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编者按
2022 年 7 月 12 日,首届北京城市更新论坛举行,论坛上表彰了 16 个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项目和 18 个北京城市更新“优秀案例”,其中,清华同衡有幸参与 7 项,包括“最佳实践”5 项和“优秀案例”2 项。据此,播报编辑部特推出北京城市更新同衡实践系列文章,分享最佳实践和优秀案例,寻找城市更新探索的方向。
本期推出的“学院路一刻钟生活圈”实践获得首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项目。一刻钟生活圈是近年来国内外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热点,从一刻钟生活圈到海淀城市双圈,学院路街道通过持续完善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的十五分钟生活圈、创新圈,借助各方资源的有效联动,推动存量空间资源的更新再利用,营造工作、生活、学习一体的独特休闲场景,从而释放地区内在活力,探索了一条以生活圈、创新圈为载体推动校区、社区、街区、园区四区融合,实现后大院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机更新之路。
陆续更新,敬请期待~~
一、基本情况
学院路街道辖区内大院林立,聚集了 6 所高等院校、11 个科研院,是北京市科技、文化、教育最密集的地区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大院不再像过去包办一切,其与城市的割裂和管理的缺位导致了公共设施不足、缺乏交流空间等问题,群众幸福指数低。街道通过多年的不断总结和实践,强化规划引领和顶层设计,持续完善地区一刻钟生活圈体系,以人民为中心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石油共生大院、逸成体育公园等代表项目更是成为了学院路的网红打卡地标。
区位图
二、实施成效
该项目成功探索了以街道为主体实施城市更新、补齐民生短板的有效路径,也是大院型低效空间更新的有益尝试。
石油大院生活圈的代表项目石油共生大院的新生,为居民提供了生活便利和时尚感十足的休闲文化场所,提供咖啡店、餐厅、日间照料、托幼服务、文化展览、洗衣、理发、保健等功能,促进大院由生人社会向熟人社会转变,重塑邻里关系,探索大院单位治理新模式。
3 万多人的“大杂院”,如何成了网红打卡地
石油共生大院改造后功能分区图
双清路街区生活圈的代表项目逸成体育公园是在低效存量用地上进行的更新再利用,街道在体育公园南侧增设了双清路街区工作站,包含平安建设工作站、警务工作站、应急响应综合基地、公共安全教育基地、街区规划馆、老旧小区改造展示中心、社区议事厅等功能模块,满足了周边居民公共服务、休闲、健身的需求。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双清路街区生活圈的建设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开放啦!海淀这个地方新添 1.2 万平米体育公园!篮球场、网球场、足球场.....
石油共生大院改造后
三、创新经验
学院路一刻钟生活圈更新实践项目强化街道统筹、专业技术力量支撑和多元主体参与,有效利用辖区资源,补充民生短板,切实提升了街区活力和居住品质。
1. 探索以街道为主体、街区为单元进行城市更新
根据城市特征和肌理,学院路街道将辖区划分为若干街区,对每个街区开展系统的空间摸底与城市体检,查找“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不匹配”的问题,如石油共生大院即是针对大院壁垒、协作失灵的治理困境,在梳理地区需求与短板后,在街区层面上系统性的统筹空间资源,实现街区内资源互补、组团联动,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补充民生短板。
左上:石油共生大院亲子空间改造前;右上:石油共生大院亲子空间改造后;左下:石油共生大院文化空间内部改造前;右下:石油共生大院文化空间内部改造后
2、倡导多元参与规划,搭建共建共管平台
学院路街道倡导多元参与规划,实现了街区、校区、园区和社区互相融合的良性互动。由 130 位高校院所专家组成的学院路发展智库,已成为地区规划发展的智囊团;“学院路城事设计节”“学院路城事科创节”已经成为调动地区高校院所和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城市更新和治理的知名品牌。与此同时,为推动在地各单位深度合作,维系长效运行机制,街道积极倡导共建共管的新模式,如石油大院生活圈采取了“政府+单位+社会+居民”四方共建、“院委会+督导组+顾问团+社会组织+志愿者”五方共管的模式,二里庄生活圈引进社会组织成立“社区营造工作坊”,完善社区单位、物业、专家、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治理结构。
左图:居民共商共议石油共生大院设计方案;
右图:石油共生大院部分便民服务功能
3、突出规划引领作用,统筹谋划有序实施
学院路街道和责任规划师、设计团队共同总结了街区更新 4+1 工作法,形成《街区更新战略规划》系列手册,整合 1-3-5 年行动计划形成项目库,纳入街道“为民办实事清单”中,统筹考虑推动实施。目前,学院路的一刻钟生活圈更新实践在成功打造了石油共生大院、逸成体育公园等项目后,正在成功孵化以 BOM 嘻番里为代表的新兴项目。后者是在原五道口服装市场腾退后,通过楼宇更新植入了以服务高校年轻人及潮流人士等新生代群体为导向的新兴业态,将成为集吃喝玩乐娱一体化的沉浸体验式商业新地标。
BOM 嘻番里沉浸式互动商场入口
四、项目思考
1、从一刻钟生活圈到海淀城市双圈:回归人本的城市更新趋势
(1)人本城市背景下的一刻钟生活圈
从国际城市发展的趋势与背景来看,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理想化的城市萌芽阶段到追求理性与秩序的持续发展阶段的转变。进入 20 世纪,在技术理性回归人本需求的观念影响下,人本主义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城市发展的相关领域中。未来的城市发展应以人的需求为导向,全面探索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刻钟生活圈(15 分钟生活圈)的概念正是在人本城市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日本,之后在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地都有类似的概念与实践,如巴黎的 15 分钟城市、澳大利亚的 20 分钟社区等。
在国内,上海是较早倡导 15 分钟生活圈建设的城市,2016 年上海发布全国首个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导则《上海市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目前,自然资源部、商务部、住建部均印发了相关的技术标准、指南,如自然资源部 2021 年 6 月发布了《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商务部等十一部门 2021 年 7 月联合发布的《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住建部 2018 年 7 月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和 2022 年 1 月发布的《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均提到了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相关内容。
国内 15 分钟生活圈相关设计导则
15 分钟生活圈不再以设施为研究对象,而是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实现城市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城市居民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注重个体“附近”的社会环境的建构。这些观念不论在当下还是在数字技术不断变革的未来,对构建社区归属感与社区韧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2)从一刻钟生活圈到海淀城市双圈
海淀区是北京市的经济强区、科教强区、人才强区,是北京发展的硬核力量。作为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肩负国家使命的科技大区和首都功能主要承载区,海淀区正在瞄准更强创新动能、更新产业结构、更优城市功能、更绿生态底色、更高生活品质,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城区。
海淀区发展成就
对海淀区来说,除了注重营造以家为中心的生活圈外,还应该结合海淀自然、科技、人文相互塑造的资源特征,营造以工作地为中心的创新圈,满足符合海淀人群高学历、高技能、高创造力、高品质的独特需求,通过生活圈和创新圈组成的城市双圈在新的发展机遇和时代使命召唤下最大限度地释放人力资本红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海淀区人才特征
海淀区城市双圈典型模型
2.
学院路街道一刻钟生活圈的实践特点:
根植于海淀城市基因的更新治理实践
2022 年学院路街道一刻钟生活圈的系列实践获得首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项目。
学院路一刻钟生活圈布局图
学院路街道一刻钟生活圈的系列实践体现了社区生活圈与创新服务圈深度融合的特征,是根植于海淀城市基因的更新治理实践。
(1)学院路街道一刻钟生活圈的系列实践反映了海淀区高校林立、人文荟萃、智力密集、职住一体的特点。学院路街道辖区内大学、科研院所林立,是典型的人才聚集地区,在城市形态上成为一个个孤立的大院,“单位办社会”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各大单位的中国特色,大院内部设施一应俱全,拥有自身良好秩序,自给自足、职住一体是其最明显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院不再像过去包办一切,人群的多样化需求需要通过市场和社会化的方式予以满足,大院慢慢融入城市是这个地区一直在发生的变化。科技创新的灵感往往始于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自然科学也要有人文关怀。学院路街道一刻钟生活圈的系列实践尝试探索了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实现无限的梦想,营造创新氛围的同时,将文化要素、人文关怀融入其中。
(2)学院路街道一刻钟生活圈的系列实践回应了海淀区高学历、高技能、高创造力人群注重自我提升的独特需求。学院路街道内部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聚集,文化资源和文体设施非常丰富,按照人均设施的资源占有比来说在北京市名列前茅,但根据对现场的实际踏勘与走访,辖区内各个大院空间壁垒森严,大量设施开放度、知晓度低。大院内外占有空间资源差异明显,大院人口占有的空间资源约是除大院外人口占有空间的 2 倍。大量精彩丰富的国际活动、高水平的讲座、文化活动集中在高校内部,而地区居民却无法获得信息,更无从感知和参与。因此地区居民注重精神文化、体育休闲和自我提升的独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学院路街道问卷调查情况
任何时代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主观创造能力,优越的科研环境和友善的生活条件,正是激发创新、创造能力的基本要素。
学院路街道一刻钟生活圈的系列实践:以创新人群的需求为核心,营造功能复合的生活圈和创新圈,打破现有大院物理空间隔阂,实现了自然、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学院路街道一刻钟生活圈的系列实践是基于海淀区校区、社区、街区、园区四区融合的空间及治理特征。校区、社区、街区、园区是海淀特有的城市空间单元。学院路街道通过持续完善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的十五分钟生活圈、创新圈,借助各方资源的有效联动,推动存量空间资源的更新再利用,营造工作、生活、学习一体的独特休闲场景,从而释放地区内在活力,探索了一条以生活圈、创新圈为载体推动校区、社区、街区、园区四区融合,实现后大院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机更新路径。
四区融合示意图
清华同衡在学院路街道的系列工作:
片区统筹、规划引领下的城市有机更新
2018 年海淀区在学院路街道、中关村街道等 6 个街道开展责任规划师试点工作,清华同衡规划院城市更新所团队受聘成为学院路街道的责任规划师团队。2019 年海淀区在全区 29 个街镇推广责任规划师制度,并确定了聘请街镇全职责任规划师的工作模式。清华同衡连续两年选派优秀的规划师赴学院路街道担任全职责任规划师。清华同衡规划院责任规划师团队扎根学院路街道三年多,依托清华大学的产学研综合优势,由院领导带队以详规中心城市更新所做为主导部门,联动多个专业团队与街道办事处的深度配合开展学院路街区更新工作。具体开展了系统的摸底工作,针对地区的城市问题进行评估、诊断,并与街道办事处、在地高校搭建了城事设计节的协同平台,通过多样的方式推动社会各界参与地区的城市更新工作。在这三年时间里,在学院路街道办事处、在地高校、单位、责任规划师团队和市区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学院路的城市更新工作卓有成效,颇具特色。
在顶层设计方面,形成了《学院路街道 10+1 街区更新手册》。
在更新实践方面,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系列实践代表北京市获得自然资源部副部长的高度评价,获得 2022 年城市更新最佳实践项目。
在机制建设方面,通过地区大党建、学院路城事设计节、街道智库、责任规划师、社区营造师等多样的方式调动专家、在地高校、单位资源为街区更新献计出力。
我们与学院路的故事——城事设计节
在社会影响方面,仅 2019 年国际设计周期间,“五道口城市更新荟”、京张铁路遗址公园试验段就获得近十万人参观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在工作方法方面,总结形成了街区更新 4+1 工作法。
更新之道,街区更新“4+1”工作法
四、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淀区发源于海淀镇,海淀镇兴盛于“三山五园”的修建,而“三山五园”的兴起建设则有赖于这片土地上自然、怡人的生态环境。山水交融为海淀奠定了历史的生活基因,人文荟萃又为海淀带来了未来的科创密码。
从历史看未来,海淀必当以“自然为魂、科技为底、人本为核”,在深度融合自然、科技与文化的背景下,形成“以人为本”的新城市形态。而“海淀双圈”概念的实质,是让生活圈与创新圈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将科技与生活融为一体,力求取得二者的最大公倍数。只有“双圈”为人,才能“人本”为核,进而以科技为底、自然为魂,为海淀的转型发展预谋出路,创造出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正如学院路一刻钟生活圈的颁奖词所说——
海淀有海的胸怀
学院是学的榜样
充分利用辖区资源
补充服务短板
提升街区活力
守护烟火人情
寄托美好向往
这不只是城市的更新
更是生活的焕新
实施主体: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学院路街道办事处
设计单位: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泽景园(北京)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运营单位:北京和合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踢球者世界科技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北京双盈达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相关链接
学院路街区规划专题
我们与学院路的故事——城市设计节
更新之道,街区更新“4+1”工作法
编辑/排版|李刚
封面图/图片|郑慧晴
供稿|清华同衡 详细规划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