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项目名称:重庆两江悦来生态城中心广场
项目地点:重庆市两江新区悦来生态城
设计时间:2016.09
建成时间:2019.03
景观面积:23,845㎡
这是一个地下轻轨站上方的海绵城市项目,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生态城商业中心,处于生态城门户位置。
2015年9月,纬图应邀为这块中心广场进行景观设计。我们深入到场地当中,发现设计极具挑战。
项目占地面积 2.5 公顷,场地西南高东北低,高差 6 米。外围由 9 条道路汇聚形成一个椭圆形交通环岛,其中有 8 条道路的标高均高于广场中心点,广场无法回避的成为了 8 条道路的汇水中心,却仅有一条道路向外排水,一旦暴雨来临,这个只有 1 个出水口却有 8 个进水口的巨大“雨水井”将不堪重负迅速被淹没。不仅如此,广场下方还有一条地铁经过,并在广场中心设有地铁出入口,若广场被洪水淹没,地铁势必无法避免的将遭遇巨大的灾难。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景观设计,纬图调集了内外部技术力量,用超越景观的解题思路进行分析和技术研讨,积极的投入了这场战役。我们逐步将项目分解为防洪防涝、错峰调蓄、轻轨保护、面源污染控制、透水铺装的构成及下渗效果、种植土壤微生态、雨水回用、海绵城市植物配置等技术分项,达成地铁出入口百年一遇降水时不倒灌、不积水,广场空间在雨峰之后可以正常使用的技术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为城市打造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一处开放而有风貌的户外场所。
于是,一个建立在地铁保护、防洪的城市海绵细胞体之上的景观思路被确立了。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设计开始了处处是挑战的旅程。
加强场地的自我保护
生态城中心广场位于张家溪流域排水分区的中部。为保护广场和轻轨车站出入口安全,环岛周边 8 个路口的超标水量必须利用外围环道作为泄洪通道排放至张家溪,而不能任其进入广场内部。
通过对淹没范围较大的北环路进行水文模型计算,百年一遇时其洪水位高度超过路沿 22 公分,需要在广场外围设置防洪屏障带。结合风浪线及洪水冲刷影响,将防洪屏障带高度设置在高于路沿 45~70 公分。有了这一屏障,可以有效的阻止外部地表水进入广场内部。
而两万多方的广场自身的径流量也是个不小的数字,对地铁出入口的压力也非常大。设计将轻轨站出入口保护台地标高从 270.53 提高至 272.33。场地内由西南至东北方向设置为顺坡方向,坡度均大于2%。并且将轻轨站出入口抬高 450mm,形成三级台阶,防止倒灌。
为了阻止下渗水对地铁站及附属设施造成影响,我们通过在场地下部 1 米深度设置多孔管,收集土壤中饱和下渗水量,控制土壤下渗水量对地铁的影响。
渗水管坡度为 2%,始端设置透气措施,加快渗水管流速。收集的下渗水量,通过管网排放至蓄水池,补充蓄水池水量。
▲ 多孔管道布置图
▲ 下渗水收集排放管道布置图
控制径流峰值
根据重庆渝北区降雨特性:雨峰靠前,降雨急促,土层薄弱,径流量偏大。基于此,设计要解决的就是必须在雨峰之时将雨水控制、收集,后续再进行处理。
设计通过生态草沟、透水铺装、渗水沟等下渗措施补充下垫面水分,削减暴雨径流量。再通过生态草沟、渗水沟、调蓄池、过滤池的调蓄能力,保证中心广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 77.22%。
▲ 内部管网布置图
▲ 雨水错峰示意图
-- 透水铺装及渗滤沟 --
广场中央采用陶瓷透水砖铺装,铺装面积 1.1 万平方米,控制容积共 135M³ 。
为提升铺装面渗水率,纬图技术组做出了一次小小的技术创新:环形缝隙截水沟。过量雨水排入环形缝隙截水沟,沟壁设置渗水孔,增加下渗量。进入沟内过量雨水通过沟内溢流口排放至内部雨水管网。
这项技术创新到目前已被推广应用于多个项目。
▲ 渗水沟示意图
-- 生态草沟 --
场地外围通过微地形形成 3 条生物滞留设施。控制容积共 143M³ 。过量雨水通过生态草沟内溢流口排放至内部雨水管网。
常规渗水管容易遇到的问题是长期使用后容易形成负压,导致管内水流速降低并造成管内泥浆沉积甚至淤堵,最终渗水率大幅下降。纬图技术组为此又进行了技术革新,在渗水管的两端设置透气措施,不仅加快了渗水管内流速,也确保了长期使用不会减效。
控制面源污染
雨水收集无法避免的问题就是面源污染的处理,针对降雨径流面源污染较为突出的问题,为达到年径流总污染物削减率 49% 的目标,通过模型模拟场地的径流总量控制率需达到 84%。
除去本底的下渗,还需额外控制 25.3mm 降水,即共需 650M³ 控制容积。设计采取了渗透沟、生态草沟、沉沙井、弃流井等多重措施对收集的雨水进行过滤处理。
-- 硅砂过滤池 --
因为场地面积有限,以及美观性的要求,传统分级式过滤沙池不便实施。本次过滤池的设计借鉴“陶瓷微孔过滤墙”、过滤砂缸原理。采用横向过滤的方式来除去油污、食物残渣等固体污染物。但仅仅如此,长期使用后仍比可避免会有大量污染物残留在过滤层表面难以清掏分离,最终导致过滤能效降低,严重的甚至成为下一次大水到来时的污染源。
纬图技术组再一次提出了技术创新:采用竖向过滤“墙”竖向滤料水平过滤方式,采用主、副滤网设置。过滤“墙”两侧主滤网采用不锈钢编织网夹土工布,内部填充 30 目石英砂,模拟 1.2 米过滤沙缸滤料粒径和滤料厚度配置。副网采用不锈钢编织网夹土工布,副网设置于主网外侧。当副网结垢、结膜后,可通过人工更换土工布恢复性能,以达到功能可控、低成本、低维护、方便检修。
▲ 硅砂过滤池示意图
雨水回用
蓄水池收集的水量,通过水泵(夜间通过错峰电价)抽至两侧共计 86M³ 容积的雨水花园,通过过滤、爆氧保障水质(回流至蓄水池)。用于植物浇灌、道路浇洒,消毒后用于喷泉用水,雨水回用率达到 11%。
景观效果
通过海绵细胞赋予了场地自我调节、自我保护的能力之后,景观需要更深入的挖掘场地价值,为城市生活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这里是一个区域中心,这里是一个交通枢纽,这里是一个形象窗口,这里也是一个市民花园。诸多功能交织在这个场域,我们试着用开放、包容、流动的设计语言让它们自然的融合在一起。
植物品种配置兼顾四季有花的要求,配置有千鸟花(山桃草)、蓝花楹、紫花鼠尾草、美人蕉、再力花、绣球花、月季、桂花、金叶苔草等观花观叶也植物。
历时三年多,这个高难度项目终于呈现。
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经过那些隐藏在背后的思考和创新,这个项目终于看起来和一个常规项目几乎没有两样了——当然,只是“几乎”。因为懂得的人能看到她的内在,她的特别之处。
5月初,国家环境司领导来视察时说:在国内诸多海绵城市的项目中,这个项目超越了很多标杆项目,值得点赞。
无惧风雨,自由呼吸
我们的每一次小小创新,
都为这块场地创造了更多的可能,
也为“海绵”这个正在不断生长的概念
增加了一点点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