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再读清华建筑设计文脉
甲子沧桑水木清华建筑不朽,同仁砥砺走向世界再塑芳华
2018年年底,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迎来了建院60周年。从最初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三校调整建设计划委员会,到今天各专业齐全的一个设计研究与实践平台,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这60年是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学术和实践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大学建筑学院与设计院相互支撑这种模式,也是中国建筑界一个独特的现象,形成了理论与应用、学术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60年后我们再来阅读清华建筑设计文脉,分析其建筑设计作品的个案与全貌,可以具体而微地看到195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本文节选自《中国艺术》2019年第1期
庄惟敏 李匡 唐鸿骏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摘要:
在延安这座革命老区,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大学设计新校区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命题。既要连接过去又要通向未来,既要有“地域特色”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既要让厚重的历史感和荣耀感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又要体现不忘初心的人文气息,是设计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希望和以往的新校园设计范式产生区别,回归初心,更深刻地挖掘这片土地的内涵,探寻出一条体现延安精神内及地域文化的大学之道。
关键词
:
延安大学 地域文化 时代美学 匠人初心
▲
校前区鸟瞰图
现今许多重要的高等院校与延安
大学均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延安大学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也肩负着传承和发
扬延安精神的重任。延安大学新校区位
于延安市新区西北部,毗邻延安大学
老校区和萃园校区,总用地面积85.53
公顷,总建筑面积57.5万平方米。规划
用地西高东低,为挖山填沟人工平整
而成,地质条件复杂,填方区最深的
部分超过了60米,东西方向高差达30
余米。
黄土文化是延安地域文化的核心构
成要素。黄土地给人一种厚重、淳朴、
大气的感觉,代表着毅力与坚韧的优秀
品质。延安大学校园总体文化基调应与
延安地域文化相统一,建筑风貌和校园
环境应与黄土高原风貌呼应和契合,突
出厚重、质朴、大气的特点。我们力求
使新校区能反映延安大学厚重的历史文
化,继承其传统,传承其精神,为延安
大学打造一个体现延安精神内涵及地域
文化特色的新校区。
▲
校园实景
一、规划特色
根据延安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
沿革,从人文型、创新型、生态型和智
慧型校园,人性化、特色化和开放式校
园以及校园建筑的安全性几个不同的方
向进行设计将延安大学厚重的历史与时
代相结合。
本着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
新老校区与萃园校区之间的文汇山规划
为山体公园,将延安大学的三个校区连
接成一个因地制宜、新老结合的有机整
体。在设计中,将延安大学的校园文化
内涵作为规划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在
规划及景观设计中重点展示建校历史、
校园文化及著名校友,传承延安大学的
人文精神。
我们认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规
划了一系列公共广场、庭院空间、廊下
空间及退台空间,为师生们提供积极而
舒适的学习交往空间;空间布局上强化
步行的便利性,希望促进师生之间的融
合交流;强调功能混合,让宿舍组团和
教学组团相间并置,不仅大大缩短了学
生们上课的距离,也期许他们在学习和
休闲之间可能迸发出来的创新活力。
新校区适度开放,在保证师生正常
学习生活的前提下实现学校资源与社会
共享。例如体育馆、图书馆、会堂等面
向公众开放,使学校资源高效利用并回
馈社会,将学校建设和地方社会发展融
合起来。
▲
图书馆实景
同时,关注学校与未来城市发展
的融合,保留足够的学产合作的研究与
创新空间,这也是校园可持续发展的需
求。为了满足延安大学师生科技成果转
化及创业需求,带动延安市创新创业产
业的发展,在新校区南侧规划双创园
区,与延安新区共建,便于与新校区形
成良好的产学研互动。
鉴于延安大学独特的历史文化背
景,在设计时坚持品格重于风格的理
念,不“求新、求怪”,而是传承延安
精神内涵和地域文化特色。校园总体文
化基调、建筑风貌和景观环境与延安黄土高原特色相呼应和契合,并采用延安
地方材料砌筑外墙,突出质朴、厚重、
大气的特点,营造温暖质朴、学术氛围
浓厚的校园空间,规避大学新校区建设
千篇一律的缺点。
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
污染,适用高效”的绿色校园理念,整
合运用各种低碳节能技术,使延大新校
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校园。我
们强调校园的绿色生态,但这绝非仅仅
依赖于节能技术的堆砌,而更注重在设
计中适宜策略的贯彻以及健康行为方式
的引导,综合性地采用成熟的节能环保
技术。注重自然通风,建筑布局与主导
风垂直,迎风面与背风面压力差大,对
流效果显著,以提供舒适的空气环境,
避免空调系统的大量使用,降低能耗。
北侧增加防风林应对冬季冷风,减少冬
季风的进入。
▲
土黄色的整体色调
延大新校区智慧校园建设包括能源
监控系统、数据中心、校园网络系统、
融合通讯及协同办公系统、多媒体教学
系统、语音通信系统等,将“智慧”融
入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中的各个方
面,给师生带来更加安全、便捷、人性
化的校园环境。
延大新校区用地通过削峰填谷
而成,填挖方分界线横贯基地内部,
原始地形地貌复杂,地基承载力非常
不均匀, 部分深填区土体欠固结。
因此,新校区规划坚持挖方区先行建
设,填方区缓建的原则,严格依据挖
填方分界线来进行布局,将主要建筑
放在挖方区,体育场、绿化景观、预
留发展用地等设置在填方区,保证新
校区建筑的安全性。
▲
退台变化
二、总体布局与校前区建筑设计
在深入分析基地地形地貌及环境的
基础上,采用“十字轴与院落相结合”
的布局方式。沿东西向营造以学生学习
生活为中心的主轴空间,作为学术交往
轴,从东面主入口广场进入校园内部,
分别串联了图书馆、公共教学区、院系
楼及学生生活区等;利用公共建筑组团
围合形成南北向次轴空间,作为公共活
动轴,分别串联了行政楼、体育场、图
书馆、校史馆、博物馆、会堂、师生活
动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等。两条轴线相
互交叉,形成了结构清晰、井然有序的
校园空间格局,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秩序
感和逻辑性。同时两条轴线也形成了公
共性较强的校园共享带,布置一系列广
场、绿地和庭院,作为师生交往和学术
交流的主要公共空间。
东西主轴线结合场地形状在西段做
了南偏东30度的扭转,与场地形成良好
的关系,建筑组团顺应轴线方向布局,
有利于形成空间构图的多样性。同时强
调各种功能有规律的合理组合,疏密有
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这个布局中,图书馆成为校园活
动的中心,往东直接联系城市,往西
连接教学科研区和学生宿舍区,从东
往西呈现从公共空间向私密空间的逐渐
过渡,而图书馆也成了联系校园与城市
的枢纽。公共教学区处于新校区西部的
核心部分,起控制与统率作用,形式基
本简化为单纯的矩形,具有较强的标识
性。生宿舍与教学区紧密相连,作
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
宿舍为均质的院落单元,凸显整体的
秩序与和谐。北侧独立用地安排鲁迅
艺术文学院,作为“书院制”的一种
探索。
▲
石砌拱廊与混凝土砌块外墙搭配效果
场地竖向设计与现状地形标高紧密
结合,自东向西依山就势,逐级提升,
各功能建筑设置在不同标高的平台上,
层层叠叠,不断向上攀登,凸显延安地
域特色。注重与城市规划的衔接,保留
穿过校园北部的城市道路,结合地形通
过道路下穿方式实现城市交通与校园的
分离,保证校园环境的完整性和交通系
统的便捷与安全。
校前区包括主入口、图书馆、博
物馆、校史馆、大讲堂和师生活动中
心,呈半围合布局。结合现状地形,
将主要建筑布置在不同标高的三个平
台上,主校门设置在东侧最低的平台,
强化校园与城市的联系;中间的平台设
置大讲堂和师生活动中心;西侧最高的
平台安排图书馆、博物馆和校史馆,三
个建筑按照“一体两翼”的布局形成
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作为校园主入口
的对景。从主入口开始,依山就势,
逐级提升,经过层层叠叠的平台和广
场到达图书馆,既体现了对自然环境
的尊重,也突出了校园的地域特色,
同时还象征着求学之路正是不断向
上、勇攀高峰的过程。
图书馆整体体量均衡而不对称,既
保证了主体建筑的标志性,又能避免刻板及行政化的倾向。
▲
连续的拱廊呈现出极其丰富的空间表情及光影变化
充分考虑延安当地的气候特征,
建筑形式采用简洁的几何形体,突出建
筑的体积感与质量感。刚劲有力的建筑
体量,硬朗挺拔的形体线条,深邃的窗
洞口及阴影变化,质感丰富的建筑外
墙,塑造出厚重、大气、质朴的整体校
园风格,与延安精神内涵及地域文化相
契合。
土黄色的石砌拱廊及混凝土砌块外
墙,在延安当地强烈阳光的照射下,色
彩与光影变化丰富,呈现出一种温暖、
亲和的氛围,很好地烘托出大学校园必
需的人文气息。
▲
石砌拱廊
▲
通过阳光对建筑的雕刻,强化建筑的雕塑感和体量感。
三、设计方案
1. 地域建筑文化元素的借鉴与运用
延安地域建筑特色鲜明,层层退台
的窑洞随处可见。延安大学以长期以来
最具标志性和延续性的建筑符号——退
台窑洞,作为新校区建筑设计源泉,以此来还原和连接过去,强化地域元素,
传承历史文脉。校前区主要建筑体量均
采用退台变化,作为延大新校区的标志
性特色元素。
窑洞符号作为延安最具特色的建筑
元素,贯穿于整个校园的设计之中。但
不是简单的模仿和照搬,而是跟校园文
化和实际功能需求相结合,运用窑洞符
号塑造拱廊空间,既作为建筑基座,增
强厚重感。同时拱廊形成舒适的半室外
空间,夏天遮阳、冬天挡雪,有效应对
延安夏天暴晒、冬天多雪的气候特点,
为师生提供绝佳的交流场所,也作为联
系不同功能区的步行廊道。
▲
窑洞符号的运用
十字砖孔是延安地域建筑中最常见
的装饰元素,将其抽象使用在拱廊的女
儿墙部位。我们不愿意再去重复原来的
元素和符号,希望找到一种既具现代语
言,又能与传统地域文化相衔接的新的
方式。
黄土文化是延安地域文化的核心
要素,因此,延大新校区整体色调以土
黄色为主,突出建筑的厚重、质朴、大
气、端庄,彰显延安地域文化,形成校
园的独特标志。
红五星是延安红色文化的标志性
元素,在当地重要的公共建筑上均可见
到。考虑到红五星较为具象,直接用在
建筑上会显得突兀,因此只在景观设计
中加以运用,在校史馆入口处设置五星
广场,展现延安大学的红色文化元素。
▲
抽象的“十字砖孔”女儿墙
2. 地域材料与当地做法的运用
延安历史上许多具有纪念意义的
重要建筑都是采用当地黄砂岩砌筑而成
的。延安大学新校区项目的一层拱廊也
使用延安当地黄砂岩,并采用当地传统
的手工密缝方式砌筑,确保地域文化的
传承,突出手工敲凿的痕迹、生动多样
的质感及厚重质朴的感觉,也能更好地
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二层以上使用劈开面混凝土砌块,
绿色环保、质感及光影变化丰富。同时
采用同色密缝的砌法,形成浑然一体、
厚重大气的效果。
▲
劈开面混凝土砌块同色密缝砌筑
门头等重点部位采用装饰混凝土
挂板和玻璃幕墙相结合的形式,突出主入口及现代感。混凝土砌块外墙与石砌
拱廊搭配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厚重凸凹
的质感和丰富多变的色彩达到了我们最
初的想法。统一中有变化,对比中有和
谐,同时还能形成较深的洞口及阴影关
系,非常好地诠释了延安地域特色。
▲
三种材料搭配的外墙面
外墙面在阳光下呈现出丰富的质
感,光影变幻中折射出内敛的地域特
色,轻触之下的历史厚重感让我们倍感
欣慰,这或许就是建筑师的坚持所在,
责任所及,追求所至。
▲
拱廊空间
▲
拱廊质感与光影
3. 校园人文气息的营造
石砌拱廊及混凝土砌块墙面的质
感,给建筑以永恒的质量感及无限的宁
静,非常契合校园文化氛围。简洁刚劲
的建筑体量,结合整齐排列的拱形连廊
及门窗,土黄色混凝土砌块外墙,在延
安当地强烈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丰富
的光影、质感及色彩变化。通过阳光对
建筑的雕刻,强化了建筑的雕塑感和体
量感。建筑在不同的阳光照射下呈现出
丰富的表情。
建筑处于大自然纯粹的背景中,湛
蓝的天空与静态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
让整个建筑充分融入周围环境,有一种
震撼人心的力量,宏伟壮观而又富有人
文气质。
▲
建筑在不同的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不一样的“表情”
结语
校园建筑如何创新是我们始终在思索的问题。我们从延安的地域文化背
景及自然历史条件出发,不刻意追求某
种特定的风格,而是在时代、历史、地域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寻求创新。通过
对延安地域文化、建筑材料、建造技术
的研究,对环境、社会和文化的深入理
解,将建筑与传统、历史及地域相联
系,文脉符号的运用和地域元素的表
达,既不是对过去单纯的模仿,也不是
后现代主义的拼贴,而是用现代的语言
和手法创造出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和人文
气息的校园建筑及空间环境,来实现对
延安地域文化建筑的新的诠释。
延安大学校前区主建筑群在初秋
落成后,迅速成为延安新区的地标,吸
引了无数师生和游客驻足拍照。我想我
们的初心或许正在以某种方式被实现。
这片寂寞的黄土,在春天撒下的希望种
子,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
摄影: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