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Peter Zumthor 曾在他的《审思建筑》一书中写道:“建筑面临着生活。如果建筑物本身足够敏感,就可以见证过去生活的真实性。”
纪念建筑的功能是感受和记忆。当时间流逝,如何通
过建筑留住记忆?如何让建筑触动参观者的内心?如何让一段历史真正地“活着”呢? 纪念性建筑,是为纪念有功绩的或显赫的人或重大事件以及在有历史或自然特征的地方营造的建筑或建筑艺术品。这类建筑多具有思想性、永久性和艺术性。
△场地区块(山脉重叠之界)
2019年底开始大规模爆发的新冠疫情对于全世界的所有人类来说影响是巨大的。顷刻间人类所有的日常生活被这突如其来的病毒打乱了节奏,时间转眼间已经过了三年多,一方面人类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出防疫政策,另一方面留下来的同样是一个思考的契机,在面对如此挑战下人类如何重新思考。借此机会背景下我们参与了这次纪念馆的设计,并选址于九峰森林公园的一处半山坡上,以此创造一个新的建筑一方面作为民众对不幸逝者的哀悼与纪念性质,另一方面让人类重新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我们希望保留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总图位置关系
设计的初衷在于强调人与自然,自然与建筑,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如果建筑物本身足够敏感,就可以见证过去生活的真实性。纪念建筑的功能是感受和记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怀念、哀悼、反思的情感空间。
纪念馆总体场地设计充分结合了场地特性,合理的控制了建筑高度和减少对于自然的生态破坏。
场域以游览式的节点空间进行布置,建筑师希望身处其建筑空间不同方位时的感受与情绪是变化的。
通过一系列的水平交通与垂直交通结合建筑空间视觉作多样设计。
这些会讲故事的纪念建筑,空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怀念、哀悼、反思的情感空间,它们将历史保存于我们共同的回忆中,并世代相传。
通过创建以这种方式激活感官和记忆的纪念馆,我们可以提醒参观者,作为人类,我们是附属于自然的,不应该反其道而行之。
△光影交织的展览空间
建筑主体由3个重点空间场域组成,整体建筑体量结合了长线性中轴的布局特色由此来强调场域的庄重与纪念性空间相对严肃的气质。
在材料的运用上建筑师运用了相对朴素的清水混凝土,以此来强调建筑的厚重感同时也利于后期的养护。
△内空间水域
从建筑北侧的水瀑坡道向上走上的建筑平台是整个建筑的第一个重点体验节点,空间中设计了带有庄严气质的清水混凝土结构柱架,在时间的变化下光影四射同样发生着影子的位置变化,在这里告诉人们时间的重要性,同时在建筑平台开了大范围的空洞以为下层空间创造良好的自然光线。
穿过平台进入的是主题纪念建筑部分,空间采取了回迁环形的空间流线加强体验者对于空间的探索思考性,穿过之后的新的平台可观看一楼的半圆形水景,参观者可由电梯或是楼梯下移至空间一层的核心祭奠场域,在建筑体量布置上采用了圆形一半水域一半平台的方式,其目的在于使参与者思考与自然的关系,圆形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象征着上帝与天灵。
下降至一楼的水面与平台交界处设立了一座石桥,体验者可随着桥踏步穿向水中的界面,在这里进行对于逝者的哀悼。
水,光,木,风的自然元素毫无保留的展现在前方,此处是空间的高潮。
为了更好的考虑建筑的完整性与当下的医学科普,在纪念展厅的一楼回路设计了带有展陈性质的科普空间,使民众更好的了解人类在面对疫情到来时的重要节点与方式方法,一切为提升民众与疫情防控的认知。
同样的在与建筑上部平台洞口连贯呼应的地方做了一个水内循环水池,在阳光的照射下这里同时可作祭奠的建筑尾部场所。
在整个场地设计上同时建筑集合了公园景观进行了布置,与东西侧的森林公园做联系。
我们希望能够借助这次的设计唤醒并加强人们对于自然的认知,并对大自然保持相当的敬畏之心。建筑将永远屹立在森林之中不断提醒过往的后人并使其产生情绪共鸣。
△剖面图
△立面图
△场地概念模型
项
目名称:冥境文化纪念馆
设计公司:权洪建筑研究所
场地面积:12623平方米
项目业主类型:私企
类型:文化艺术空间
设计范围:建筑设计、空间设计
主
持建筑师/艺术总监
:
施权洪
执笔设计:
施权洪
项目协理:陈倩男、舒耀威、倪金铭、曹愆
、杨鹏飞
、李东
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