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https://cdn.code.znzmo.com/lb_img_space/gotoLogin.png)
![](https://cdn.code.znzmo.com/lb_img_space/gotoLogin.png)
收藏
![](https://cdn.code.znzmo.com/sucai/img/images/download@3x.png)
下载
上一篇:集思言堂|点燃黑暗的瑞典设计师(一)
1912 年 6 月 28 号,斯德哥尔姆市议会腾出一片约 75 英亩的土地以扩建位于 Enskede 的新墓地。1914 年秋,瑞典为这次扩建首次举行了国际建筑竞赛。一等奖颁给了 Asplund 和 Lewerent 设计的名叫 Tallum 的方案。
评审团队如此评价一等奖提案:25 号参赛方案名为“Tallum”,因其周到和独到的性格而拔得头筹。方案最独到的特点在于它保存了这个地区本身具有的十分优美的品质。道路的规划也因此十分优雅。将现有墓地纳入考虑的方式也非常值得称赞,这一切都没有无视实用性需求。主要入口的位置佳,尤其是考虑到从火车站如何进入墓地是个难解的问题。方案对于现有的采石场的利用也为其增光添彩,有效的设计达到了一种浑然天成的简洁性。自然植被几乎没有被改动,即使是需要重新种植的地方也实施得非常小心。方案的些许乏味之感在加入一些小改变之后将迎刃而解:在森林中合适的地方加入一些更宽更开阔的空地。但是南边教堂附近的道路系统的实用性的确是可以质疑的。
△ 林地公墓(Woodland Cemetery),摄于 20 世纪 30 年代。
△ 林地公墓(Woodland Cemetery) ©网络图片,2021 年搜索
△ 当时竞赛提交的文件。
译者注:由此开始 Lewerentz 涉猎了工业、建筑和景观三大设计门类,并且在墓地设计中和 asplund 抓住了场地对于景观/建筑的密切关系。对他日后的各类项目都应有间接的影响。
△ 林地公墓(Woodland Cemetery)。理想遇上现实。1915 年照片上的铅笔素描。
△ 林地公墓(Woodland Cemetery),20 世纪 20 年代。
△ 林地公墓(Woodland Cemetery),1985 年。
这个获奖方案经过一系列的逐渐变化终于落成,但是方案的性格也和原来并不相同了。
如果说 Asplund 的设计进入了相对的开阔的公众视野并且被许多同事尊为楷模,Lewerentz 的设计却鲜为人知。这也许是意料之中的,因为他努力的结果必定需要一个长远的目光方能理解。但是他的草图却十分有趣——一次彻底的转型开始了。
△ Lewerentz 林地公墓北部的草图,1919 年左右。
1. Sandsborg 公墓;
2. 现有的 Farsta 铁路线;
3. 半圆形的主入口;
4. 列队行进的道路,两旁都是坟墓;
5. 水池;
6. 墓地上的主教堂;
7. 埋葬教堂;
8. 七井之路;
9. 在大型砾石坑里的埋葬梯田。
我们可以从草图中看到 Lewerentz 趋向古典化的证据。受到德国影响的,浪漫主义的竞赛方案在 Lewerentz 的手中经历了一次蜕变。他几乎是将轴线和路径交点作为机械式的工具加入了设计当中。设计的态度变得更加朴素,景观也变得冷淡。某种气势出现了,从罗马的土地那里借力,是一场古典时代的大梦,唤起人们对庞贝和意大利的土地的记忆。他将一种只属于他自己的气势注入了气氛当中,从他想象中位于意大利的图景跨过欧洲大陆转移到了瑞典大地上来。他采用一种几乎可怖的精准手法树立起一座死亡之城(necropolis),有着非常严格而整齐的广场和道路。和竞赛方案中优雅、童话般的建筑大相径庭。
Lewerentz 于 1916 年赢得主题为“山脊”的马尔默(Malmö)墓地设计竞赛,并着手深化设计。但是预期的一年设计时间最终也变成了两年七个月,委员会也在此期间未给予设计费。
在接下来的 25 年中,关于设计费的讨论会再次出现,Lewerentz 对此感到厌烦。他是个完美主义者,这点从他常常早早投入细节的问题的倾向可以看出。他在每一个细节——无论多小——被仔细研究过之前是无法安宁的。
△ 1923 年马尔默东区墓园(Malmö Eastern Cemetery)的竞赛方案。
1.正门;2.服务建筑;3.礼仪广场;4.主教堂;5.青铜时代石碑;6.小教堂。
△ 马尔默东区墓园(Malmö Eastern Cemetery),从山脊的顶部向东看,摄于 20 世纪 20 年代。
△ 马尔默东区墓园(Malmö Eastern Cemetery)主教堂透视草图。
△ 马尔默东区墓园(Malmö Eastern Cemetery)小教堂的草图,绘于 20 世纪 20 年代。
△ 约 1923 年,最靠近主入口区域的粘土模型,马尔默东区墓园(Malmö Eastern Cemetery)。
△ 左边为第一座教堂的内部,带有埃及图案的祭坛,20 世纪 20 年代的照片。右边为马尔默东区墓园(Malmö Eastern Cemetery)的服务区建筑,烟囱是后来增加的。照片来自 1985 年。
△ 服务区房
△ 庆典广场
△ 最先建成的教堂看向墓地的视野,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的照片。
在 Lewerentz 的设计中,大礼拜堂应位于山脊的最高点,整个区域都可见。它既具有纪念性,也有一种统领之感。礼拜堂包含了一个可以容纳 300 人的大型庆典室和一个可以容纳 50 人的小型房间。后者朝南,对着一个半圆形的广场,而前者则将入口朝向西方地势稍高的广场,那儿是一个三个钟的钟塔以及一个火化房的所在。Lewerentz 的意图是小礼拜堂应该只在墓地西侧修建。
当 Enskede 和 Malmö 的墓园逐渐成形时,Lewerentz 受到委托为一些地方性的社群设计墓园。这些设计作为练习来说是有趣的研究。
△ 瓦尔德马斯维克公墓(Valdemarsvik Cemetery),1917 年的平面图和纵向剖面图。
1.树木繁茂的山上小教堂;
2.礼仪广场;
3.纪念碑;
4.纪念墓;
5.多山的地区有石头坟墓。
译者注:这些墓园的教堂设计都体现了 Lewerentz 的独特风格。
瓦尔德马斯维克公墓(Valdemarsvik Cemetery)与林地公墓(Woodland Cemetery)的竞争提案有关。这块土地被捐赠给了社区和教区,它的北面是瓦尔德马什维克山谷的一部分,位于两座树木繁茂的山坡之间的一个山谷里。在该地区东端的高石山中,发现了许多青铜时代的土墩。根据建筑师的图纸,一座奇特的建筑就是在这个地方用石头建成的,石头是在这个地方被收集和打碎的。建筑前方的土地有一座低矮的、覆着泥炭的花岗岩墙围合。墙体和建筑相接之处,形成了一条入口通道,礼拜堂和下方的墓园通过一条带台阶的小路连接起来。门房的屋顶由上油的松木作瓦,并以挑口板加以强调。门房看起来和礼拜堂本身生长在了一起。
△ 瓦尔德马斯维克公墓(Valdemarsvik Cemetery)小教堂的图纸
教堂在平面上是圆形的,底部有至少一米厚的墙,入口和东边的小窗变得更厚实,让原本就非常重的建筑变得更加有体量感。Lewerentz 好像希望通过这个圆形的石头建筑,延续一个异教徒色彩的习俗——将死者之地用石头围合作为场所的标记。
建筑的冠部是一个奇怪组合,既是屋顶也是尖塔。平面视角中,教堂的底部是 16 边形,但向上则变成了八边形。它的总高度是 11 米。人可以嗅到“屋顶塔尖”的瓦片上的油味,也可以看到塔尖上方、和周围的松树比肩的八角形镀着的光泽。墙顶部和屋檐之间夹着一块向内后退的槛板(sill plate),像是阴影深处的一个皱褶,为屋顶底部的几何性质增添了爽朗的雕塑感。
室内陈设非常简单。Lewerentz 在墙上采用了白石膏,在地面上采用网格排布的灰色的石灰石。天花的材料是粉刷成灰色的木材,低矮的圆顶有着微微的弧度,木板这成向心形排布,形成一个蛛网似的图案。电灯悬挂在房间的中心,将光照向圆顶中央,经反射照亮房间。火把的底座嵌进四周围合的墙体里,在电灯安装之前,这些炬火是仅有的光源。靠墙的圣坛,十字架和灵台(catafalque)完成了室内的设计。
△在其粗糙的“独眼”墙壁之上,矗立着一座 11 米高的尖顶屋顶,上面覆盖着 15500 颗焦油松木做的瓦片,并以一颗金星为冠。20 世纪 60 年代的照片。
△ 石头在现场被收集并直接打碎。
△ 门房看起来和礼拜堂本身生长在了一起。
作者:Janne Ahlin
译者:孙天洋 / 水平线设计
编辑:Amy Lu / 水平线设计
*
计划于每周五中午推送
译文为摘选内容
| 官方网站 | 水平线设计
| 商务洽谈 | 0755-82879961-606
| 人力资源 |
| 媒体传讯 |
| 物料合作 |
| 版权声明 | 本平台发布内容版权归水平线设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