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在杭州西北、上海以南,莫干山以山峦起伏之势,风景秀丽之姿,成为度假不二胜地。而郡安里“沁山”区域在这片秀土之上形成了独有的文旅休闲基因,远离尘世喧嚣,藏身“竹云泉”,求得“绿净静”。
面对周边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以及复杂多变的场地条件,营造一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消隐于山水之间的建筑群落,成为本项目最大的设计挑战。
初识场地
驱车直入莫干山腹地,坐拥千里山林,藏身云竹之间。在场地环境的曼妙与总图规划的制约之中,
让建筑与自然共处,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压迫与影响,需要更为克制的设计
。
从现场条件看,为最大化保护场地内的自然树木,避免破坏式的大片开发,场地为点状供地,且地块有三种尺寸。设计介入时,
地块内部桩基已施工完毕,方案当尽可能利用既有的桩位,减少对山体的破坏,控制营造成本。
沿着山势
等高线,
将项目基地的三种尺寸点状供地整理分类。
通过设计强化场地特性,并充分利用点状供地的优势,保留的树木完美遮挡了相邻建筑之间的视线通廊,满足私密性的同时消减了建筑的体量。
在此规划上布置的鱼骨状流线,是最优最简的交通串联。借助电动车接驳代替机动车自驾,并优化整个步行系统,形成片区内
完整的绿色生态出行系统
。同时该系统分离机动车的形式,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余地让场地设计与环境共融。
在地营造
平面上虽仅显示3种尺寸的地块,但经实地勘探测绘,因各自所处位置及标高的差异,导致各地块场地情况各有不同,产生43个设计场地。
△复核场地
设计中,我们将竹林与云海作为切入点,依据现场高差及前后排的视线通道设定,确定每一栋楼的进入形式与高度:20度以下相对平坦的用地采用了上跃的形式,20度以上相对陡峭的用地采用了下跃的形式,
通过控制上跃下跃的入口层设置,营造层层跌落,隐藏于山林之间的阶梯式空间形态,达到共融共生的状态,还原一种浸润于山林间的自然山地聚落之感。
△形体生成
每户人家前后相见,高低相错,都能享有无遮挡的莫干山景,翠竹遍野、远山如黛,视觉开朗延展。
轻介于林
设计选择干蘭式的建筑形式结合预制装配等施工方式,虽然加大了整体结构成本却最大程度保护了山地风貌以及周边环境。
吊脚楼的空间形式与自然度假的气质相得益彰,以最轻的介入让方案得以实现。
△场地剖面
在形态塑造方面,以简映繁,用相对简洁的建筑轮廓应对周边多变繁茂的自然环境。
南向大进深的阳台则让建筑更富有层次,阳台内侧则是整面的落地窗,转角玻璃的采用,形成了270度的超大景观视野,4.5M的客厅通高,则是让整个公共区域更显大气通透。
外立面材料则选用以深沉且消隐的火山石与大面的玻璃面形成了虚实相间的材料对比。火山石在树林之中显得低调而沉稳,再加上玻璃与半遮蔽的格栅相结合,虚实有致的立面处理,形成轻盈而灵动的建筑韵律
。一方面以火山石契合山石环境,面向人工界面;另一方面以通高落地窗拥抱山林景观,迎合自然环境,最大程度拥抱山林自然。
方寸场地之间以两种不同的面貌呼应场地。
△节点大样
对于建筑内部的营造,我们则通过前院、天井、露台等空间,与周边环境形成大量交互和感知,将环境与建筑空间穿插交融。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得到最大化的回归,建筑以消隐于山水间的姿态构筑理想栖居之地。
△户型分析
在整个设计营造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尊重一直贯穿始终。这片存在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场地中,我们要做的不是改造他,而是将建筑与人融入其中。当我们以最大的善意对待自然山林时,自然山林也必以最大的善意拥抱我们。“沁山”便是我们在郡安里所做的一次生态共融美学的尝试。
项目地点:浙江湖州
项目设计:GLA建筑设计
建筑面积:13328.42平方米
完成年份:2021
建筑摄影:侯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