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末案例   /   酒店民宿   /   酒店

弄堂之韵 | 埃森哲中国数字创新中心

2019/09/20 17:30:00
查看完整案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下载
弄堂之韵 | 埃森哲中国数字创新中心-0
当上海市杨浦区展开老工业城区的转型时,埃森哲中国数字创新中心携技术和创新资源落户该区的长阳创谷,并由穆氏为占据两层楼的空间提供设计服务。
埃森哲中国数字创新中心的目标是为中国市场的企业打造创新产品和服务、重塑商业模式,快速实现创新产业化,提升企业的效率至新的水平。
弄堂元素贯穿始终,
展现“立足上海”的愿景
上海城市的独特身份
纳入空间
是设计最初的考量,目的是为来自全球各地的访客营造难忘的参观体验,强化埃森哲 “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根植中国”的愿景。
弄堂之韵 | 埃森哲中国数字创新中心-9
设计
源自上海的弄堂元素与象征精进的工业风格相结合
弄堂既是蕴含上海文化的独特建筑形式,同时也像办公场所一样酝酿着多种多样丰富的人际活动。
“弄堂是私人领地和公共空间交织的地方,人们在这里生活、玩耍,享受在一起的时光。它给我们启发,从而设计出一个沉浸式的环境,让人们能够协作、交流和相互连结。”
Asdang Mongkol
Director,穆氏
电梯厅的地面采用仿弄堂石板路的仿古纹理地砖,上悬蓝天图案的半透光亚克力,营造置身里弄的体验。一面100英寸的数字屏幕面向电梯,滚动播放着埃森哲的
品牌影像为参观之旅奠定基调
弄堂之韵 | 埃森哲中国数字创新中心-21
弄堂之韵 | 埃森哲中国数字创新中心-22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入口接待台后的墙面从西侧开始,采用弄堂建筑独特的文化砖墙面,并渐变至东侧富有未来感和科技感的不锈钢砖块材料。
弄堂之韵 | 埃森哲中国数字创新中心-25
弄堂之韵 | 埃森哲中国数字创新中心-26
设计大面积保留原建筑裸露的钢结构来表达工业氛围,同时通过具有弄堂建筑特征的地毯、饰面、材料来营造
自始至终的上海属地文化体验
弄堂之韵 | 埃森哲中国数字创新中心-30
反映创新、技术和数字化领导力
埃森哲中国数字创新中心是埃森哲全球创新架构在大中华区的主要支柱。
设计的重要目标是
营造一个高效的办公场所,反映埃森哲在创新、技术和数字化方面的先导力
。为此,穆氏为空间下层完整规划了五个沉浸式的访客接触点:前区、大会议室、“数字孪生”、“设计思维”和柔性工作室。
规划沉浸式触点
弄堂之韵 | 埃森哲中国数字创新中心-37
前区
选用暖色调的装置和灯光,中和冷色调的工业风格细节,营造热情和富有个性的酒店体验
弄堂之韵 | 埃森哲中国数字创新中心-40
大会议室
设有双向移动可调光玻璃移门,关合时可作为数字显示屏
弄堂之韵 | 埃森哲中国数字创新中心-43
“设计思维”区
由宽敞的陈列空间和灵活的活动空间组成,两者之间的工业风格卷帘门可进行开合,满足不同规模的场地需求
弄堂之韵 | 埃森哲中国数字创新中心-46
柔性工作室
开放式协作区,设有可移动的玻璃板,经由滑动轨道可形成灵活的隔间以支持不同类型的工作内容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在激发创造力的环境中促进协作
主要的员工办公区位于埃森哲上海创新中心的上层。上层空间不设电梯入口,经由钢结构的扶梯与下层连接,从而增加新的动线来创造偶遇的机会。
弄堂之韵 | 埃森哲中国数字创新中心-52
开放式的办公区采用非固定工位。工作台像“触角”般伸展开来,其凌厉的造型和圆形的灯带形成互补,兼具美观和功能性。造型不规则的工作台结合升降桌和吧台桌,有效降低人员之间的视觉阻隔,
通过强化视觉连通性来营造情感紧密的办公场所
弄堂之韵 | 埃森哲中国数字创新中心-56
弄堂之韵 | 埃森哲中国数字创新中心-57
设计将会议室、专注间、打印房等功能化设施分散排布,并在最为活跃的动线节点上设置沙发、软座为主的协作区域,适用于正式和非正式的会面、协作。空间对多元功能的专注反映了贯穿始终的“上海弄堂”设计理念,让
生机、巧遇、灵活、共享
成为办公场所的精神。
弄堂之韵 | 埃森哲中国数字创新中心-61
弄堂之韵 | 埃森哲中国数字创新中心-62
弄堂之韵 | 埃森哲中国数字创新中心-63
弄堂之韵 | 埃森哲中国数字创新中心-64
埃森哲中国数字创新中心的设计从上海文化中汲取灵感,反映其“全球创新,上海落地”的愿景。开放式、丰富化的办公场景设计,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创新协作,全力支持埃森哲 “成为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卓越伙伴”的目标。
有才的穆氏项目团队
弄堂之韵 | 埃森哲中国数字创新中心-67
想认识我们?
加入我们?
进行合作,或者了解更多?
👇 Read the story in English
南京喵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50492号-4知末 © 2018—2020 . All photos and trademark graphics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owners.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苏B2-20201444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