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西承寓社区更新是北京市西城区一处典型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改造项目,设计可利用面积仅2000平方米。自20世纪90年代建成以来,缺乏规划的自发生长使得小区内的公共空间存在布局不合理、功能性不足、使用频率低等诸多问题。设计师借助北京市西城区城市更新的政策契机,结合周边使用者多为从事科技金融业年轻群体的特点,以“共享”、“健康”、“社交”、“生态”为目标,为沉寂的空间赋予了新的活力。
【场地原始照片】
背景与挑战
项目所在地作为北京历史文化老城区,自2021年始,根据《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政策大力推进以街区及老旧小区改造的城市有机更新,就城市形象及景观提升进行了设计,希望尽快实现“老城区的现代生活”。作为西城区城市更新一环,西承寓虽被周边历史文化名胜及商业设施簇拥,但建筑和景观都破损严重,院落内人车动线混乱,公共空间被各种废弃物与设施占道,垃圾和无序生长的植物影响了空间的使用。环境质量的提升,公共空间的释放,历史文化与场所形象的换新,创建低碳生态宜居环境,吸引更多不同的人群,激发社区活力成为了项目的重中之重。
【更新后社区景观】
缝合:串联碎片场地,释放公共空间
面对小而散的碎片化场地,设计师用三种设计手法解决了视觉和使用感受上的连续性和丰富性。首先,设计方确定选用与现状建筑墙体相似的黄色作为整个空间的主色调;随后,通过模块化的整体设计策略,将户外空间作为建筑首层的延伸,建立各地块与周边建筑的联系。最后,再通过铺装、灯光、植物等景观元素将这些小空间串联为贯通的整体。不仅统一了整个空间的风貌特征,也梳理出了更具系统性的通行动线。
【平面图】
共享:“小”空间“多”功能,更新生活方式
本案的“共享”体现在“设施的共享”和“空间的共享”两个层面。“设施的共享”借鉴了北京四合院的共享模式,在“院落”中布置多样化的设施,供大家共享使用。例如,室内健身房的器械和设备,可拆卸重组成户外健身房,安装在入口处的新能源智慧驿站。空间的共享是指同一场地承载不同的功能,例如紧挨户外健身房的自由活动空间在平时可作为球场使用,必要时又可以与健身房合并为一个整体,用于二手物交换市集、节日派对等大型集体活动的开展,为更多社交活动赋能。
【共享健身及活动空间】
【共享户外交流空间(白天)】
【共享户外交流空间(夜晚)】
生态:创造海绵空间
设计引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整个小区的路面均使用透水铺装,分散在角落中的生态雨水花园(生态溢流池)和下凹绿地能够吸纳雨水,共同防止在北京雨季到来时出现内涝隐患,还能起到生态科普作用。小区绿地全部为调蓄功能绿地,经测算,园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已达100%。
【改造前单一排水系统】
【改造后下凹绿地及透水铺装等多种蓄排水设施】
【雨水花园剖面分析图】
小区中精心配植的花草树木,也为居民提供了欣赏花开叶落、感受四季交替的机会。
【植物种植图】
交融:重建文化归属,多维度叠加历史记忆
设计师在社区的各个角落融入了具有社区归属感的设计符号,入口处的形象文化界面利用穿孔板装饰立面再现了月坛、白塔寺、天宁寺等西城区地标,将文化载体,转化为景观墙、景观装置等景观元素,建立起区域文化认同感,增加了文化底蕴,唤起人们对过去的记忆。
【西承寓地处北京历史文化核心地段】
【文化景观墙立面改造细部做法】
【文化景观墙立面图】
【文化景观墙建成图】
由“西承寓”首字母“XCY”构成的专属LOGO,也分布在小区入口、楼栋入口、垃圾分离桶等节点处,从多个角度强调了社区身份。
【西承寓文化符号展示】
健康:提供身心保障
西承寓关注居住者的身心健康,不仅有丰富的体育活动场地,无障碍设施也贯穿整个公共空间。居民可以通过或动或静的互动保持愉悦的社会交往,也能从美丽的园艺花境、共享花园中获得疗愈。即便在夜间,温暖柔和的照明系统也能带来安全和浪漫的出行体验。在会不时遭遇疫情封控的当下,小区里完善的设施设备、明媚的暖黄色调,以及亲近的邻里关系,都能有效缓解负面情绪的积累。
【夜晚照明下的户外交流空间】
西承寓社区的设计与实践,延续了偶木景观对人居环境和生态科技融合的持续思考。意在通过环境提升和设计居民需要的空间和活动及科普场景,影响居民对社区空间的使用模式和印象,增加参与度和归属感,培养对公共环境的责任感,形成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的精神,使其自发参与社区的运营和管理,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同时,在大力推动城市更新工作的背景下,也期待西承寓的经验为西城区户外空间改造提供更多思路和可借鉴途径。
【夕阳下的社区景观】
【更新后社区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