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因水而生、依水而兴,上海至2020年底已经实现了苏州河的贯通工程,如何在贯通的基础上打造富有特色的高品质滨水公共空间,成为重点思考的问题。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位于长宁区东侧,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北部,其滨河沿线900米,是长宁苏州河城市项链十颗“珍珠”中最东段的一颗,也是苏州河沿岸少有的非工业化区域,具有独特性及门户效应,其河岸线的改造提升将对整个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规划研究背景:
华东政法大学具有重要的人文历史和建筑艺术价值,在历经多次历史更迭之后,整体上依旧保存了其前身圣约翰大学时期(1879-1952)发展形成的英式庄园空间格局。圣约翰大学作为中国最悠久教会大学开创了中国近现代中西合璧建筑式样的先河,该时期保留下来的25栋历史建筑在2019年10月7日全部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整个片区最具有保护价值的核心资源。
我们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将原本相互独立的华政校园与滨河步道结合贯通,以“凸显国宝建筑风貌,优化滨河景观品质;挖掘校园人文元素,激活滨河人文空间;保障校园界面安全,建立安保管理体系”三大设计理念为核心,对原本狭窄逼仄、景观单一、缺少公共服务设施的滨河步道进行全面梳理与重新布置,将原有单一的“人行步道+植物绿化”的景观形式改造成为“校园景观+共享空间+滨河步廊”的全新模式。
在设计上做到:拆除风貌不佳,影响整体景观的现代建筑;扩大滨河区域面积,形成更多开放空间;通过展示国宝历史建筑界面,结合场地特征进行针对性景观设计;全面提升优化滨河景观,在满足防汛墙结构不变的前提下,抬高滨河步道,提升滨河景观视野。深度挖掘华政历史人文资源,通过对防汛墙,地面及历史建筑立面置入展示华政历史人文相关的标识,打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滨河景观步道;同时通过智能可控的安防系统,在最大限度地将学校开放为市民服务前提下,确保校园教育功能、师生教学秩序及安全。 完成后的苏河华政段形成了一个拥有丰富的悠久历史文化,景观风貌突出,整体向市民全面开放共享,由十大高品质公共空间景观节点所组成的苏河地标。
滨河景观设计
节点1:思孟园——苏州河畔的开放校园
开放滨河空间,拓宽并抬升滨河步道,凸显国保建筑风貌,延续建筑的轴线关系,并采用缓坡大草坡化解高差,将校内英式风格园林景观延伸至滨河,展现华政校园的历史沉淀。
思孟园改造前
思梦园改造后
节点2:格致园——百年名校的英式花园、
拆除浴室和打印室,开放滨河空间,拓宽并抬升滨河步道,凸显国保建筑风貌,以具有独特风貌的中西合璧风格的格致楼和韬奋楼建筑为依托,展现华政校园的历史沉淀。
格致园改造前
格致园改造后
节点3:倚竹苑——一亭一榭的“长宁·苏河驿站”
拆除锅炉房,开放滨河空间,新建驿站满足公共卫生服务等基本功能,结合华政风貌特色,师法自然,运用松、竹、枫等特色植物,打造具有独特风貌的曲水流觞、一亭一榭的“长宁·苏河驿站”。
倚竹苑改造前
倚竹苑改造后
节点4:獬豸园——安静优雅的中式园林
以华政现有中式园林为基础,提升景观品质,设置曲径通幽的漫步路径和生态旱溪,打造宁静优雅的中式园林景观,将法兽獬豸形象喻于假山堆石之中。
獬豸园改造前
獬豸园改造后
节点5:华政桥——河畔小憩的绿意草坡
华政桥连接华政教学区与生活区,滨河步道拓宽并与桥协调,在桥两侧的原有缓坡基础上,进一步塑造高品质的河畔的绿意草坡,成为可共享的放松休憩的场所。
华政桥改造前
华政桥改造后
节点6:桃李园——桃李芬芳的滨水观景平台
拆除水泵房,结合多幢历史建筑院落,打造风格独特的花园景观,植物以“桃李”为主题贯彻校园精神;同时塑造开放宽敞的滨水观景平台,为市民提供最佳观景视野。
桃李园改造前
桃李园改造后
节点7:东风角——舒适宜人的滨水漫步小径
拆除附属用房,开放滨河空间,拓宽并抬升滨河步道,凸显国保建筑风貌,在景观风貌改造提升的基础上,打造舒适宜人的滨水漫步小径。
桃李园改造前
桃李园改造后
节点7:东风角——舒适宜人的滨水漫步小径
拆除附属用房,开放滨河空间,拓宽并抬升滨河步道,凸显国保建筑风貌,在景观风貌改造提升的基础上,打造舒适宜人的滨水漫步小径。
法剧场改造前
法剧场改造后
节点9:银杏院——百年古树之下的河畔生态绿地
围绕挂牌的百年古银杏打造银杏苑,通过对古树周边生态环境的优化,凸显独一无二的百年银杏景观,彰显表达华政百年名校的历史演变
银杏院改造前
改造后
节点10:书香园——休憩交流的活力驿站
将校园公共设施与市民共享,结合图书馆和咖啡馆及其周边公共空间,打造市民可休憩、可停留、具有人文气息的公共休憩服务驿站
书香园改造前
书香园改造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