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在拉丁文中,“camera”既有“腔室”的意思,又代表一种古老的摄影设备——“显相器”。christian tonko为艺术家设计了一左工作室,整合了这两种含义,成为一种媒介:建筑内部十分明亮,经过精心的设计,使得室内可以根据需求调节所需的光线照度,以实现最佳采光条件;同时,这个工作室也是一个绘画和雕塑品的“制造机”。
↑大片的玻璃幕墙面向西北方向 建筑的半工业化的感觉来源于单坡屋顶工厂这种类型的建筑。在这里,空间与功能被最简化了,建筑仅仅是一个带有一扇天窗的简单盒子。建筑外部通过使用原始的和未经处理的材料来强化这个理念。立面的板材是耐候钢板,而室内表面是混凝土、钢和橡木的组合。
↑较低的楼层用于绘画和雕塑 在建构层次上,建筑体量通过推敲各个边界的情况,小心的回应了基地周边环境。对周边的住宅建筑,高度限制和坡地上的情况等等进行了考量。这座单一体量的建筑主要有两个开口:一个朝南,一个朝北。在南边,布置了一个差异化的幕墙系统,有助于调节内部采光,这个功能的灵活性可以补充两个不同功能楼层的不足。
↑玻璃前挑出的铜框雕塑有助于激发艺术家的思考与甄别 较高的楼层被设计作为工作间,大部分的草图和小水彩画在那里完成;较低的楼层则可以放置更大的画布,中型雕塑可以在那里进行制作。建筑的北侧设置了一组铜框架,并悬挑在玻璃前面,在工作的时候可以看到居民区。在这个位置,铜框架雕塑将随着时间而覆上铜绿。而这个铜框雕塑在被艺术家观察的同时,也能激发艺术家的思考与甄别。
↑朝向东南的倾斜玻璃大窗使得工作室日光充足
↑卫生间和水槽嵌入了楼梯间下方
↑在建筑中看周围景色
↑绘图和水彩画工作空间
↑工作室入口
↑建筑的西南面视图,其结构朝向邻近的居住区
↑建筑的东北面视图,其外部是抽象化的耐候钢材
↑在建筑上可以俯瞰部分莱茵河谷
摄影:© eduard hueber 翻译:##-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