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末案例   /   教育空间   /   幼儿园

《贝达梦工场》 | 多样化功能、街区互动、人性化场所与建筑群落识别性的融合

2020/06/17 14:44:43
查看完整案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下载
《贝达梦工场》 | 多样化功能、街区互动、人性化场所与建筑群落识别性的融合-0
No.1
设计背景
“贝达梦工场” (如图1)地处杭州西部的“未来科技城”。“未来科技城”是国家级科技城,同时也是浙江省高素质人才的聚居地,聚集了大量科技创新产业。“梦工场”为大健康产业孵化园区,其完整产业链包括大健康领域风险投资基金、创新服务及研发、生产、销售外包服务等。产业链所指向的园区功能设置包括办公空间、生物医药专业实验室空间、商业配套空间、人居空间及各类人性化休闲娱乐功能空间。
“梦工场”占据一个完整的小街区,周边的街区在尺度和功能定位上较为雷同(如图2)。同时,“未来科技城”紧邻西溪湿地公园,为保护西溪湿地天际轮廓线,其周边100余平方公里内新建建筑有限高控制。“梦工场”所处区域为一级景观控制区的边缘,海拔限高为50米,以确保从西溪湿地任何位置都不会看见建筑物露出林冠线。限高的规定实现了身处西溪湿地,满眼都是绿色(如图3)。街区尺度、功能定位趋同,容易造成城市功能配置的单一性,降低城市活力;而建筑限高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该区域城市意向的单调和乏味,影响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如图4)。
No.2
设计思考线索
综上所述,多样化功能载体的设置,街区与城市互生互动关系的建立,各类人性化场所空间的营造,以及建筑群落识别性的提高成为设计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或者说设计的思考线索。
《贝达梦工场》 | 多样化功能、街区互动、人性化场所与建筑群落识别性的融合-8
图1 景观总平面(一层平面图)标准层平面图
(图片来源:作者团队自绘)
《贝达梦工场》 | 多样化功能、街区互动、人性化场所与建筑群落识别性的融合-12
图2 “梦工场”所在区域控制性规划:淡紫色和红色地块均为建筑限高50米的商务用地,区域内城市功能规划单一。
(图片来源:作者团队自绘)
《贝达梦工场》 | 多样化功能、街区互动、人性化场所与建筑群落识别性的融合-16
图3 西溪湿地周边景观控制区示意图
(图片来源:
《贝达梦工场》 | 多样化功能、街区互动、人性化场所与建筑群落识别性的融合-21
《贝达梦工场》 | 多样化功能、街区互动、人性化场所与建筑群落识别性的融合-22
图4 “梦工场”周边景观限高控制下形成的城市街景
(图片来源:上图
作者拍摄及自绘;
下图载自
)
No.2.1
多样化功能载体的设置  
“梦工场”的功能可定义为由商务驱动的城市综合体,与传统的商务办公区相较,功能设置更为多元化,使用时段从工作时间趋于24小时全天候,事实上,这个小小的街区从功能配置上已经成为可以有限自我循环的缩微城市(如图5)。
其主体功能办公及研发部分设置孵化器、加速器、总部办公三个层级的办公及研发空间,对应不同体量的建筑单体,其中孵化器与加速器一般为中小型初创阶段的企业,设于高层办公楼内,由多家企业共用一幢办公单体或者一层办公空间。总部办公为后期成熟企业,设置于体量较小的六个玻璃盒子内,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西南侧的高层单体设置了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新型居住功能,是整个街区24小时全天候使用的重要补充,同时也是其自我循环的重要环节。
街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更为多元化。包括为园区运营服务的一站式进驻服务、物业管理,
为入驻企业提供的共享的会议、展示、实验平台,为入驻人员提供的各类生活、商业配套设施,这些配套设置在外围建筑的底层及二层,并且通过二层连廊串连,形成环状系统均布于整个街区。
园区最大尺度的空间设置于地下一层,为宽16米,长66米的无柱空间,沿西侧长边为宽度超过五米的通廊,东侧长边面向下沉庭院,通过落地玻璃与户外场地产生互动。
大尺度无柱空间配合宽阔的通廊及下沉庭院,可以承载大人流量的宴会、展示等配套功能(如图6)。
《贝达梦工场》 | 多样化功能、街区互动、人性化场所与建筑群落识别性的融合-38
《贝达梦工场》 | 多样化功能、街区互动、人性化场所与建筑群落识别性的融合-39
图5 功能配置分析图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图6 下沉庭院实景图
图片来源
简直摄影工作室拍摄
No.2.2
街区与城市互生互动关系的建立
“梦工场”所在城市区域街区尺度、功能定位趋同,容易造成城市功能配置的单一性,因此街区与城市互生互动关系的充分建立,加强街区内部与城市的相互渗透,对于提升城市活力显得尤为重要。
建筑单体围绕街区布置,在空间形态上形成明确的街区内部空间,建立了内部领域。形成领域的同时,与城市的相互渗透则是通过不同尺度,不同进入方式的横向及纵向通廊将人与车导入街区内部,这些通廊也是街区重要节点的连接线以及街区内部的主要人行动线(如图7)。
高层建筑单体通过主门厅同时面向两个方向开放,一面朝向外部的街道空间,另一面朝向内部的领域空间,这些门厅使封闭的建筑空间形态通过动线实现了建筑界面的开放性。围合的建筑单体形成外部及内部两套环状连续界面,这些界面一二层功能设置为商业配套、各类园区服务配套、各类企业共享及展示空间等,这些互动性较强的内外环界面通过建筑门厅及通廊的联系成为整体,他们一起成为街区与城市互生互动关系建立的载体(如图7)。内环界面通过联系高层建筑单体的二层连廊串起配套及共享空间,连廊的存在形成了可以遮风避雨的漫游灰空间,强化了界面的连续性及导入性。东侧外环界面三幢多层建筑单体在街道形成架空层,与原本单一而连续的一层沿街建筑构成了生动而富于变化的街道空间(如图8)。
《贝达梦工场》 | 多样化功能、街区互动、人性化场所与建筑群落识别性的融合-53
《贝达梦工场》 | 多样化功能、街区互动、人性化场所与建筑群落识别性的融合-54
图7 街区与城市互动系统图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图8 多层建筑沿街实景图
图片来源
简直摄影工作室拍摄
No.2.3
人性化场所空间体系的营造
“梦工场”总体布局由四栋高度49米的10层单体和三栋4层单体围合而成。不同高度的建筑单体除了带给我们街景的起伏,还围合出不同尺度的内部空间。
西区为三栋高层所围合的较大尺度的矩形场地,场地自西向东形成南北向带状的开放空间,包括绿植区,下沉庭院,静水面(如图9)。绿植区是园区内大型乔木的集中种植区,两条纵向木栈道穿林而过,这些乔木从空间形态上也成为高层建筑的前景,缓解了高层建筑对街区内部场所的压迫,成为建筑与场地的过渡层次(如图10)。下沉庭院是整个街区内部场所的核心和视觉焦点,下沉的场地界面使其天然的具备聚集人流的空间属性,设计的出发点也在于对这一属性的强化,下沉庭院西侧长边相邻的负一层空间利用下沉庭院获得与地上建筑等同的采光面,这部分功能空间在结构上加大柱距,设置上翻梁,形成拥有较高净高的无柱大空间,适用于会议,宴会等公共服务功能,这些人流量较大的公共空间与下沉庭院可以产生充分的互动;下沉庭院东侧界面为长度超过60米的水景墙,联系地面的廊桥坡道沿水景墙逐步上升,一片竹林穿插其间,在从下沉庭院到地面的游走过程中,充满了趣味,同时,水景墙、廊桥、竹林共同构筑了引人入胜的视觉焦点(如图11)。静水面紧邻下沉庭院而设,其西侧长边向下沉庭院落水形成水景墙,东侧沿南北向通廊展开,辅以小型乔木置于水面穿插造景。东区由多层建筑围合出若干小尺度宅间庭院,庭院通过多层建筑底层架空层联系成一个整体,所形成的是相对亲人的停留性空间(如图12)。
《贝达梦工场》 | 多样化功能、街区互动、人性化场所与建筑群落识别性的融合-67
图9 人性化场所空间体系分析图
(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贝达梦工场》 | 多样化功能、街区互动、人性化场所与建筑群落识别性的融合-72
图10 大型乔木与高层建筑的空间关系实景图
(图片来源:简直摄影工作室拍摄
《贝达梦工场》 | 多样化功能、街区互动、人性化场所与建筑群落识别性的融合-77
《贝达梦工场》 | 多样化功能、街区互动、人性化场所与建筑群落识别性的融合-78
图11 下沉庭院实景图
图片来源简直摄影工作室拍摄
图12 多层宅间庭院及架空层实景图
图片来源
简直摄影工作室拍摄
高度不同的建筑边界与不同尺度、标高及属性的场地共同为使用者提供了充满变化的多层次户外活动空间,并且通过多样化的步行通道串连成连续的漫游系统,首先是连廊系统,连廊连接四幢高层建筑,将设置于一层和二层的公共配套及共享空间联系成为整体。其次是地面漫游系统,包括三条纵向和三条横向步行通道,纵向步道为穿越绿植区的木栈道,贯通园区南北的宽阔的纵向通廊以及东侧穿行于宅间绿化及小庭院的步道;横向步道中最具吸引力的则是位于街区中部的东西向主轴步行通道,通道宽度为8米,起始于绿植区,穿越绿植区后以玻璃桥面的形式跨过下沉庭院,最后渡过静水面,到达纵向通廊(如图13)。    
从二层连廊,地面漫游系统,到下沉庭院,设计通过街区内多平台多层次的户外活动场所,将多元化的功能置于各类开放的空间载体中,从而营造出富有人性化的多样性场所空间体系(如图14)。
《贝达梦工场》 | 多样化功能、街区互动、人性化场所与建筑群落识别性的融合-88
图13 漫游系统分析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贝达梦工场》 | 多样化功能、街区互动、人性化场所与建筑群落识别性的融合-93
图14-1多样的人性化场所空间体系实景图
(图片来源:简直摄影工作室拍摄
《贝达梦工场》 | 多样化功能、街区互动、人性化场所与建筑群落识别性的融合-98
图14-2多样的人性化场所空间体系实景图
(图片来源:杭州思图象印摄影有限公司拍摄
No.2.4
建筑群落识别性的提高 
由于建筑限高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该区域城市意向的单调和乏味,影响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
提高建筑群落的识别度,我们首先是通过建筑表皮来提升建筑群落的识别性。建筑表皮采用玻璃幕墙作为主体,玻璃幕墙通过扭转的水平线条形成丰富多变的建筑表皮,而如此丰富的水平线条组合只是巧妙的通过一个出现在不同位置的三维扭转的连接件来实现,除去这个工厂预制的三维连接件,其余构成水平线条的幕墙金属构件均为易于加工的标准件(如图15)。建筑的多功能需求对玻璃幕墙的竖向分割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设计中以4.2米开间这一最小标准分割单元为基础,每一开间的幕墙玻璃竖向被分割成宽度0.6米的开启窗和宽度3.6米的固定玻璃,保证每一最小单元中能够有可开启的窗扇,同时室内空间使用者可以透过宽3.6米,高2.4米的落地玻璃获得没有任何实体遮挡的向外眺望视线(如图16)。
    其次我们在室外空间景观设计中,延续玻璃幕墙水平线条的折形几何造型元素,作为景观设计的造型母体,衍生出基于这个几何造型元素的各种景观要素,包括硬质铺装的铺贴方式,下沉庭院水景墙的铺贴分割方式,绿植区的平面分割形态,各种花坛及水池的造型,下沉庭院廊桥造型,构筑物造型等(如图17)。室外景观要素对于几何元素的重复,使建筑表皮的独特形态得以强调和延续,整体呈现出高识别性的街区形象。
《贝达梦工场》 | 多样化功能、街区互动、人性化场所与建筑群落识别性的融合-108
图15 幕墙节点图
图片来源:作者团队自绘)
《贝达梦工场》 | 多样化功能、街区互动、人性化场所与建筑群落识别性的融合-113
《贝达梦工场》 | 多样化功能、街区互动、人性化场所与建筑群落识别性的融合-114
图16 幕墙实景图
(图片来源:
简直摄影工作室拍摄)
《贝达梦工场》 | 多样化功能、街区互动、人性化场所与建筑群落识别性的融合-119
图17 玻璃幕墙水平线条的折形几何造型元素在景观设计造型中的延续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片来源
简直摄影工作室拍摄
No.3
结语
贝达“梦工场”投入使用以来,设计思考中多样化功能载体的设置,街区与城市互生互动关系的建立,各类人性化场所空间的营造,以及建筑群落识别性的提高,为后期招商,运营建立了充分的优势和便利,形成了各功能业态互动互补的良性循环。已入驻园区的除了作为主流业态的各类高科技生物医药类企业,还包括多样的工作、生活配套——面对下沉广场的大空间入驻各类餐饮,利用广场设置户外客座;沿二层连廊入驻大型健身房,健身活动可延伸至户外连廊空间;小型特色幼儿园入驻至四层单体,利用四层单体小尺度宅间院落,架空层,屋顶形成各类户外活动场所。一个可以有限自我循环的城市街区随着多样业态的入驻逐步形成。
《贝达梦工场》 | 多样化功能、街区互动、人性化场所与建筑群落识别性的融合-128
图18 沿联创街
(图片来源:杭州思图象印摄影有限公司拍摄
《贝达梦工场》 | 多样化功能、街区互动、人性化场所与建筑群落识别性的融合-133
图19 立面细节
(图片来源:杭州思图象印摄影有限公司拍摄
《贝达梦工场》 | 多样化功能、街区互动、人性化场所与建筑群落识别性的融合-138
图20 立面细节
(图片来源:杭州思图象印摄影有限公司拍摄
《贝达梦工场》 | 多样化功能、街区互动、人性化场所与建筑群落识别性的融合-143
设计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项目位置:
杭州市未来科技城
项目负责人:
孙科峰
建筑设计:
徐照 俞丹丹 王渊 闻伟国 张大力 陈超
结构设计:
孔魏 揭智渊 楼小雷 韩锡袁 叶怀晨 范建凯
景观设计;
吴维 史钧波 陈砚琦
幕墙设计:
茅建会等
设备:
徐峰 全权 王晓刚 方钰 李渭 方淑君
获得奖项:
2020年度西湖杯建筑二等奖
2020年度西
湖杯景观二等奖
 E N D 
-
 供稿 
教师分院
 责编 
宣传部
 审阅 
|梁宇
南京喵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50492号-4知末 © 2018—2020 . All photos and trademark graphics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owners.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苏B2-20201444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