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研究生设计工作坊
Nanj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Graduate Design Workshop
2020.07.03~07.21
PART IV
终期评图
Final Review
PART I: 古卫城墙的未来可能 | The Ancient Walled City and Its Future Possibilities
PART II: 卫城活化进行中 | Walled City Revitalization In Progress
PART III: 卫城活化的空间纬度 | Spatial Dimension of a Revitalized Walled City
第四组 / 剧场 Theater
李伊萌
关键词:延续城市记忆、剧场
我首先从对古城肌理的分析入手,再进一步分析这条示范段街区的肌理、建筑风貌及周边业态。
可以发现该街区的肌理保存较完整,一般重要节点周围都会有一个较大的公共空间(主要为广场),但交通和景观的优势不大,所以想要激活就必须要有亮点。
▲ 永宁古卫城肌理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场地分析
我提出的设计策略就是在不破坏历史文脉和肌理的前提下,渐进式的植入一些符合主题的业态节点,然后由该节点激活这一个片区。 于是我
挑选了一个最关键的位置来具体操作——古城西门入口广场,处在示范段街区与永宁老街的交叉点位置,人流比较集中
。广场东北侧有一栋现代风貌的楼,它刚好有着永宁古卫城纪念性建筑该有的轴线关系和先导空间,于是我决定在这个位置上
新建一个浸没式剧场,从而增加参观者的代入感
。
▲ 设计选址
我为该剧场策划了一种新的运营方式,将浸没式戏剧与实景取证式推理游戏的模式相结合,让观众成为演员。
参观者需要按照剧本将自己代入华侨的身份,在剧场及广场周围寻找线索,然后在剧场的指定场景中完成几段有关华侨人生经历的表演。
通过这个体验希望能让参观者从这些剧情中得到一些启发,也就是形成一些“潜在的未来记忆”。
另外,这个剧场的活动模式未来也可以再蔓延至古城内的其它节点。
▲ 设计生成过程
▲ 最终效果
▲ 剖面
▲
提取当地两类典型纪念性建筑的立面元素
▲ 主立面入口
周诗琪
关键词:戏台、游神路径
通过这对永宁这座古卫城的深入了解,试图去找到一个突破的切入点。了解到泉州当地的高甲戏和南音盛行,对于表演空间有一定的需求;同时,传统民俗中的抬阁与游神活动,更是为永宁这座闽南古卫城增添了几分人情味。
结合现存的永宁古城内的城隍庙古戏台原型,我尝试结合两者,以戏台和游神路径为原型去寻找文化介入的载体。
永宁城隍庙古戏台采用的是分散形制,考虑到现代表演空间多义性的需求,希望可以
通过置入和嵌套舞台装置介入原有空间
。
▲ 永宁城隍庙戏台与游
神活动
永宁古城内现存四座庙宇,城隍庙、梅福寺、慈航庙、文庙,作为游神路径和各种仪式的主要空间节点,结合示范区的重要建筑霁霞戏剧台、鳌峰戏剧台、大夫第、莺山书院、董云阁烈士故居、十三架串联形成一条完整的巡境游神路线。自城隍庙出发,庙前进行过火仪式后,开始巡境游神,村民在示范区西南侧送神,经过西门近莺山书院处,神明取香火回村时,接神回村,最终回到城隍庙前结束巡境游神的仪式。
▲ 巡境游神路径
▲ 示范段内路径引导
对于示范区内游神路径的塑造,一方面用景观铺地隐喻护城河,营造河的意向和“古城墙”边界感并引导路径;另一方面,嵌入一些临时的观众空间。
置入的舞台装置一定程度上成为公共空间节点,既可以积极介入市民的生活,同时也可以成为游神过程中仪式的举办场所。
而巡境游神路径作为一个路径,置身其中的村民作为观众,游神活动本体也似一个环形戏台上的戏剧,村民既是观众也是参与者,呼应了舞台装置的母题。
▲
示范段内临时观众空间塑造
▲ 戏台与观众的关系
嘉宾点评
刘宇扬:
剧场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也是一个事件空间。通过艺术化、戏剧化、体验化的方式,
试图回应传统层面通过物质化体现的记忆和建造,是一个更加开放性的议题
。
赵辰:
李伊萌同学的肌理分析非常到位,对设计选址比较有敏感度,提出的浸没式戏剧的思路也很有趣,但建筑设计的比较low,其实没必要把一个房子作为剧场,重要的是让历史空间形态变成剧场。周诗琪的空间场景式的思路也很好,但是是否现实不能确定;
重要的是让历史空间形态成为剧场
,巡境游神的想法就是很好的方式。
周正:
建议李伊萌同学以如果从业态的角度去切入一个设计,不要做很传统的功能分区,而是
用图层叠加的方式,让各个功能散布在你的设计中
。
第五组 / 装置 Installation
程薏
关键词:城墙、番仔楼、可活动展亭
永宁古卫城是中国三大古卫城之一,建城超过600年,自古以来就是抵御外来侵略的海上屏障,也是海上交通、经贸往来的重要节点。
这座城市的特殊记忆在于它的历史,因此从历史中提取具有象征意义而产生的城市人造物,进而将关于过去的记忆带入到现时的经验之中,并与市民活动的社区空间相结合,成为具有延续性的纪念性建筑。
▲ 概念生成分析
从“卫城华侨文化综合体“题目这个出发,对比能够体现时间延续性和城市整体性的印记,从古卫城和华侨文化这两方面分别提取了城墙和番仔楼两个意象要素
:卫城城墙在历史上承担了重要的防御功能,虽然已经被拆除,但城墙的概念在市民的讲述中代代相传,城墙的边界印象是主要的历史记忆载体;番仔楼是“泊来品”,中式骨架,西洋装饰,又具南洋风情,它曾是那个特定年代下南洋的人们财富的象征,永宁的番仔楼则结合了当地传统石厝的石构形式,独具一格。通过两个意象的具体分析,我以城墙的形制和番仔楼的材料构造为入手点,进行建筑的形式设计。
▲ 意向提取
永
宁是石狮市著名侨乡。侨胞旅居海外始于宋末元初,现旅外侨亲5万余人,百分之九十六的家庭是华侨或侨眷、侨属。因此这里的华侨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针对市民不同时期的文化需求,我
希望能够设计一组以展览功能为主,兼具市民活动的开放的公共展览空间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 场地分析
整个展览区选址在卫城城墙遗址的西门一段,
对原有的建筑风貌进行修整后,以针灸式手法设置多个点状展览空间
。
使其分布在原有城墙遗址上,形成片段的连续效果。
既能凸显并纪念了原有的城墙界限,又能体现展览内容的多样性,使参观者在浏览展品的同时又能感受古城的街巷空间。
▲ 空间分布图
展览空间分为临时展区和固定展区两部分。
固定展区主要展出当地华侨的历史文化资料,是固定的建筑展馆及广场,分为南北两区,都设有大面积的供市民活动的室外空间。
▲ 展览广场
在构造上借鉴了当地番仔楼的石构形式,与周边古建筑风格相统一。
▲ 展览广场构造效果
临时展区主要面向现在华侨回乡的广告宣传,由多个分布在街巷零碎空间的可活动展亭构成,可以进行小型展览,并为市民提供休憩空间。
模块化的展亭尺度为3m*3m*6m/5m,可根据展览需要和城市尺度自由组合。
虽然也借鉴了石构形式,但在材料上选择了仿石金属,便捷轻盈,与周边建筑协调又突出,以模仿出片段连续的城墙的效果。
▲ 可活动展亭
▲ 展亭构造效果
魏雪仪
关键词:故事记忆、mapping、场所
恰如罗西在《城市建筑学》中所述,“城市凝聚了事件和情感,建筑物正是发生在特定点中这些事物的标记”,倘若记忆的塑造需要载体,那么城市事件是一种隐性记忆材料,而城市中的空间,建筑物,残留的遗迹等物质要素则是显性的物质材料。
▲ 记忆载体
永宁为侨乡,在永宁华侨出海经商,异国打拼,再到回乡投资捐资的过程中,发生了无数的故事。故事超越了此时此地的限制,成为重塑历史记忆的线索。
本次概念设计就是
从故事的角度出发,期望运用mapping的手段,对永宁的故事进行梳理,展示,并与实际场所结合,提供一个介入故事本身和扩展收集新的故事的方式
。故事地图计划分为三步,首先为
二维图像地图
,即通过图像的方式,对片区内的故事发生场所进行整理,同时针对每个故事,整理出每个故事的时空地图。
▲ 场所故事
其次为
空间地图
,即希望通过空间引导的方式,设置了漫步,捕捉,沉浸,闪现,展示,重现等一系列路径,使人在真实的场地和沉浸式的过去的故事场景中不断切换,达到在场所内深入了解故事的目的。每个装置布置在曾经城墙的边界处和场所与场所的连接处,一方面它提示着曾经的城墙的存在,另一方面装置成为故事与故事的接口。
▲ 空间地图
▲ 空间地图成为故事转换接口
第三种为
进行中的故事收集地图
,通过口述故事收集装置和物体收集装置,不断收集那些未被了解到的故事,最终形成新的故事场所。而永宁的历史和未来,也在故事地图中被凝结和激发。
▲ 故事收集装置效果与示意图
▲ 新故事场所网络
黄菲
关键词:
高、虚拟城墙、文化装置、集体记忆
本次设计选址位于永宁古城墙原址,过去古城墙承担抵御外敌的防御功能,现在城墙消失了,彷佛文化和居民、华侨的记忆也消失了。因此,“城墙该以何种形式存在”、“如何唤起文化和记忆”成为本次华侨文化综合体的重点。
以“永宁古卫城城墙”这个有很多记忆的的物质载体为出发点,从城墙“高”这个特点入手,城墙高点过去用来观察敌情,现在可用来观察生活,因此本次设计想法是恢复城墙高点,并在在高点置入观察的体验空间。
▲
城墙“高”特点展示
目前古卫城的城墙已不复存在,当然它“高”的这一特质也不复存在了,因此,未来设计中首先需要考虑未来的城墙形式将会是什么样呢?
未来的城墙将会是一个“虚拟的城墙”
,该“墙”集休闲、文化、艺术、商业于一体,满足当地居民、华侨和外来游客的需求。这样做后,激活了城市空间,将边缘化的古城重新中心化。同时,在改造过程中突出步行漫游路径,在步行路径中放入观察体验空间——“记忆场景沉浸式体验”文化装置,这个
装置不仅可以强调旧时记忆,也可以用来收集当代碎片记忆
,使“文化装置”成为记忆的载体,整个永宁环成为“记忆路径”,体现出这个环的当代意义。
▲
“虚拟城墙”展示
具体做法分为两步,首先通过一些树木、廊道、小品及城墙等构筑物完成对“虚拟城墙”形态的重塑;其次,在这过程中,形成之前设想的步行漫游路径,并根据古城内重要节点位置分布,在路径过程中选择了本次重点设计“记忆场景沉浸式体验”文化装置的合适放置点。
▲ 文化装置
文化装置设计以古城重要场景信息为华侨体验内容的载体。在考虑到当地多元宗教文化的存在,通过资料搜集,了解其中重要宗教的核心精神空间,将之用现代设计语言进行设计表达,并将不同宗教文化核心精神对应的空间融合,来确定装置最终的表现形式。
▲
线下文化装置(Inside:一个人的回忆体验厅)使用流程
本次设计还设计了线上APP,对不同点进行体验,通过线上APP体验路径,把看似分散的点链接起来,并在后续根据实际场地需要,也可在某些点置实体的文化体验装置,
这样就形成了一套永宁古卫城文化信息体验装置
(线上线下)
,连接城市中各个重要的回忆点,从而达到激活场域的目的,同时这回将互联网能量导入城市物质空间,最终有利于塑造永宁卫城和华侨之乡的城市印象。完成唤起“城墙文化”、“华侨文化”记忆的设计目的。
▲
线上文化装置(Online APP: 华侨之乡——永宁古卫城)
嘉宾点评
陈超:
这是一个跳离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方法。作为一个设计干预性质的课题,魏雪仪同学提出的故事地图不失为一种实验性的手段,这种方法可以牵连空间,记忆,业态,活力等几大要素,我想从给这位同学的一句话是:
建筑与城市的关联,是一系列事物关联之间的集结。而无限的事物的清单可以带来更无限的事物的关联
。
黄菲同学提出“虚拟城墙”这个概念挺好的,但是做的成果还稍显不足。对以城墙高度或高点为出发点思考这个项目来说,城墙是一个长宽高的一个城墙的体量(目前是被拆除的状态),那其实这个体量我们不一定要做路径,它
可以是一个“负形”——负的一个体量的状态,是类似于当代艺术操作的一种抽离的方法
。那么把这个体量拔掉,那么它拔掉会带来一系列的相关的一些操作空间,它可能会是原有建筑的交集并集,或者说是新建体的补集,最终达到明确这个墙体本身所带来的强烈记忆的目的。整个项目可以称为一个“空墙计划”。
周正:
传统的业态是单一的,博物馆是博物馆,酒店是酒店,而新的业态则可以在场景和场景之间转换,这样最终的业态也可以是五彩斑斓的。
赵辰:
面对两周的工作坊,谈具体的问题很难有成果,所以这是一个概念性的设计。
故事mapping这个思路非常有意思,且思维上有一种整体性,对于历史城市我们要有这样的思路
。想法是大胆的,最后呈现的东西是幼稚的,不过这并不奇怪。
徐亮:
最后这组学生不是以传统的建筑学的方式去操作设想这个项目,而是以传统的建筑学方式操作介入,需要一个借鉴,就是罗西的《城市建筑学》。通过他的学生的作品,如赫尔佐格德梅隆的早期作品,可以理解
罗西想表达的反地域主义的后现代表达方式,这种方式在永宁是可操作的,同时也是很酷的
、可对抗目前大陆这种泛泛的旅游开放方式。需要有精确的尺度和原因来推动真实性陌生化的操作。
结语
Conclusion
潘陶:
跳脱出创作者的依赖,打破固化的思维,提供一个新的视野。
城市设计是一个公共议题,陌生感、不熟悉感本身能够成为一种张力,激发一些新的创造。
但是这次的设计没有发现新的问题,似乎也是被现有的问题所引导。
相对之下,界定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更重要的前提。
希望学生通过此次工作坊能够训练发现问题、界定问题的能力。
陈超:
因为课程所定的主题是实验性的,所以我对于设计的
第一个参考点是它有多实验
,也就是潘老师所说的不会被僵化的方式。
第二个是我们所做的是设计干预
,我们应该明确干预的是什么、干预的目的、干预的范围是什么以及我们可及的干预的程度。
第三个我个人的参考点是干预的方法,它是否是一个好的方法
。题目希望大家通过一个中度量的视野去切入,正如胡石老师所说它是一个关于永宁古城的全视野、全系统的项目研究,如果不是全城去参看,你就得不到一种能被确认或证明的方法,也就是无法去证明最后的方法是好是坏,这对同学们的挑战是非常高的。
徐亮:
后五位同学采用的都是
非建筑学的方式去操作和设想这个项目
,他会得到一个为期两周的工作坊的很好的成果,如果我们使用传统的建筑学的方式来操作时,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问题,就余姚一个借鉴,这个借鉴在本次工作坊里是罗西的理论。
反国际主义的,地域主义的操作方式,这样一种对永宁可以是一种操作方式
。就像胡老师所说,它可以是一种真实性,但是这种真实性通过一种异化的、陌生化的方式把传统的建造方式转译成另一种很酷的方式,它也可以对抗现在比较多的旅游的方式,因为它不是那种很庸俗的方式。
最后,即使是这样一种表达的方式是需要一种精确性的,这种精确性的表达方式不是同学们视频中风光片、美食片的,如《国家地理》的表达方式,而是
应该去问呈现的现象学的根源在什么地方,需要有精确的尺度和原因,以此来推动所谓的真实性的、陌生化的表达方式。
林一麟:
我的问题是,关于类型到最后的设计,从类型的分析跳到最后的形式,大家没有从类型的下一步的工作空间的讨论,而
罗西理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类型指向的空间所激发的城市事件的一个讨论,这一部分工作有意被减弱掉了。
赵辰:
与urbaneer的视角相对不一致,可能更从建筑师的角度介入。但是也赞成潘总的部分观点。学生不知者无畏,切入问题的时候更加refresh。对于潘总的问题和研究生的工作坊结合,我们
应该更去重视问题,去面对一个更加具体的问题——永宁卫城当下的问题,应该从问题出发,对问题的认知理解有何独特的认知。
一些独特的认知可能会导向一些有趣的结果。对学生来讲,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sharpness,找到独特之处并深入解读。
一点遗憾,大家没有重视的部分,这个
概念设计介入的最终目的是通过architecture介入,唤醒集体记忆,architecture不一定是一个实体,可能是一个文化的载体。
运用原有的永宁卫的城墙和迁徙的华侨的记忆,他们记忆中the most collective的部分最珍贵,我个人认为,番仔楼可以作为一个原型。这次要做的华侨综合体,可以理解为“当代的番仔楼”。尽管现在的番仔楼更多是一种形式,但是番仔楼的形式必然是随着地点和时间而变化的。当代的番仔楼不是个人的,必然是公共的,是一个urban artifact,但是一个是承载着一定的集体记忆的。
Architecture should integrate everything
.
刘宇扬:
两周的时间,和同学们讨论的时间是非常短的,设计有时很快可以成型有时却很漫长,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我只能
关注两个层面上,一个是历史观,另一个是方法论
。首先关于历史观,在这里可以回应赵老师说的永宁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抛开表面上的经营、业态、空间等,它的历史是什么,它剩下什么,它最后以什么方式呈现。建筑师的操作通常是非常具体的,而历史没有那么具体,所以我想通过具体的操作,让我们可以重新思考历史观。而关于胡石老师提到真实性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把这里当做考古现场,挖开来去研究,我们如何去回应所谓真实和想象之间的一个不确定性,也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其次关于方法论,如何做,如何敢于去做是我们考虑的问题。在本次工作坊中学生们至少有信心去进入这个问题,不然首先历史好像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大家不敢去触碰,另外就项目真实经验来说设计师会面临政府、经营方、商业以及比较浅薄的文旅产业等方方面面的诉求,设计师会显得很无力。对此,我们怎么样去抵抗,但我可能倾向于融入,正如赵老师说integration,我理解
integration有一定层面是态度问题,除了建筑这些层面外,是我们作为个体与整个社会做一个融入的问题
。两周工作坊可能无法让学生找到融入的方法,但至少让他们看到一个可以发展深入的开端。
在本次和过往的教学经验中,我常有分裂的想法,我知道这是学生作业而不是真实项目,而且是学生在做设计,我会同时在想我自己会怎么做。但是我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不会为学生提供方案选项,而是
试着从学生自己提供的线索中选择对于他来说比较有发展空间的思考点
。当然学生可以自己做出选择,虽然学生们通常会根据我选择的方向进行深化。这一定程度反映了问题,我更希望同学可以找到更多平行的方向。所以为了弥补这样的不足,
通过十四位同学在两周课程上相互参看的方式,从多样性和平行的操作中得到一些启发,并通过此种方式去还原真实设计过程中常面对的,至少在前期时,一个项目有多种可能性
。
而我们工作室中也采用这种
前期铺开的方式
,被我
称之为“排毒”的过程。这个“毒素”指的首先是过往的设计惯性,因为它太成熟而使我们难以跳脱
;其次,是由于发达的信息获取方式而造成的具有相似性的设计。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将不适合的排除掉,挖掘出有价值的点,然后再重新开始,这可能是工作坊的一个方法论。这样看来,十四位同学的设计,都是基于历史观和方法论去讨论和展开的,我想这是符合课程的设想和要求的。
策划内容 by Urbaneer & Urbanlab
Workshop 研究生:
郑经纬、王旭、王新强、朱晓晨、王子涵、杨子媛、李伊萌、程薏、周诗琪、朱硕、魏雪仪、黄菲、范嫣琳、梁颖
Workshop 助理:
黄瑞安、刘伟(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孔秋实、周雪松(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Workshop 课程协调人:
华晓宁(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
完整课程视频链接:
第一节课:建城课堂 | 2020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设计工作坊:永宁古卫城华侨文化综合体——开题 · 理论导读
第二节课:建城课堂 | 2020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设计工作坊:永宁古卫城华侨文化综合体——师生研讨首课
第三节课:建城课堂 | 2020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设计工作坊:永宁古卫城华侨文化综合体——师生研讨第二节课
第四节课:建城课堂 | 2020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设计工作坊:永宁古卫城华侨文化综合体——师生研讨第三节课
第五节课:建城课堂 | 2020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设计工作坊:永宁古卫城华侨文化综合体——师生研讨第四节课
第六节课:建城课堂 | 2020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设计工作坊:永宁古卫城华侨文化综合体——课程答辩
本文编辑 Editors / 孔秋实 Qiushi Kong
黄瑞安 Rui'an Huang
刘伟 Wei Liu
近期发布 | 出版与展览:
喜岳 ·云庐, 设计扎记 | Notes on Design, XY Yunhouse
穿透光影与时空:刘宇扬对话埃莱娜∙比奈 | Liu Yuyang in dialogue with Hélène Binet
城市对流:滨水空间的隔岸对话 | Urban Streams : Dialogue of Two Waterfronts
近期发布 | 作品:
喜岳·云庐酒店瑜伽亭及泳池|Pavilion & Pool for XY Yunhouse Hotel
连接水与天:上海民生轮渡站|Connecting Water and Sky : Shanghai Minsheng Ferry Station
四分之一世纪前的初次实践,偶拾而得的木构小品系列
过往发布 | 招聘:
充满直觉和灵性的工作空间
劉宇揚建築事務所
坚持善念的设计,力求善意的建筑
Architecture of Craft and 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