根不会来。价值观的认同,是人们在阿那亚展开共同体生活的基础。因为有这批相同的人,阿那亚才能真正开展社群实践,人们才能在这里展开有情感,有认同的公共生活。
第二是审美。这个时代。消费升级的背后一定是设计和审美的升级,木心说过一句话,“无审美力是绝症,学问和知识救不了。”在中国城市高歌猛进的发展进程中,丢失了审美是一件特别可悲的事,我们也希望在阿那亚能让有共同审美的人生活在一起。有价值观认同、审美趋同和在此基础上大家彼此激发,共同输出精神内容,这样的生活不可能没有生命力。
▼阿那亚社区中丰富的文化活动
6.
阿那亚社区鼓励业主群体进行线下交流和互动,并且现在已经有100多个社群,你认为这种社群模式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这种模式对城市核心地区的地产项目有什么样的参考意义?
阿那亚是一个地产行业的新物种,无论是客户洞察、选择、运营,都不是传统的房地产涉及的范畴,所以建设阿那亚的关键一定不是房子,而是与社群,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一切东西,是通过房子为载体,注入了更多的服务、审美、艺术的内容之后,沉淀出的真正的人性需求。
我大概把30%的时间放在社群和阿那亚的各种服务上,社群里所有公共生活的问题我都会参与讨论。对我来说,在社群中主要扮演两种角色,一是社群氛围的维系者,二是社区规则的制定者。我非常关注阿那亚社群中的氛围,因为人身上是存在多样性的,不同环境会激发人内心中不同的特质,在恶的环境当中,人为了生存会表现的比别人都恶。但在一个善的环境当中,人们会争先恐后把自己心中美好的方面释放出来。
是否能始终营造一个好的氛围,是衡量社群成功与否的要素。
其次是如何通过社群优化、细化社区的管理制度、规则。在阿那亚,出现一个问题,发生一个案例,大家就会一起在社群中共同讨论,这样的讨论过程一定会有分歧、矛盾、争执,也并不一定能判别出谁对谁错,但每次充分讨论的经历,都能够让所有人体会到同理心,并衍生相应的规则、细则,供未来大家一起执行。制度、规则细化了,带来的结果是更加的公平,进而促进美好氛围的营造,这也是阿那亚社群最重要的价值。
当然,社群中肯定还是有投诉的。解决投诉的过程也是我和团队共同成长的过程。作为开发者,无论自己的思考多么专业、周到、全面,但真正去聆听使用者的反馈时,就会发现任何投诉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我特别喜欢汪丁丁的一句话,“品质生活是由两个要素决定的,挑剔的消费者和用心的生产者。”社群里的各种投诉和建议,就是对美好生活有持续追求的挑剔的消费者们提出来的,我们用心地听取这些问题,进行调整完善,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成长。
▼马寅参与到社区活动中
8.
阿那亚客群是否是独立于同地区三线城市(秦皇岛)的其他社区居民存在?沙丘美术馆的建筑师曾经说过:希望这个建筑可以连接阿那亚和周边社区。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观点?你对于让社群理念超越阿那亚,创造更大范围的公共生活方式有何想法
阿那亚是一个独立的居住社区,但沙丘美术馆、图书馆以及我们许多公共建筑都是面向公众共开放空间,我们欢迎热爱文学、艺术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朋友们抵达,但我们必须对人流进行管控,因为社区的容纳能力有限。阿那亚的公共生活营造有内外两层概念,对内是社群,社群的生命力就在于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感,我一直都说,阿那亚不是开发商管理出来的,而是所有人共同管理的结果。
社区中任何不文明现象,比如停车不熄火、抢占资源这些行为,只要在社群中举报就一定会有结果。这样阿那亚内部逐渐达成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共识,也就是说,邻居们自发形成一种内在的约束机制,而无需靠管理者简单的外部强制规定。其次是面向社会层面,我们常说阿那亚是海边的桃花源,那么阿那亚大门就是通向桃花源的洞口,我们希望任何人进入这个洞口,就会发现这里的不一样,都会在这样的公共生活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这种小环境一个个多起来,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也会得到改善。
▼沙丘美术馆,创造公共的文化活动空间(点击这里查看更多)
▼阿那亚艺术中心,举办展览吸引游客 ©aranya; 摄影: 在野照物所; 艺术家:TUNDRA; 策展: OUTPUT
9.
随着阿那亚游人越来越多,如何协调酒店消费群体、地产业主、以及一日游游客群体之间的冲突与关系?
我们一直用欢迎的姿态拥抱每一位抵达阿那亚的游客,伴随着游客的增多,很多业主把自己的房子变成了民宿,与更多人分享美好生活,这些经营民宿的邻居们也与阿那亚在情感共同体、亲密关系共同体之外,形成了更稳固的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正是因为有了游客的消费贡献,阿那亚社区的配套才能够维持周转运营,才可以建设更丰富的配套,让业主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阿那亚的场所精神一直都包括欢乐之道和安静之道两种模式,大家在同一空间的不同场景中,可以得到更丰富的生活感悟。至于居民与游客之间的矛盾,我认为主要还是集中于公共空间使用和公共秩序维护方面,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更有效的管理,更完善的规划来实现。
▼安澜酒店
(点击这里查看更多)©周梁俊,Golfimpress
10.
阿那亚最终的酒店客房总数和地产出售的套数是怎样的比例关系?
预计酒店营收占后期服务营收的多少?关于阿那亚后期的服务收费项目,总体规划是什么样的?
现在阿那亚酒店与业主房屋的概念已经模糊化了,因为未来在社区里占主流的一定是民宿,这也符合当下共享经济的价值逻辑。为了帮助业主们运营民宿,阿那亚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叫民宿服务中心,统一提供入住办理、园区交通、清洁布草等服务,取费标准也完全紧贴成本,因为成立这个机构的初心就是为了维持社区安全、有序的状态,而与盈利无关。从服务到建筑,阿那亚并不是像传统房地产那样依靠规划呈现出来的,整齐划一的有序列感的美。而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生长出来的有生命力的美。
▼临海T宅,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改造房屋
点击这里查看更多
©宋昱明,广松美佐江 / 锐景摄影
我们常说阿那亚的建筑有三次生命:第一次是建筑师从理念到图纸的实现;第二个是制造者从图纸到实体的建设;第三次是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流动赋予建筑的互动。一个好的建筑会带来别样的体验,美好的空间会打动我们,其实真正让我们难忘的,是在这个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并因此产生的很多故事。
比如如今的图书馆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享记忆空间,是让幸福聚合的地方。各种各样的音乐会,业主的演出,孩子的演出,画展,摄影展,社区家史,诗歌之夜,甚至时尚发布会。这些场景都是在设计这个建筑时,我们从未想象过的,但这个建筑确实带给了这个社区居民更丰富的,超过本身功能的生活体验,这就是美好建筑的最大价值。
如果代入美学概念,那么建筑设计阶段对应的应该是产品美学阶段,施工阶段对应的是空间美学或生活美学,等到这个空间真正投入使用了之后便进入生命美学阶段,人被空间滋养之后,人也变成了空间美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前,我们不断在具体的设计上下功夫,但是现在,整个社区已经进入人文美学阶段,有生活的质感,有精神的共鸣。
▼海边图书馆内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
11.
当前经济形势,阿那亚剩余楼盘量有多少?销售情况怎么样?当阿那亚全部销售结束,社区的官方运营会发生哪些改变?你认为会给阿那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我一直都没关心过销售数据,因为阿那亚的房子只是一个载体,如果客户认可阿那亚的价值观,喜欢这种生活方式的话,房子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结果。所以,阿那亚一直也没受到太多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销售结束之后,社区运营不会发生改变,以往的房地产开发的套路是房地产商卖完房子赚了差价走人,但现在中国已经进入生活方式时代,房地产的粗加工模式以及一次性赚钱的方式都不符合时代的需求了,只有向服务业转型才是出路。
阿那亚在五年前“被迫”走上了打造一种长期可持续性赚钱的商业模式。从卖房子为中心转到以服务业主为中心,卖完房子不意味着关系的终结,而是一种新的服务关系的开始。这种服务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硬件。阿那亚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一系列生活配套为未来的服务提供硬件方面的支撑,这些硬件配套和高品质的服务是可以让阿那亚进入长期可持续性盈利模式成为可能。
▼阿那亚配套设施 – 阿那亚咖啡厅©北京锐景摄影
▼阿那亚配套设施 -槐树林餐饮会所(点击这里查看更多)©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另一方面是软件上,内容上的投入。深夜食堂、驻馆计划、电影院、DDC车库排练厅等等许多文化艺术项目的服务输出和价值创造,也都代表了阿那亚的初心:做一个生活方式品牌,做一个美好生活的服务商。所以未来的阿那亚,艺术生活一定是日常化的。
▼阿那亚社区中提供餐饮、运动、养老等服务
12.
贵司在全国还有哪些开发计划?
对每个地区的定位有哪些不同?
阿那亚的运营,必须基于对客户深刻洞察的基础之上,绝非放在哪儿都适用,所以,阿那亚更像是个手工活,在物理层面上无尽展开,把产品做成反人性的流水线作业,明显不是阿那亚的战略选择。这么多年,阿那亚只对北京客户的生命状态、生活方式相对了解,就应该继续深耕、聚焦于这个大市场,在北京周边继续开发、运营类似阿那亚的文旅产品。目前,我们正在开发两个山的项目,一个是雾灵山,一个是金山岭,都是面向北京客户展开的。
此外,在三亚还刚刚开始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依旧是为北京客户,为阿那亚客户准备的。三亚和阿那亚现有的其他项目属于互补型产品,淡旺季正好错开。在人员的调配上更好安排,还可以覆盖阿那亚业主们一年四季的生活需求,全方位提供服务,这是我选择三亚的重要原因。
▼阿那亚的新项目正在山中开发
▼雾灵山项目效果图
▼金山岭项目鸟瞰效果图
14.
当前经济形势下,贵司是否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您认为贵司现在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希望怎么突破?
阿那亚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而不是产品复制,传统的地产商做的都是批量复制,阿那亚的不同就体现在这里。阿那亚的成功,是在一个对的时间、对的地点,一群对的人大家一起活出来的生命状态,并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复制的。虽然在北戴河有了非常成功的案例,阿那亚也不会把现成的东西照搬到金山岭,我们永远是在重新设计,重新体现对空间的感受。精神建筑更是如此,每一个精神建筑都是孤品,都是跟地缘、跟未来的生活、跟生活在这里的人、跟我们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有巨大的关系,更加不可能通过重复去获得生命力。
所以在现阶段,我觉得最需要突破的是阿那亚整体团队,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创新能力,我们的建筑如何带给每一个人不同的场景体验,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认知是否跟上阿那亚客户需求的成长,这是我最担心的事。
▼金山岭精神建筑 – 山谷音乐厅
(点击这里查看更多)关于您的问题,阿那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确实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临挑战主要包括如何在创新和产品复制之间找到平衡,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地点、人群和需求来创造出独特的、具有生命力的建筑。我们希望通过对空间和人生的哲学思考,对美好生活有更深入的理解,以此来突破这些挑战。
15.
放眼未来,您希望把企业打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我希望把阿那亚打造成一个美好生活方式品牌,一个面向未来的文化艺术品牌。艺术是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感受力的。当你纵观历史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个时代的进步都是被艺术推动的,艺术打破了我们所有人的认知边界后,这个世界就进步了。
▼有阿那亚logo的产品
16.
最近2-3年中,感受到自己的最大突破和成长是什么?
阿那亚是个很神奇的存在,是一个在对的时间、对的地方,和一群对的人一起做的一件对的事儿,我本人更是从中获取了成长所需的巨大养分。人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很难靠内在的自我驱动进步,而阿那亚吸引了大量的优质外部力量,业主、建筑师、艺术家、新经济下的企业创始人,他们的思想、理念、生活观都是推动我不断学习,让个人成长与阿那亚同频共振、互魅发展的动力。
▼马寅
▼ 网站最新24小时精彩项目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