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积累知识的生态圈,进入大学的预备场,
步入社会的模拟器,
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皿
//
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新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在校园中交流互动,在开放的环境中自由学习,因此促进交流这一设计理念贯穿于整个校园规划和空间设计中。
校园空间与城市风貌、自然景观形成视线上的良好互动,结合极具特色的校门入口、“巨构”形态的综合楼及沿街立面,共同打造舒适和谐、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界面。
入口处的巨型顶层飘板连接两侧的教学楼与综合楼,形成两个区域的自然过渡。
由廊柱架起的入口广场极富空间张力,拾级而上的台阶形成聚拢态势,放大尺度的平台创造师生汇合集散的场所。
入口广场的地面层和架空层延伸开来,同时连接综合楼、教学楼、宿舍楼等主要建筑群落,两个层面之间由多个楼梯相连。
鲜明的色彩出现在城市边缘,自然形成城市标识,加强学生们的地理归属感。
双
层设计使得校园内部在水平和垂直面上四通八达
,纵横交错,各个功能区紧密连接,教学活
动也因而显得行云流水。
平台下方的架空区成为第二通道,整个空间的设计层次丰富,虚实结合。
架空
平台、走廊下灰空间为师生创造了多样的活动空间。
利用架空层将诸多功能空间进行衔接和串联,创造出交错通透的内部空间和便捷高效的人流动线。
将围护结构和支撑结构脱离,可以根据学校各类功能的不同需求,插入相应的空间布置,并可随使用需求的变化自由调整,实现多元混合的教学空间布置,激发校园活力。
在周边缺乏社区氛围的条件下,校园内部空间是活动和交流的场所。
教学区半围合建筑组群与留白空间。
空间界面的变化引入了自然视角与天光,剖面的丰富高差也进一步鼓励学生探索空间的多种使用方式。
每个教学楼都拥有独立的活动庭院,每个庭院的风格又不尽相同。
富有青春活力的校园。
立面用多种不同色彩、材质进行拼接,为学校塑造整体清亮素雅具有文化气质的基调。
室内设计使用极简几何形式、色彩对比,创造出灵动、轻盈、富有活力的室内空间。
在这城市的一隅,我们为高中生设计了这个动静相宜、张弛有道的“校城”空间,在满足新型教学需求的同时,让学生们借助建筑空间得到更好的互动和成长。
我们设计的校园将成为积累知识的生态圈,进入大学的预备场,同时也是步入社会的模拟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皿。
建设单位:深圳市建筑工务署
方案设计:CPC建筑设计
建筑初步设计:上海同建强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图设计:深圳同济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20年4月
建成时间:202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