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01.项目区位
项目位于园区北部“运河文化廊”片区内的“山水运河”区,近园区 4 号门。项目南靠石山,北侧接二级园路,电瓶车环线直达,隔园路相望为花溪杏林景点。
本次设计面积约 4500 平方米。地块整体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高程约 75.30,西北高程约 69.40。
02.理念背景
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苏州古典园林所蕴涵的中华哲学、历史、人文习俗是江南人文历史传统、地方风俗的一种象征和浓缩,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大的艺术价值。
本次展园的规划主题是展现江南园林艺术在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之美。主要体现为:1. 发扬大国工匠精神;2. 传承传统香山工艺;3. 创新造景写意山水;4. 技术引入提升互动。
03. 设计主题
“幽然居”,取自北宋苏舜钦诗“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居”字既体现城市山居——大隐隐于市,亦代表文人居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本次苏州城市展园设计由不同院落空间组合,层层递进,从现代的雅致江南过渡到自然古朴的江南山居。设计以传承古典园林思想、展示江南园林艺术、引领未来造园方向为愿景,以灵活多变的空间、自然山水的意向、文化生活的载体为设计要点造园,以达到“静赏有诗意,坐观有画意,回环却步,横生妙趣”的景观效果。
04. 设计策略
地块整体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南侧背靠山林,依山借势;北侧借景花溪杏林。整体布局主次有序,渐入佳境。前院—序院—写意山水园—古典苏式园—竹院—后院,层层递进,富于变化,开合有致,渐入佳境,以有限之空间造无限之景色。
05.设计手法
古今交融,传承创新。
承古韵:采用传统苏州园林的布局手法,设置建筑、山池、花木,以围墙分隔院落,组成可观、可赏、可游的完整园林空间。
绘新境:(1)在传统苏式围墙上开若干窗洞,增置搁板点缀盆景,打造创新盆景墙,与入口形成对景,给院落增绿。(2)外借石山,院内以砂石绘水,以竹为岛,缀以湖石石块,营造创新写意山水园林,给游人宁静悠远的氛围感。(3)利用古典园林常见元素“竹”做竹墙,巧妙控制竹竿间隙,围合空间但不闭塞,以透景延伸视线,院虽小,景却深。
06.理念落实
1、传承古典园林思想:
总体布局传承苏州传统园林经典的山水格局;充分吸收《园冶》一书中相地、立基、掇山、理水等园林设计精髓。
2、展示江南园林艺术:
院落布局主次有序、空间富于变化。造景充分利用对景、框景、借景、障景等经典手法,匠心打造苏州展园。
3、引领未来造园方向:
以砂石绘水、块石为山,营造写意山水意境。巧妙利用古典园林元素创新造景,表现苏州园林在新时代的发展。引入光、电、声等现代科技,增强游客互动,提升参观趣味。
07. 方案设计
景点主题:
营姑苏三景,享多维江南。入口片区欲扬先抑,显山露水,主题松枫迎客;新山水园片区表现写意山水,返璞归真,主题为梧竹青韵;古典园林片区体现为经典传承,模范山水,主题为悠然山居。
景观视线:
步移景异,“借、对、透、框、障”。借景: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园外有景妙在“借”。入口庭院和出口曲径邻借花溪杏林之景,是园内和园外的视线纽带。对景:园内建筑、竹石、山水、花木、亭廊互相形成对景。透景:在景墙、廊墙上开若干漏花窗,隔墙内外景色互相渗透,若影若现。框景:在景墙、廊墙上开若干花窗和洞门作为取景框,行径其间,犹如一幅幅连续的画卷出现,诗情画意盎然而生。障景:分隔不同的空间及院落,增加景观层次,丰富游览趣味,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08.种植设计
主题:山水共融,诗意画卷。
采用传统古典园林植物,形成“一院一景”,运用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手法,与建筑、山石、水体相结合,利用传统园林植物,打造各庭院的特色植物景观,充分考虑植物季相特色,以达到春季英华,夏季成荫,秋色颜,冬则骨的景观氛围。
整个苏州园展期在 9 月至 12 月,为保证展会效果,各类植物的观赏期集中在秋冬季,多选用秋冬季观花观果类园林植物。
09. 海绵设计
新山水园片区融入海绵设计理念,减小园区管道排水压力。源头收集:建筑屋顶截流的雨水在重力作用下排放到汇水区。中途传输:汇水区内采用透水砂石铺地,有利于雨水下渗,雨量较大时,利用场地高差,营造雨水径流路径。末端处理:雨水最终流入旱溪,高于旱溪最高水位时雨水可通过溢流口排出场地,该种处理方式可促进雨水自然循环过程,有效降低径流峰值,减小管道排水压力。
近期新闻
项目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