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 山体公园视角园区鸟瞰图
近日,“深圳建筑产业生态智谷总部基地一期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总承包国际招标”正式启动,项目拟按“1+1”即“总部基地”+“产业基地”空间布局的模式进行开发建设。建成后将作为深圳建筑企业总部汇聚地,引领建筑产业集群发展。2022年8月,孟建民院士带领深总院建筑创作院、AS+P Albert Speer+Partner GmbH、DP ARCHITECTS PTE LTD所组成的联合体团队,以“超链绿谷 • 低碳聚落”为设计理念,成功入围3个中标候选方案之一。
MENG-ARCHITECTS
深圳40年发展也是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40年,这40年来深圳产业园区快速迭代,来应对不同时期的企业发展需求。以往我们更关注政策支持、招商运营以及产品,但是面向未来,我们认为科技园区应更加注重与城市、自然、人群的关系。建筑产业生态智谷总部基地项目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运国际科教城中部,西侧紧临鹰咀山、神仙岭等自然山体,生态资源丰富,两条快速干道将基地与城市割裂。如何在城市环境如此复杂的场地内为片区打造企业创新的“热点”、为企业提供符合未来运营需求、为人群营造创新活力空间是我们本次设计的目标。
融于山,显于城
首先我们希望通过建立多维的城市链接,将项目充分融入城市。场地呈台地式设置,尊重周边环境资源。建筑也顺应基地逐级跌落。除200m标志性塔楼外,建筑整体高度控制在60m以下,使其融于山,显于城。并采用“冷巷”的原理,通过模拟计算,将建筑横向错动布局,并逐级退台,较好地解决了快速道路对城市界面的影响,同时也提升了场地风环境舒适度。
▲ 方案生成
▲ 东南侧鸟瞰图
面向未来的弹性园区
其次我们希望通过打造弹性的通用空间,来提供适应性强,满足未来产业变化的园区。底层的“产业创新平台”为初创团队提供创业、交流的场所,大空间标准化的产品布局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使用需求。
高区“工”字型模块化建筑布局充分考虑未来需求弹性,在横向及竖向可分可合,形成灵活可变空间,企业可根据规模及使用需求扩展模块数量及使用模式。工字型的平面布局,贯穿通高的共享中庭,诱导室外风进入建筑,营造会呼吸的建筑。季节性变化的垂直绿化与屋面绿化营造出了“垂直森林”般的感受,出挑的平台既起到了遮阳的作用,也提供了观景与交流的场所。
▲ 产品弹性分析图
▲ 总部办公入口人视图
多层城市基面
最后,我们希望通过构建多层基面,来重塑活力街道和城市开放空间,创造活力场所。设计通过打造多维标高的地表层、共享层、企业层实现了在不同标高上建筑与生态的立体融合,营造出贯穿地下、地面、空中的生态绿谷、森林客厅及多个共享花园,最大限度的促进了建筑与生态的共生。一条横跨高速、贯穿园区并连接山体慢道的“生态活力长廊”串联起了城市、基地与山体的联系,中央绿谷公共空间串联整体基地,也改变了基地原本“孤岛”的状态。
▲ 中央绿谷半鸟瞰图
▲ 东北侧半鸟瞰图
深圳建筑产业生态智谷总部基地
项目类型:产业园区
建设地点:广东省深圳市
设计时间:2022年6月-2022年8月
用地面积:92,840.58㎡
建筑面积:504,157.41㎡
业主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深总院建筑创作院(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AS+P Albert Speer+Partner GmbH(城市设计)、DP ARCHITECTS PTE LTD(绿色建筑设计)
主创建筑师:孟建民、杨旭
深总院团队:刘勇高、徐昊、钱铖、梅寒锐、周芯婷、余晓晴、张鋆恒、梁威豪、孟飘检、刘政、黄青松(实习)
AS+P团队:Ralf Dietl、戚毅君、沈召一、 赵璐 、金铭铭、洪裕霖、张弛、谢涵、缪委谕
DP团队:陈志勇、吴新春、马新征、张明明、何群、倪荣檀、曾皓天、唐江文、陈禾阳、姜欣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