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你可能还喜欢
换一换项目亮点
医疗中心改扩建工程为静安区卫生“十四五”规划中的标志性项目,对全区的医疗卫生供给,提升医疗服务能级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将充分运用“互联网+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提升与人民群众健康最密切、最急需的临床学科诊疗水平,更好地服务区域百姓健康。
由同济设计集团同励建筑设计院中标的上海市静安区区域医疗中心改扩建工程于 1 月 4 日正式开工。项目于 2020 年 6 月启动立项,短短 6 个月时间,实现了年内动议,年内立项,年内开工。
项目新增扩建用地 22954.6 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 102973.02 平方米,改造建筑面积 478 平方米,新增床位 309 张,将打造集急诊、门诊、医技、病房、健康体检、康复治疗、公共卫生、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具有三级综合医院水平的区域医疗中心。
抽丝剥茧般解决基地矛盾
基地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地块形状较不规则,东侧为原闸北区中心医院,北侧为上海市民办扬波中学及住宅小区,西侧紧邻大统路,与大统路之间规划城市公共绿地,大统路下方为地铁一号线。紧张的用地和复杂的周边环境为设计提供了多元素材,在解决痛点的同时也激发了创作动力。
项目主要解决的焦点问题包括:
1. 充分考虑新老院区的关系以及扩建后院区整体功能的协调分布,尤其是公共医疗设备和支援系统的重新梳理和排布;
2. 保证扩建院区施工过程中老院区可以正常使用,且满足日后的高效连接;
3. 需满足周边住宅、公共绿地的退界及日照要求。
科学紧凑的总体布局
区域医疗中心地处静安的中部地区,周边居民居住密集度高。项目工程中增加了临床公共卫生中心,填补了区域公共卫生防治体系的空缺,急救水平也将进一步提高。包括脑卒中中心、胸痛中心等重大急救项目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区域的老年化疾病及慢病急性发作能够得到更好救治。
由于新建建筑主立面一侧建筑与既有门诊住院楼接近,因此设计将新建医疗综合楼和老院区既有建筑围合成医院入口的主广场作为医院主入口,广场北侧设置下沉庭院,改善地下室采光通风条件,并打造丰富的立体绿化。
医疗综合楼高层建筑分布在南侧,北侧采用层层跌落的方式,有效避免了对周边住宅和学校的日照遮挡。医疗综合楼北侧为公共卫生中心,最北侧布置科教行政楼,西侧靠北按照规划要求设置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不同功能分区都设有独立出入口。
建筑布局科学合理,符合医院设计准则,门急诊区、医技区、住院区、行政后勤区及科研办公等各区功能明确又相互联系,创造了良好的就医与休息环境。
综合立体交通
地上四层设置架空连廊,将新建三栋单体串联在一起,同时在医疗综合楼的四至六层设置空中连廊,将新建项目与原有门诊、医技综合楼按照功能布局的需要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同时,新建地下室与原有医技楼地下室设置地下通道,满足多条流线的联系需求。
项目通过建立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为优化医院整体的医疗流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渐进化的实施方案
为保证原有院区在项目建设期间正常运营,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经过与医院共同策划,项目采用渐进化的实施方案。首先将院区西侧的能源设备机房进行搬迁改造,接着在现有院区西侧建设新项目,待新项目能源中心启用并将现有的大型医疗设备搬迁到位之后,再拆除现状医技用房开挖地下室,与前期建设的地下室和原有院区地下室进行无缝对接,从而以实现医院功能升级的平稳转换。
生动的建筑形象
建筑设计提取了暖灰石材为主的材质界面,采用了水平线条为主的立面造型,以实现院区建筑风格的完整性和延续性。相对一致的立面元素结合高低错落的建筑体量,形成既富有动感,又协调统一的建筑群体形象。
新建高层医疗综合楼位于城市道路交叉口,所以建筑形体采用了角部柔化的处理方式,不对城市街道格外友好,也减少了对北侧住宅日照的遮挡。
同时,项目充分利用建筑垂直立面、屋顶花园、连廊空间,为占地面积紧张的医院空间设置了生态绿化,改善医院生态环境,增加医院的生命活力,调节医院的环境氛围,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绿色医疗中心。
• 了解更多
•
• 业务联系
• 王佳 | 021-35376000
• 李娟娟 | 021-35377770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TJAD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