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昆明楠园
这两年所见到的现代园林,印象最深的来自于陈植先生设计的镇江伯先公园(设计建造于 1926-1935),陈从周先生设计的上海豫园东园(1956-1987)、宁波天一阁东园(1963-1988)、如皋水绘园(1988-1991)、昆明楠园(1989-1991)。园林中有着对古典的延续,新形式的创新,也在空间中有着明确的新意。(园林设计与建造时间参考《陈从周造园实践初探》李佳佳,周宏俊,风景园林理论与历史文化传承创新)
陈植(养材)先生的伯先公园
也许因为苏州园林总是和某个时期古典园林的范本关联在一起,
让我们倾向于忽略园林中的变化,尤其近百年来,不同时代、不同造园家作品中,园林会有空间、精神和气息上的变化。
楠园平面(《造园三章》,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2018-11)
楠园的山石与水岸
似乎不同于江南园林,楠园有种彻底的明媚。
去看楠园是在初冬,晴朗的蓝天,风不小,阳光角度像北方的夏日。12 月初园子里生机盎然,有着桂花的余味,蜡梅初开,灌木山茶,还有本地植物。有些树为了过冬已经缠上保护膜。
虽然在《造园三章》的书里看到楠园的照片。在现场还是从尺度上重新体验到了楠园的空间新意。
“全园东西向较长,约 120 米,南北向较短,约 80 米,全园面积 6000 余平方米。”(《造园三章》,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2018-11)相比类似面积的园林,艺圃面积约 3000 余平米,网师园面积约 5000 余平米,沧浪亭面积约 11000 平米。
昆明楠园的入口之一
入口的折返台阶,似曾相识,苏州虎丘的拥翠山庄退台台阶的缩小尺度的体验。
入口的天井庭园,是一个入口留白的庭院。
安宁阁下的斜坡叠山,被云墙切成了四部分,入口的天井院子里能看到山顶,再进一重院子,看到安宁阁和山脚,踩着水中汀步进入拱门里的小院,才看到安宁阁的基座—完整的一座疾速升起的石砎叠山。
粉墙上的拱门和水中石头汀步,让我想起上海秋霞圃的桃花潭景区入口。
水边的春影廊,是借鉴自拙政园倒影楼一侧临水斜廊。
与墙之间包裹着洒下天光的折角和边界的叠山种植池。
昆明楠园安宁阁
上海秋霞圃的桃花潭景区入口
楠园安宁阁内部的假山阶梯
面向水面的春花秋月馆,确定了湖面最重要的观景角度。
春花秋月馆的不远处,是藏在水渠和假山后高耸的春润亭。
这里对于此时的游客来说是一个抢手的位置,亭子的尺度不大,却是一个晒得到太阳、又背风的僻静角落。
为了避免一眼看穿庭园,春花秋月馆/小山流水馆
对岸叠了一座小假山,假山后藏着另一座建筑春苏轩。这个处理的手法又有些类似网师园里黄石假山背后的小山丛桂轩了。
春花秋月馆右手侧的音谷峰大假山,尺度和建筑体量相差不大。而这个假山里却藏着类似几个连通的房间,和不可触及、富有遐想空间的一段水路。大假山的余脉延伸到北侧院子的尽端,转为种植竹子的花坛。让我想起苏州耦园的听橹楼,楼前叠山余脉与竹径的混融。
楠园春花秋月馆/小山流水馆面对的水面,左手侧是与拙政园相似的一段折廊
拙政园的倒影楼附近一段折廊
楠园叠山石材是陈从周先生从安宁本地选择的。昆明湿润,时间久了,迎水面已在沟壑里长上了青苔。接触不到水的石面,在山洞里或是避水的地方,还保持着原来的褐色。这样绿色与褐色相间的假山风貌是很难在江南见到的。水路的山洞里也考虑到了采光,顶部洞口的阳光时有时无,投射进来,像在幽暗山洞水面上燃起又熄灭的火苗。
楠园音谷大假山内的采光
如皋水绘园叠山里的采光(顶部也有一个采光口)
水池的几处边界很讲究。类似寄畅园的鹤步滩或艺圃大假山下的石桥与驳岸,大假山脚下做平板折桥,桥旁立石,石上题字“音谷”。
水涌入桥和大假山之间的空隙里,并更多隐匿在大假山的水路山洞里。
春影廊与春花秋月馆都用零星的石头底座架空。折廊内部的水池与种植,也形成水源不尽的感觉。
最终水流通过“流泉”拱门收束在西北角一墙之隔的院子里。
围绕水池的四周边界处理得很精妙,使人感觉水四处蔓延,园中的建筑不过是浮于水上。也像是水绘园的辽阔的用意。
楠园“流泉”拱门
2
叠山房子
楠园的音谷大假山内部层次很丰富,外部余脉也和水渠融混的非常自然。在其中嵌入题字石过梁,更具文人气息。在其中看山时,我想一座假山的测量和表达,一定是非常有趣的事。
昆明
楠园的音谷大假山
昆明 楠园的音谷大假山
昆明楠园的音谷大假山
回想同为陈从周先生造园的如皋水绘园和天一阁东园,大假山体量显著,都兼顾外观、功能与空间的丰富,其中叠山选择的石材在意境上和古典园林对比也不逊色,或在空间上更有新意。
如皋水绘园的中部叠山在高度上有几个层次,山中还藏着一个小小的、峰回路转的竹林之路。水绘园在湖边的叠山,则创造出驳岸的浅窝形状的石路,很少见到类似的与水池关联的叠山形式。紧贴池塘的峭壁,又有些类似常熟燕园的峭壁山。
在天一阁东园,海礁石叠山中混用水路与石路,往往在高敞的石过梁下,充分挖深下方的石头台阶或水池,让我们在行走上下之中,体会到假山中空间的高敞、层次的丰富、以及不同于建筑建造的方式所能提供给的空间密度。
如皋水绘园的中部叠山
如皋水绘园的中部
叠山的竹林
如皋水绘园的中部叠山的山谷
宁波天一阁海礁石叠山
“是石堪堆”,既是节省造价,也是造园家审美能力的游刃有余。
天一阁海礁石叠山,与楠园本地石叠山,避免了外地仍然沿用太湖石的符号化、因循守旧的感觉。
也可知,叠山选用什么山石,能够成为使园林面貌改观的最重要材料。
楠园的“间隙”
楠园中的建筑和连廊、院子之间,有着近似于沧浪亭的清香馆和弧形小院之间的留缝,恰好从斜廊上行走的时候惊鸿一瞥。我曾在车前子的散文中读到过对沧浪亭这一空间的论述:
“复廊从东向南蜿蜒推进,曲廊从西向南高低流淌,它们在明道堂会师,然后分解为一个个游击小组,以廊屋、短廊、爬山廊的形式变化着出现。在它们会师之前,也已有了伏笔,由步碕半途衔接清香馆的斜廊,就是为以后的分解打下的伏笔。苏州评弹里把“伏笔”形象地说成“种根”。这条斜廊在苏州园林里也是独一无二的,它的短小而奇巧,与网师园里的引静桥一样有特色,只是没有引静桥那么有名。因为它没有名字。姑且称它为折桂廊—其一强调它是为清香馆而设,其二也是象形,就桂枝儿一截。沧浪亭以明道堂为界,划出前后两部分。游廊在前部分是聚,像一个圈子,把山水(假山与池塘)圈紧其中,密不通风。过了明道堂,游廊是散,疏可走马。聚散两依依,南北皆有情。而密不通风疏可走马,是合乎画理的。”(《品园——良辰美景奈何天》,车前子,2005.01,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沧浪亭的斜廊
楠园在新建园林和古典园林之间,也创造了一些“分离的间隙”(字面上的和空间中的)。让我们看到区别于和住宅紧密联系的苏州园林的特征。
昆明楠园的疏阔与间隙
昆明楠园的间隙
昆明楠园的间隙
在楠园中游览,会发现院落与建筑中总存在着“间隙”,相比网师园或艺圃分隔成许多相对封闭的房间、天井小院,楠园更类似于沧浪亭、秋霞圃等保留着原本公共属性的园林空间。也因此楠园有着更多公共性,以及疏阔的感受。类似的感觉,在水绘园和天一阁之中也能体会到。
如皋水绘园
4
能主之人
在楠园中穿行,当原本基于居住的园林功能、以古典绘画图景为范本的园林景观,转化为现代以游览功能为主、以空间为主体的造园构思时,陈从周和陈植先生的现代园林让我们回想起经典的园林片段。但在新的园林里,通过尺度的重新组织、材料的重新选择、空间的重新调整,这些经典的园林范本被赋予了新意。经典的园林范本是典故,在现代园林里重生,此刻空间已成为新的主角。
这也让我想起陈从周先生设计美国大都会美术馆明轩的过程,陈先生和方闻先生在苏州会面,确定选择苏州网师园的殿春簃作为展览明代家具的展厅的范本。我想这是一种园林空间营造的方式和思路。造园之初是空间形制的立意,也就是能主之人的解释吧。随后才开始造园手法的选择。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
想来为什么人们对艺术家或者其他创作者的“连续性”比较有期待,因为一种语言的形成,是需要连续的进展,连续性就是语言的本质。陈从周先生的造园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关于空间的连续的思考,在园林空间之中的表达,且不同于苏州古典园林范本的感受。
游览楠园的时候想,也许现代主义是一种规训,园林未在其内。在讨论园林的现代转化等问题时,并不一定大刀阔斧的形式与材料更新才是唯一出路。
研究、思考方式和做设计的方式可能都是关联在一起的。细读字义,建立模式,把审美放在符号之后的研究方式,可能会是把园林转化驱赶到符号化再现的有限空间里。对比的看,冯纪忠先生的再现方式结合了乡土和现代建筑的材料、技术和艺术,是将物质和文人气息结合的一条路;葛如亮先生的作品中,对文人化的符号和现代主义建筑的空间借鉴是比较多的。陈从周先生和陈植(养材)先生的园林里,出现了微妙的渐渐和古典园林不一样的地方,有更多本土空间的诗意,虽然缓慢,虽然没有直接和现代建筑有太多关联,但是空间很本土,很原创,总觉得在这一个方向里,有可能出现更多的可能性。
相关阅读:
北京晚清园林中的现代性线索
陈从周先生的造园作品
园林照片与平面:陈从周先生的豫园与明轩(园林资料)
在造建筑 I 长墙园林
青瓯园的造园过程·叠山视频(1)
设计咨询:
we chat: qingfan_zhang
在造建筑工作室于北京创立。建筑实践以推己及人的体验为出发点,通过细致的建筑设计与写作研究,探寻传统园林空间的现代演化,创造平衡于商业、艺术与生活的空间。
2019 布加勒斯特三年展“营园造家”中国馆参展建筑师。
设计作品获得俄罗斯 2021 Golden Trezzini Awards 最佳公寓设计 winner,美国 2019《INTERIOR DESIGN》Best of the year 咖啡/茶空间分类,获得 2019 World Architecture Awards 建筑社群奖,2019 美国 Architecture Master Prize 景观建筑奖,2020/2019 意大利 A’Design 银奖及铜奖,2021 巴黎 DNA 设计奖室内 winner,2018 英国 SBID 国际室内设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