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刚刚过去的8月
感觉像捅了台风窝
7号台风“韦帕”
8号台风“范斯高”
9号超级台风“利奇马”
10号台风“罗莎”
11号台风“白鹿”
12号台风“杨柳”
台风一个接一个地生成
原以为9月可以稍微喘口气
然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昨天(9月1日)夜间到今天凌晨
菲律宾以东的台风胚胎92W迅速发展
最终后来居上
抢在南海台风胚胎之前
成为今年第13号台风“玲玲”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周里
东南沿海各省将迎来
“持续倒水”模式
对学生党来说
开学的第一周
除了六点起床、食堂饭菜不习惯外
还有可能连衣服也晾不干
而对于市民朋友们来说
最担心的可能还是
连续降水带来的城市内涝问题
在我国,内涝几乎是各个城市的一个通病,特大城市更是常见。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的调查显示,在351个城市中,有213个发生过积水内涝,占总数的62%;内涝灾害一年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就有137个。
因此,在2012年,国家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并成为近些年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指南。这其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被广泛接受与应用,
即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传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项目, 应以相关职能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为责任主体,落实有关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那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各个建设项目具体流程及设计要求又有哪些呢?
1
建筑与小区
▲
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典型流程示例
建筑屋面和小区路面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绿地内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因空间限制等原因不能满足控制目标的建筑与小区,径流雨水还可通过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引入城市绿地与广场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
>>案例:
广东东莞万科金域松湖
项目以现场地形现状为依据、景观表现为需求,选择多样的生态雨水设施进行巧妙的运用,以达到调蓄、净化、利用雨水的作用。
透水铺装的运用减少了大量地表径流,并与生态种植池相结合,形成相互协调工作的“海绵系统”,对雨水进行有效的管理。
开敞空间以浅凹式草坪绿地为主,下设雨水渗透池,结合浅草沟,形成一个完整的滞排系统;
配置生态种植池中的植物时,选择栽植大量耐淹性强的乔灌木种类,同时通过湿生与半湿生植物的搭配,既起到了涵养净化雨水的作用,又增加了更多观赏性以及生物多样性。
在有条件的建筑屋顶,设计绿色屋顶花园,在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的同时,完善了雨水的收集、净化、排放,实现雨水中水利用,节约能源。
2
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典型流程示例
城市道路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道路红线内、外绿地内,并通过设置在绿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处理,如结合道路绿化带和道路红线外绿地优先设计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带、雨水湿地等。
>>案例:深圳
龙华新区大道
项目通过运用地形设计、构建自然式排水沟和预埋式排水管、改造雨水井、铺设汀步、应用透水铺装等方式,引导雨水通过地表自然渗透、排放与下渗。
在新龙公园和福龙公园塑造“四上三下”的地形,利用地形引导部分雨水流入自然式排水沟,另一部分雨水则通过地表渗透方式进入地下预埋的渗透式排水管。雨水通过植物群落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随后汇入蓄水池进行二次利用,体现海绵城市的理念。
3
城市绿地与广场
▲城市绿地与广场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流程示例
城市绿地、广场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城市绿地内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消纳自身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并衔接区域内的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提高区域内涝防治能力,如湿地公园和有景观水体的城市绿地与广场宜设计雨水花园、湿地、湿塘等。
>>案例:
广西防城港园博园
项目通过利用自然的山体汇水,通过山体复绿、营造山谷湿地系统,对雨水进行过滤和净化,再汇集到河湖体系,通过大面积水域沉淀和下渗补充地下水,最终汇入防城江。
同时,项目设置雨水廊道收集系统,来处理和渗透场地或建筑之间的雨水,并通过屋面绿化、立体绿化等对雨水进行过滤及收集。在场地选材上尽量采用透水材料,设计一系列海绵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如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池、生态草沟等,对雨水进行净化、滞留、排放、利用。此外,项目还通过生境营造等构建完整的林地生物群落结构,全方位设计园区海绵系统。
4
城市水系
▲城市水系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典型流程示例
城市水系设计应根据其功能定位、水体现状、岸线利用现状及滨水区现状等,进行合理保护、利用和改造,在满足雨洪行泄等功能的条件下,实现相关规划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及指标要求,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案例:
广西防城港园博园
项目保留湿地现有的基本植物群落特征、场地内的原有水域及中心埂道,在恢复设计中加以保护和利用,尽可能地减少对场地现状的改动,避免河道硬质化处理,保持原河道的自然形态,以形成湿地景观的原生性。在构建湿地的过程中,注意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在整体湿地系统和环境基础构建完成的基础之上,进行进一步的生物生境营造和修复策略。
同时,在低影响开发的原则下,使人行道路蜿蜒穿梭于湿地公园之中,时而近水时而入林,令人们在观赏的同时,了解并认识湿地,亲近自然。
海绵城市基于雨洪管理,但又不止于雨洪管理。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是城市建设需求,也需要我们从多专业跨领域角度全面审视海绵城市建设,保证城市居住、生活及景观功能与绿色雨洪管理功能的和谐。
文章内容来源于
《海绵城市与园林景观》及网络
项目案例均为文科园林参与项目
文科园林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