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文章演讲部分节选自10月26日李虎于天津大学建筑学术周的发言
2018年年底,我国城市数量达到672个,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6%,而在1949年,这个数字只有11.6%,七十年间,我们经历了世界历史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镇化。我们每个人都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正在发生的时代变迁。
“我们很幸运地生活在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尤其是在不断发生激烈变化的中国,每天都能看到很多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
”作为建筑师,李虎工作中最有趣的部分是研究这些正在发生的事情。
他并非记者,实际上他称自己为观察者。
“信息传播和共享的方式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在改变我们看待建筑的方式,甚至可能改变我们设计建筑的方式。
”李虎开玩笑道:“这就是现在我们怎么看建筑的——用手机看。”
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李虎 © 马楠
早在2005年,李虎就以斯蒂文 · 霍尔建筑事务所合伙人的身份创建其北京工作室,并设计了一系列都市建筑作品,包括北京当代MOMA、深圳万科中心和南京四方美术馆等。
2010年底,李虎离开斯蒂文 · 霍尔建筑事务所,并与黄文菁共同创立了OPEN建筑事务所。
李虎在天津大学建筑学术周上发言 © UED
“改变是当今时代的关键词,一切都在急剧而惊人的变化之中。
”十月末,李虎受邀参加了天津大学建筑学术周,在发言中,他回顾了近期的五个实践项目,以一种近乎研究者的心态,耐心谦逊地寻求着建筑的力量和潜能。
直面时代巨变,向城市学习
OPEN近期的工作主要是艺术和教育类项目。
五十年前的中国没有一座城市拥有美术馆,然而现在各种大剧院、美术馆、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城市快速落成,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建造了大约5000座剧院,很多三四线城市也会建设昂贵的剧院。
“就像我刚才说的,这是一个改变的时代。
”李虎不断思考剧院这类艺术空间对于一个不曾有戏剧文化的新城市来说有什么意义,
“这是时代向我们发出的提问,我们应该质疑我们继承的关于剧院的概念,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事物的分类以及它们是如何运作的。
”
OPEN最新落成的作品坪山大剧院位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亟需各类文化设施的深圳坪山新区。
在开始设计之前,李虎的团队调查了中国目前已经建成的歌剧院、音乐厅,发现大部分的姿态都是拒人于千里之外。
尽管这些建筑的形式大都吸引眼球,但是由于缺少足够的演出进行填充,它们大多数时间都处于闲置的状态。
“
所以这会让我们收敛一点,让我们回到简单的盒子上,更多地关注剧院的功能以及剧院在城市生活中的意义。
”
这是李虎给出的答案。
深圳坪山大剧院 © Kris Provoost
深圳的这个“戏剧方盒”在预算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容纳更多开放性的城市功能,包括具有经济效益的商业空间,向公众永久开放的城市花园以及演出空间。
盒子为市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城市活动的场所。
“这个项目非常艰难,设计过程中我几乎想要放弃了。
”李虎不断和当地政府沟通争取,最终才把项目从单一功能的剧院改成了现在的演艺中心。
“但是在开幕式上,人们的喜悦感动了我。
我想这种幸福感最终克服了挫败感。
而且我认为它很快将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
开幕式上,李虎随手拍下了令他喜悦感动的瞬间 © OPEN
演艺中心的首演《天鹅湖》 © 坪山大剧院
工业时代对城市的定义是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产业集聚的居民点,建设有医院、学校、办公楼、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但是只有当这些公共空间能够承载日常生活,市民能够留下自身的生活记忆时,城市才会产生归属感,市民才会从旁观者转变为城市的主人。
无论是北京四中房山校区,还是清华大学海洋中心和深圳坪山大剧院,
李虎始终在创造这种能承载城市生活的开放性公共空间,也就是他所说的供人使用的空间。
在上海西岸的油罐艺术中心,这些空间的边界甚至会变得非常模糊。
黄浦江畔的五个油罐被改造成艺术中心 © 吴清山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是一个历史与当下碰撞的地方,建筑主体由五个废弃的航空燃油储油罐改造而来,其中一个罐子还未完工时已经举办过一次时装秀。
在这里,艺术空间不止停留在油罐的内部,“它不只是一个博物馆,而是一个博物馆加公园,一个室内外都有艺术品的艺术公园。
”
油罐里的美术馆空间 © 吴清山
自今年三月开放以来,这里已经成为上海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地方。
画展、走秀、乐团演出、人工智能博览会、儿童市集等等各种活动都曾在这里举办,人们对于开放空间的开发使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建筑师最开始的设想。
李虎重申了这是一个未完成的项目,他还在不断调整,运营者也在尝试不同的运营模式,“这个项目还没有完成,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完成,可能永远都不会完成,”
李虎并不着急给在这里的设计画上一个句号。
“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谈到如何适应时代的潮流时,李虎说道:
“无论信息和技术如何变化,对于建筑和艺术来说,核心的部分其实并没有发生改变。
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回到本质层面上关于人这一个体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聚落校园 © OPEN
聚落校园是OPEN在上海的另外一个项目,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巨型学校,在人口的压力和教育资源稀缺的条件下,这种学校可以便利地解决城市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巨型学校是这个时代的特有产物,但是李虎仍然关注于人类个体和自然环境本身,“
我无法想象他们将在一栋大楼里呆上15年。
所以我们尽可能把校园分解成不同组件,它们形成了一座村庄。
一所学校就是一座村庄。
”李虎在聚落中植入了花园、池塘、森林、山丘、农场、足球场、活动场等丰富的“空地”,
基于学校日常活动的“建筑”与“非建筑”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李虎还赋予物理空间时间的意义,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楼设计得各有不同。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所处的空间环境也随之变化。
不同“年龄”的校园空间 © OPEN
“我们还想强调现代教育中三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在中国教育中经常被忽略的三个方面,那就是阅读、体育和艺术。
”李虎为学校设计了带有剧院的大型图书馆、体育馆以及一栋独立的艺术建筑,并且把这些部分独立出来以便在周末和假期面向城市开放。
图书馆、游泳馆和艺术中心(右滑查看更多) © OPEN
对于建筑师和他的团队来说,把一份委托拆分成十三份来做显然不是一种“聪明”的策略,但李虎并没有让步,“我记得将近12个月的时间里,整个工作室都在做这十三栋建筑,以赶上严苛的时间表。
”
最后的结果非常理想,在复杂有趣的校园空间中,孩子们自由地奔跑,找到自己与环境相处的方式。
在这座“村庄”中,他们完成了对空间的最初认知。
李虎在图书剧场中发现了这些好玩的面孔 © OPEN
从城市的剧院热,到不断调整以适应变化的艺术中心,再到巨型学校,面对时代巨变,李虎和OPEN选择迎难而上,投入到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巨大的困难之中。
“我们的问题太多,太复杂,而且不断变化,以至于我们没有任何简单的处理方法。
”把城市当作样本,向城市学习,李虎说道:
“建筑师需要和时代建立深刻的联系,时代在呼唤我们进行深刻的观察,重新研究、想象和再创造。
无论是设计还是建造的方式,都需要建筑师反思我们的城市究竟是什么样子,这里绝对不是简单地在文化和地域上寻找答案,我们没有捷径可以走。
”
通过建筑,我们与自然对话
对于OPEN来说,通过建筑影响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实践课题,他们同时也在人工建造和自然之间寻求平衡。
在北京以北靠近长城的山谷中,OPEN设计了一座室外音乐厅。
第一次前往场地时,李虎发现山谷中巨石耸立,地面上也有许多落石,这些形态奇异的黑色石头给了他灵感。
山谷音乐厅也如一块巨石遗落在山间。
由于是人工建造,音乐厅避免了对自然石头形态的简单模仿,而是用层层堆叠的方式表达了人工的参与。
山谷音乐厅 © OPEN
巨石内部同样被精心雕琢成空心的演出空间,“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声音,包括感知的声音和功能性的声音。
当没有演出时,人们可以独处在空间里,感受自然中收集的声音;
当内部有演奏时,空间中可以产生恰到好处的混响。
”
李虎希望无论什么时候,游客在自然声或者音乐声中都能获得片刻的安宁,这将是一座属于大自然的音乐厅。
室内效果图 © OPEN
同时具有东西两方学习和实践背景的李虎并不愿意谈及“东方”、“西方”、“中国”、“外国”的概念,“
这是一个思想交融的时代,我更愿意穿越东西、中外的差异,回到一些更本质的问题上来,今天我面临的所有问题,都离不开对个人的讨论,对具体事件的讨论。
”
UCCA沙丘美术馆就是一个针对具体事件讨论出来的结果,“从一开始这个项目就充满了出乎意料的惊喜,两年的建造过程甚至比最后的结果要有趣得多。
”这个项目的灵感同样来自于一次场地调研,李虎在沙滩上发现了一段沙丘,出于对自然的敬畏,他最终决定把美术馆掩埋在这片沙丘之下。
李虎没有想到的是,由于美术馆的存在,这段沙丘得以保存下来,而不是像海岸上其他沙丘那样被推平,为海景房开发让步。
UCCA沙丘美术馆 © 在野照物
李虎让工人们自由选择木制模板的尺寸和方向。
手工的建造在混凝土表面留下了不规则不完美的肌理,这种可感知的痕迹反而更好地与自然融为一体。
“有趣的是,(建造的)结果十分令人惊讶,我将其称为自然设计。
它如此自然,以至于我们更改了最初将其抹平的想法,而是让这些肌理暴露出来。
”在浇筑完成后的第二年夏天,沙丘的植被生态就恢复得茂盛如初。
螺旋楼梯上的模板肌理 © 倪楠
结语
在发言结束后,李虎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在采访中,他提到
建筑如人
,“建筑是在反映自身的境界,建筑师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所以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找到自己相信的事情。
”持之以恒地观察吸收正在发生的事情,但不忘在最终回到自己的决策。
对于李虎来说,他的观察思考和建筑实践将会一直以交织的方式不断进行下去。
编辑
青鸟 丨
视觉
小杨桃菌
媒体
:
项目
:
招聘
:
关注我们
Follow us
网站
:
李虎
_OPEN
Instagram: open.archit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