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囱宅 | 张女士家
ChimneyHouse: MissZhang’s Home
△ 囱宅
摄影:金秋野
在任务清单中,业主给新居的定位是“简约、明快、温暖”。但房子的现状跟这三个词不沾边,这是一座塔式高层公寓的朝西一户,被划分成大大小小五个豆腐块一样的房间和一个小黑厅,五扇窗户都朝西或朝北。若要简洁明快,就须得拆除墙壁,打破现有房间格局,让视线和空气流动起来。经现场勘查,确实具备这样的条件,因为是框架结构,内墙全部是隔断墙,只是厨房位于房屋中央,特别是烟道,竟位于整个套型的几何中心。(图 1)
△
图 1
平面图
绘制:康艺欢
所以,要实现开放格局,最大的拦路虎就是这个矗立在房屋正中的烟道。它不能移位,也不能收窄,更不能拆掉。但是,对于设计来说,最有趣的地方恰恰是这些匪夷所思的限制条件,让每个小家都与众不同。
△视频囱宅拍摄:陈向飞
近年流行大起居室,很多套型里都有宽 4.5 米以上、长 10 米以上的客餐厅一体化空间。然而它很不好用——面阔过大无法塑造围合感,进深过长中部光线昏暗。为了搞定大敞厅,我们经常要在中部置入“大家具”,人为制造分隔,让空间向身体压缩过来,并塑造层次。张女士家保留那个成 45 度角的小卧室和东南角的卫生间,其他隔墙全部拆除,呈现出来的是一个近 50 平方米的近乎方形的大起居室,它的中央区域也很“深”,难于利用,而这个烟道恰好塞住了这块无用空间,为它提供了一个核心。
(图 2)
同时户型两面有窗,主体空间的照度还是不错的。窗外是常见的高层小区庭院,还有老房子坡屋顶,以及不错的树木和满是爬山虎的围墙,采光和景观都可圈可点。于是,围绕这个烟道来组织空间,就成了一个必然。
(图 3)
△图 2 轴测图 绘制:康艺
欢
△
图 3 厨房和玄关
拍摄:金秋野
一般来说,烟道是户型中的消极空间,设计师会尽力把它隐藏起来,其他如管井、吊顶、风道,作为城市住宅的“生命线”,一方面无法割舍,另一方面又唯恐它们暴露在外。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也同时在北京坊做一个展览,名字就叫“北京房子”,我们把城市中的物质现实条件看作大自然,顺应它、因借它,来保存多样性,培育“日常风景”。而管井和烟道,就成了可资因借的条件。闭上眼睛,想象这根烟道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从一家连到另一家,最后冲破楼面,向天空打开,再想想水管从遥远的水源地穿过乡村进入城市,通过密集的地下管网钻进楼体,像大树一样分岔,连接到每一个家庭,就觉得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城市就像一个有机生命体,内部有血管和神经,又通过根部相连。
(图 4)
△
图 4
“北京房子”展览中的烟道餐桌理想形态
拍摄:金秋野
撇开种种比喻不谈,单看烟道的形态,它在坚硬的、到处都是物理分隔的楼体中,居然创造了一个内向的联通空间,虽然秘不可见,但扎扎实实地存在着。它是城市空间无数彼此嵌套的虚实转换的最后一环,好像被蛋壳和蛋清包裹着的蛋黄。让它显现在家庭的核心区域,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个反转游戏。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它就依然是消极的,于是把它用不锈钢包裹成椭圆形,让柱身在 75 厘米高的地方自然流淌下来,成为一个“烟道餐桌”。
(图 5)
这是一个关于藤蔓的想象,一个金属的赘生物,实现着日常生活的两个功能——一外一内,一隐一显,都与饮食有关,彼此互为条件。理想状态是使用镜面不锈钢表面,这样人们围绕着柱子在不同的方向吃饭,都可以从柱子里看见自己,而不是对面的人,当然如果你偏偏头,也可以互相看见,柱子成了分隔物,但又将整个房间弯曲地映照出来。烟道就这样充当日常生活的映像,即使不会记录下什么,但会让以往被忽略的变得可见,就像烟道本身。
(图 6)
△
图 5“烟道餐桌”整体形态
拍摄:金秋野
△
图 6
“烟道餐桌”细节
拍摄:金秋野
烟道就这样成为一个“装置”,但它又是反艺术的,因为它承担着“排烟”这种隐秘的实用功能,又不可移动。理论上,艺术品不仅不应承担实用功能,还得可移动、方便收藏。一旦实用,就又好像与艺术不沾边了。在关于“大山宅”的说明中,我讨论了艺术品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关系,目前很多家庭开始接受艺术复制品进入居室空间,但能接受原创艺术品的还不多,何况一件不可移动的实用装置,而且它造价不菲。
(图 7)
△图 7 从玄关看客厅拍摄:金秋野
经过一番比较权衡,最后选择了用拉丝不锈钢取代镜面不锈钢,用木餐桌取代不锈钢餐桌,柱身预埋钢撑来托住桌板,二者之间留出 5 厘米缝隙,来容纳电源线,使餐桌也可方便地变身为工作台。(图 8)柱身上方屋顶向下弯折,内嵌灯带,为桌面提供照明。(图 9)顺着这个思路,餐厨区的吊顶与客厅相接的部分向上弯折,并与屋顶脱开,从客厅看,整个餐厅像电影里飞船的舱体,椭圆截面的柱子也获得一种向上流动的态势。通过调整材料和做法大大降低了造价,但也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始设计中那种令人惊异的陌生感。人们到底愿意为日常生活中那些“非必需”的部分付出多少?这一直是个令人困扰的问题。(图 10)
△图 8 桌面与柱体之间的缝隙拍摄:金秋野
△
图 9
餐桌上方吊顶处理
拍摄:金秋野
△
图 10 北京房子展览中的烟道餐桌 拍摄:金秋野
泰国的“曼谷民俗博物馆”(Bangkokian Museum)有一间主人大屋,靠一根中心柱将房间分成四个象限,分别容纳玄关、客厅、书房兼化妆间,以及一张完整占据 1/4 房间的架子床。既规范、又灵活,非常迷人。它也是两面有窗,正午时分屋子里洒满了阳光,房子和家具都是柚木,整体格调是昏暗的,然而正是这种昏暗,让光线下的物品熠熠生辉。(图 11)
△
图 11
“曼谷民俗博物馆”的主人房
拍摄:金秋野
张女士家的起居室,因为烟道餐桌的存在也自然划分为四个象限。西北角两面临窗的位置是客厅,一道隔墙限定了它的宽度,让沙发和电视保持合适的距离。(图 12、图 13)
东北角连接着 45 度角卧室的区域原本就是厨房,(图 14、图 15)通过一道斜墙与入口区域隔开,后面嵌入一个玄关柜(图 16)。东南方向是书房,长长的宽大的书桌,上面是连续的开放式书架。(图 17、图 18)
最后,在起居室西南角,是一间高于地面 40 厘米的炕间,必要时可以完全封闭起来,成为临时卧室。这里也承担着家庭主要的储物功能。(图 19)
△图 12 客厅拍摄:孙海霆
△
图 13 分隔客厅和炕间的电视墙
拍摄:金秋野
△
图 14 厨房拍摄:金秋野
△ 图 15 厨房拍摄:金秋野
△
图 16
从玄关看厨房和卧室
拍摄:孙海霆
△
图 17 从炕间看书房
拍摄:金秋野
△
图 18 从厨房看书房
拍摄:孙海霆
△
图 19
从玄关看炕间
拍摄:孙海霆
就这样,起居室围绕餐桌成为一条环线。休憩、就餐、工作和休息,四个象限彼此相连,又各自独立。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它们保持连续,而不是截然分离,从而保证起居室的完整感。我们着意刻画了很多水平线条,去拉结各个部分,特别是在视觉相对紊乱的厨房区域,在橱柜、窗子、管井和冰箱带来的大量竖向线条之间,保持了空间的水平流动感。在这个考虑之下,餐厨区流线型的吊顶就成了关键要素。它连接着四个区域,让空间成为一体。在墙面 45 度转折的区域余留了一些无法通过直角材料缝合的缝隙,施工方打胶填充,我们把胶去掉,用一些定制金属构件来填补,戏称为房子的“金缮”。(图 20)
△
图 20 填补缝隙的不锈钢构件
拍摄:金秋野
至于东北角那个小小的卧室,就留下来成为一个几乎独立于起居空间之外的独立区域,成为这个家庭中的私密港湾。除了一张舒服的大床,这里还有一台壁挂电视,阳台上有一个漂亮的梳妆台。宽大的窗台不仅可以摆放花瓶,还可以放水杯,餐盘,手机,电脑,ipad,switch,总之一个宅女需要的一切都应有尽有。与客厅的“简约、明快”相比,这里的气氛可以说是“温暖”的。
(图 21、图 22)
△
图 21 卧室拍摄:孙海霆
△
图 22
阳台上的梳妆台
拍摄:金秋野
餐桌居中的环绕式布局,我们曾在“卍字寓所”中首次尝试,可惜没能实现,这次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出来。对小户型而言,这是非常有效的布局方案,可惜不是经常有条件实施。
(图 23)
即使这个烟道没有被改成餐桌,管井也不会改变位置,设计也不会有更好的策略,但烟道到底变成什么,以及随之而来的整体格调和气质的把握,依然是颇费心思的。希望业主能好好珍惜这份用心。
△图 23 轴测图 绘制:康艺
欢
金秋野
2022 年 4 月 21 日
补充图片
△
图 24 北京房子展览中的烟道餐桌
拍摄:金秋野
△
图 25 从客厅看烟道餐桌
拍摄:金秋野
△
图 26 填补空隙的不锈钢构件
拍摄:金秋野
△
图 27
客厅一角
拍摄:金秋野
△
图 28 从客厅看烟道餐厅
拍摄:金秋野
△
图 29 从阳台看卧室
拍摄:金秋野
△
图 30
用以连接各个区域的水平线条
拍摄:金秋野
△
图 31 炕间上方的灯
拍摄:金秋野
△
图 32
内嵌玄关柜的分隔墙
拍摄:金秋野
项目概况:
项目团队:金秋野,高蕾蕾,许曦幻,康艺欢
业主:张女士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21 年 7 月
建设时间:2021 年 8 月—2022 年 3 月
建筑面积:78 平方米
使用面积:60 平方米(改造后)
基础施工:雷金杰团队
定制家具:张圣朝团队
不锈钢定制:房小松团队
摄影:孙海霆,金秋野
视频:陈向飞
分析图:康艺欢
往期回顾:
研究 | 《透明性》释读 01
研究 | 巴瓦建筑的空间复杂性:方向、归属和等级
研究 | 功能的终点是感官--从巴瓦自宅说起
研究 | 花园里的花园:杰弗里·巴瓦和他的“顺势设计”
研究 | 截取造化一爿山:阿道夫·路斯住宅设计的空间复杂性问题
研究|世人不识路易·康
研究 | 居住这件小事 The Small Thing Called “Dwelling”
作品 | 叠宅:高老师家 1#
作品 | 小大宅:李医生家
作品 | 棱镜宅:翟女士家
作品 | 树塔居·二年之后
作品 | 高低宅:高老师家 2#
项目 | 九间院宅 Z 女士家方案
项目 | 卍字寓所 出租屋改造方案
作品 | 小山宅 李先生家
安邸 AD|2021 尾声——建造仅 71 平方米京城“大山宅”|2022 年 1 月刊
作品 | 大山宅:张女士家
KINFOLK|大山宅拾遗
项目 | 三一宅:F 先生家
金秋野:无面时代,与公共生活的转场
无面时代 2:空间,病毒与信息
无面时代 3:虚拟全球化与地球 2.0
访谈 | 金秋野:家是最后的堡垒
访谈 | 金秋野 李涵:关于《楼房花朵》
访谈 | 凤凰卫视中文台 田川对话金秋野——人居的尺度
活动 | 回顾——《模山范水》沙龙六人谈:什么是当代的园林?
活动 | 沙龙回顾:蜗牛的家——极小化住宅研究
活动 | SSCAE 高峰论坛 金秋野:“顺势设计”——以园林为参照
访谈|与程君在崖餐厅
讲座 | 有方直播回放 北京房子 - 居室亦园林
建筑学报 | 黄露
金秋野 | 多层级的空间交响——坎达拉玛酒店与碧水酒店“服务与被服务”空间关系探究 | 2021 年 11 期
建筑学报 | 魏前程 金秋野 | 自成风景:巴瓦在碧水酒店中的结构策略与空间意图 | 2021 年 03 期
访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刊 | 苏志潜×金秋野:生长的德云居
讲座 | 群岛直播回放 漫游坎达拉玛
讲座 | “本土城市建筑研究与教学”研讨会 | 都市亦园林
研究 | 调光器和体积光:阿尔托的灯具设计刍议 | 金秋野 刘力源 常涛
译文| 我一个人的路斯 1
译文 | 与砖对话的人——路易斯·康传 11
【建筑师的 2020】刘阳:我希望建筑摊满场地
【建筑师的 2020】程艳春 疫情与乌托邦
【建筑师的 2020】范久江:“重要的是‘看见’”
【建筑师的 2020】成直:阳宅、阴宅、纸上的宅
【建筑师的 2020】李佳颖、冯昕:多点情感
【建筑师的 2020】李涵:离建筑忽远忽近
【建筑师的 2020】庄子玉:在体验中接近建筑
【建筑师的 2020】梁琛:“在场与驻留”
【建筑师的 2020】王硕:“疾病让我们看到生活本身”
【建筑师的 2020】常可:“回到形式”
新著 | 中国内地首次!李涵金秋野著《楼房花朵》获德国十佳建筑图书奖
更多
往期回顾
......
编辑整理|贾晋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