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自成风景:巴瓦在碧水酒店中的结构策略与空间意图
魏前程 金秋野
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重点课题(UDC2019010921)
摘要:以碧水酒店为例,探析巴瓦在内向视野下,如何运用结构要素限定出取景框以愉悦人体感官。从而把看似普通甚至略显简陋的框架结构,纳入建筑师的精密控制之下,使之成为空间之中的“审美物体”,同时成为塑造空间层次的“景框”,最终将物质结构本体升华到精神空间体验。
关键词:杰弗里·巴瓦;碧水酒店;框架结构;结构要素;空间体验;
“敞阔的柱廊形态简明而且四通八达,令人感到空间无限……在巴瓦的构思当中,碧水酒店就像一座海滨宫殿,游客来往穿梭,自成风景画卷,而形态简洁的柱列、笔直的椰树或是素馨树丛都如同一帧帧的景框一般。”——钱纳·达斯瓦特(Channa Daswatte)
碧水酒店(Blue Water Hotel, 1996-1998, Wadduwa)
)位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Colombo)南郊的瓦杜沃(Wadduwa,图 1)。建筑掩映在一片椰林之中:西侧是景色优美的海滩,建筑主体面向大海展开,颇具岛国特色的珊瑚礁铁路线从酒店东侧经过,巴瓦(Geoffrey Bawa)用围墙隔离了这条单调的铁路线,在海边创造了一方乐土。作为巴瓦设计的最后一个公共建筑,碧水酒店集中体现了他一生积淀的建筑思想。正如钱纳·达斯瓦特所言“敞阔的柱廊形态简明而且四通八达”,这座使用了框架结构的建筑(图 2),梁、柱等结构要素颇为简洁,整个建筑的结构设计高度凝练。笔者本着小中见大的思路,选取了碧水酒店的结构策略与其最终的空间意图来分析,希望通过这最后的案例来逆向追溯,发掘巴瓦对框架结构的应用策略,进而探析巴瓦如何对框架结构进行精细调控,使之成为空间之中的“审美物体”,同时成为塑造空间层次的“景框”,令人感到“空间无限”。藉此,笔者希冀能够掀开巴瓦建筑智慧中小小的一角(图 3)。
▲1 碧水酒店俯瞰
▲2 碧水酒店的体量及框架结构体系图示
▲3 巴瓦在碧水酒店的施工现场
1 巴瓦的结构体系选择
纵观巴瓦四十年的建筑生涯,从最开始的“热带现代主义住宅”到最后的“赤壁之家”
Pradeep Jawardene House, 1997-1998, Mirissa
),框架结构体系贯穿始终。难能可贵的是,巴瓦正是利用这种极平常的结构形式创造了美妙的空间体验。框架结构在巴瓦的建筑中是如何被使用的?这是个容易忽视却又值得探讨的问题。
巴瓦本人不喜欢解释自己的建筑,没有言明这其中的原因。但他的结构体系选择并非是无迹可循的:
首先,巴瓦在 1950 年代开始从一名律师转行为建筑师,彼时正是现代主义风靡欧洲、乃至全球的时代。勒·柯布西耶提出的“多米诺体系”(Dom-ino System),更是作为一种空间设计思想,被众多建筑师所追随。框架结构体系成为了现代主义建筑广泛使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巴瓦也难脱这种时代引力;
其次,巴瓦在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求学之际,请了一位工程师来教他建筑结构的知识,再加上巴瓦早年从事律师职业所锻炼的逻辑思维,由此建立了一套清晰的结构设计理念。求学期间,巴瓦还专门写了一篇关于纽曼(Balthazar Neumann, 1687-1753)的毕业论文,纽曼的创新结构设计、空间的编排(建筑内的空间、建筑周围的空间以及二者之间的连接)以及设计中解决向心性和同轴度矛盾的方式都给了巴瓦很大的启发;
再者,巴瓦建筑中结构体系的运用,还深受斯里兰卡传统建筑的影响。巴瓦认为“当代建筑须植根于过去,但同时要避免简单的模仿,从阿努拉达普拉(Anuradhapura)时期至今的所有建筑中学习。在我看来,如果忽视了这些原则,就会犯错。”可见巴瓦对待本国的历史建筑是持肯定态度的,这也是后人给他贴上“地域主义”标签的一个原因,因为他发展了本土建筑文脉。事实上,以梁柱体系为主的传统建筑结构与框架结构的建造逻辑颇为相似,梁柱承载的框架结构体系有利于巴瓦意会岛国的传统建筑精神。
当然,除了以上 3 点原因,斯里兰卡彼时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匮乏的材料选择,以及工人的施工能力欠缺等客观因素制约,也促使巴瓦去选择框架结构这种施工要求不高、通用性很强的结构体系。
2 网格控制的结构体系
巴瓦认同“平面是生成器”,他的建筑几乎都是在正交网格上布置矩形元素,进而组织平面功能(图 4),碧水酒店的设计同样如此,平面有两条正交轴线,东西向的轴线从主入口贯穿至大堂,直抵海岸;另一条南北向的轴线从北侧客房的檐廊向南延伸,连接了客房、大堂和餐厅等。但不唯平面,网格也被用在剖面上,以控制楼板和屋顶结构的位置(图 5)。
具体而言,酒店主入口之后的连廊进深 7 跨,柱板直接搭接,结构要素简练。大堂平面柱网东西 3 跨,南北 5 跨(图 6),外圈柱径相对内圈柱径增加近一倍,沿东西轴线方向的两列柱跨增大且梁显露较多,其余部分使用吊顶,以埋设管线。二进院落大堂与餐厅之间的单跨连廊进深 5 跨,其后连接餐厅。餐厅酒吧作为一个空间整体,也是混凝土框架结构,餐吧北侧部分平面柱网东西 6 跨,南北 5 跨,南侧部分局部减柱,与北部对应的中间 3 跨变 2 跨而居中,平面为东西 5 跨,南北 4 跨方柱网,此处亦有柱径的变化,中段 3 根柱子柱径变粗,不仅满足了减柱之后的荷载需求,还可在柱子内部排布管线,使得柱子具备了双重功用。餐吧主体空间的梁柱板关系明确,梁虽经吊顶与楼板几乎齐平,可巴瓦还是留出一小段梁,以传达结构组织逻辑(图 7)。酒店北端的客房作退台及悬挑处理,结构体系配合建筑体块进行错位移动。北侧客房南北 18 跨,客房走廊梁柱表露,景框感明确(图 8),客房露台是层层的退台,退台部分柱头托梁,梁上托住遮阳格栅,上中下搭接的三层结构要素明确,这与首层的凉棚格栅梁柱一体的两段式搭接方式不同。餐厅上部之客房结构布局与北侧客房类同。
▲4 碧水酒店首层平面图
▲5 碧水酒店的剖面网格体系
▲6 首层局部平面结构柱网
▲7 餐吧空间的结构表现
▲8 北部客房首层走廊的景框感
从碧水酒店的正交网格中,不难看出巴瓦是通过轴线来控制结构体系的,但是他又人为弱化了轴线,消解了平面柱网体系的对称性。这种处理手法在巴瓦早年设计的埃娜·德·席尔瓦住宅(Ena de Silva House, 1960-1962, Colombo)中便可见端倪(图 9),在这个住宅中,来访者会经过中央轴线上的前后两重门进入,而轴线既非中间院落的中线,又未与边侧的服务回廊相关联。巴瓦在此处的轴线分置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处理策略,此举使得空间有了秩序,却并未使之失去乐趣,透过层叠的庭院与建筑,目光所及处,空间“深远”,狭小的基地依旧可以创造出无限之空间感受。
“巴瓦非常喜欢先设定一个规则的轴线体系,然后故意打破它,重新协调,形似古代修道院的平面。”具体在碧水酒店的平面轴线相交处,即酒店大堂所处的位置,是平面的中心,巴瓦的轴线处理手法,使平面中心并没有成为显著的空间中心,反而让人的视线透过它,达到远方的天际线、左侧的前台和壁画,以及右侧水池和继续向北延伸的客房。他甚至在水池中沿对角线设置了深入池底的台阶,若隐若现地引导视线(图 10)。这个轴线的焦点空无一物,不像是视觉的焦点,倒像是内观的核心,从这里向四周观望,风景最多(图 11)。
除此之外,巴瓦明白要在热带气候环境里去提高建筑的舒适性,设计开敞庭院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既可以促进交叉通风,还可以营造出美妙的内观景色。为了回应庭院的植入,结构柱网的位置需要进行错位调整(图 12),并依据空间需要,调整柱跨与柱径,在这方面,巴瓦的建筑与早期僧伽罗佛教建筑暗合,这些古老的宗教建筑通常都采用正交平面,并配置矩形的院落,但会随着微地形的变化去调整轴线位置,打破本来的对称性(图 13)。
空间网格及轴线控制了碧水酒店的结构体系,同时这套结构体系又与建筑的功能相适配,这体现了巴瓦建筑中理性和实用功能主义的一面。但他紧接着就会对环境做出回应,并依据内向景观的营造需要,对结构体系进行调整,从而实现他的目标:建筑是为了人的愉悦。
▲9 埃娜·德·席尔瓦住宅平面图
▲10 首层轴线交汇处的“空”与景观的纳入
▲11 首层轴线交汇处跌水的框架结构
▲12 适应庭院的平面柱网分析图
▲13 斯基里亚平面图
3 适配感官的结构要素
巴瓦重视建筑空间的“体验”,前文通过论述结构体系的去中心化,表明巴瓦在建筑中弱化视觉焦点,强调用周边视觉来体验空间。“聚焦视觉面对的是世界,而周边视觉则把我们包裹在世界的血肉之中”。这与中国古典园林有异曲同工之妙,身处其中而不可得其全貌,也类似中国传统绘画,不设置视觉焦点,是一种沉浸式、漫游般的感受。
巴瓦在建筑中,常设计一条从入口到后院的视线通廊,使得建筑与庭院相互交融。在碧水酒店中,巴瓦在更大尺度上整合了院落与建筑的交织关系,这种宅院难分的叠合关系除了是对热带气候的回应,也是一种空间体验的“透明性”(transparency)营造。建筑在这条视觉通廊上是完全通透的,地面、结构柱及楼板限定了一个景框,给人提供了一个从主入口透过庭院、建筑、椰林、大海的视觉引导(图 14)。“建筑简化到只剩框架,而后化身为巨大的取景器”。建筑结构要素限定的取景框强化了建筑与环境的透明叠合状态。
框架结构支撑起了酒店大堂开敞的大空间,从外部纵向视角来看,观者可以在通往大堂的连廊位置透过建筑看到更远处的椰树林与大海(图 15)。此时,与室外的明亮对比起来,整个建筑空间处于一种压暗的氛围之中,结构柱被涂为黑色,也是为了与这种压暗的气氛相协调,这就如同处于阴翳之下的椰子树干,或是逆光处的物体,在亮的背面产生一种透明的暗。从大堂内部空间的体验来看,涂黑的柱子还起到空间区分的功能,限定了大堂的服务范围,而这种限定又是柔性的,不至于破坏空间开敞的大基调(图 16)。这种结构元素的不同色彩与形式区分,在巴瓦之前设计的特里同酒店
Triton Hotel, 1973-1976, Ahungalla
)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图 17)。特里同酒店大厅入口处的结构体系既有柱跨与柱径的变化,也有柱子形式与色彩的变化,从主入口看向大海的方向上,柱子由粗方柱变细圆柱、由大柱跨变小柱跨,由内到外的柱子色彩也有白、黄、绿、黑四种颜色的变化,在空间感知上营造一种“漫步林木间”的感受。同样地,碧水酒店首层的开敞餐厅,柱子向外延伸一跨,支撑着廊架,室外这一列柱子坐落在水池中,由于荷载减小,柱子的截面尺寸也跟着变小,再往外是椰树林。柱子由建筑内部到外部逐渐变细,直到廊架下的柱子粗细接近椰子树干,在这里,建筑柱林模糊了椰林,结构柱与树干共同组成了一片垂直树林意向(图 18),巴瓦“利用柱子作为中介物表达了物体感和环境的平衡关系。”
▲14 透过大堂看向大海的景框层次
▲15 首进院落连廊处看向大海
▲16 大堂空间的梁柱表现
▲17 特里同酒店结构柱的不同色彩与形式区分
▲18 餐厅处的柱与椰林
巴瓦通过结构要素使建筑更好地融入环境,愉悦了人的感官,随着岁月的洗涤,这种策略愈加简练。例如,碧水酒店首进院落的廊道,与巴瓦在原巴塞洛缪斯医生住宅(Bartholomeusz House, 1961-1963,Colombo)的水院连廊颇为相似(图 19),二者都通过柱廊强化了一种纵深方向的序列感。原巴塞洛缪斯医生住宅水院连廊中的椰木柱带有柱础与柱头,柱身还有收分,乃至上部三角木架梁承托的屋顶都极具表现力。不过与之相比,巴瓦在碧水酒店首进院落连廊里使用的结构元素更加精简,梁、柱、板都尽去雕饰,它强化的是纵深方向的空间序列感本身,凡是与之无关的表现性要素都随着时间的涤荡而去除,柱列形态简明,巴瓦将框架结构体系中的梁、柱、板等构件元素化。在碧水酒店中,当他需要连续的完整大界面空间或为了区分不同功能的建筑空间时,他会选择将梁板一体化表现,或干脆将梁消隐在楼板中。比如在酒店首层大厅和中部二层的大厅都可体现梁的消隐,包括客房也隐去结构部件,但又在视觉层面上对混凝土梁的位置进行了刻画(图 20)。而当他需要表达空间的纵深序列感时,他又会强调梁柱的表现性,在客房走廊通道位置,梁、柱、板构成的框架结构空间又极为匀质与清晰,巴瓦通过这种有韵律的结构要素排列出一种景深感。
在碧水酒店中,巴瓦将相对单调的框架结构进行精细调控,使结构构件成为空间之中的审美物体,同时成为塑造空间层次的“景框”,终而使得结构要素统筹在感官体验之下。
▲19 原巴塞洛缪斯医生住宅水院
▲20 客房内部空间对结构梁的刻画
4 自成风景的结构要素
在结构构件的表现上,巴瓦的处理也独具风格。柱就是受压构件,可以是粗糙的,也可以是细腻的;可以是混凝土的、也可以是原石的(图 21)。梁就是横向受弯构件,它只要能承担上部荷载即可。结构简单明了,有的细腻,有的粗糙,但这都在巴瓦的精密控制之下。
碧水酒店中颇为明显的一处就是主入口的结构要素处理(图 22),主入口使用了混凝土框架结构,柱网横纵各四列,柱头搭梁,梁上抬升双坡屋架。此处沿面宽方向的中间两列方柱柱径变粗、柱跨变大,因为这两列承托了上部梁架,并且这两列柱之间形成的空间还要满足停车所需,外侧两列柱径较小,且不承托梁架,只托住檐口。巴瓦意会了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抬梁式构造,用混凝土梁柱体系支撑了一片双坡屋顶,用很现代的方式表达了对传统建筑的追忆(图 23)。在巴瓦这里,一切传统元素都可以是创造的源泉,可见“巴瓦并不被所谓的现代性所困扰,仍然采用木构建筑的方式,形成现代的传统空间。”
如果把这个建筑比喻成一首乐曲的话,那么这个入口就是一段美妙的前奏,它引导了整个空间序列的发展。
▲21 波隆塔拉瓦庄园住宅的结构
▲22 入口空间的结构
▲23 佩德罗角附近的葡萄牙教堂
酒店中部二层的过厅也是一个异常精彩的空间节点,这里通过结构的差异化表现,强化了内观世界的愉悦体验(图 24)。过厅左右两翼错动了一个柱跨的深度,将几个对角线方向强调出来。为了强调这是“三维的框架”而不是“二维的画框”,巴瓦没有把柱子和梁作平,而是让柱突出于墙身之前,柱是白色的,墙面则是黄色,巴瓦一边强调“景框”的平面属性,一边又让梁柱保持结构的骨感。仔细观察这个过厅,柱子粗细的变化和截面形状的变化,都继续强调了“景框”,以及“减柱”的操作,释放了场景的四个角,让四个方向变成八个方向,从空间信息的角度来看,强化了人在空间中被包裹的感觉(图 25)。
除此之外,碧水酒店的客房部分还体现了结构在垂直界面上的差异化特征。以酒店北侧的客房为例,这部分共有 3 层,底下两层是规则的框架梁柱,二层的悬挑上翻梁,托住了三层向内院扩展的一跨檐廊(图 26)。由于上部空间的荷载明显降低,三层檐廊位置的柱子尺度也由之变小,这里体现了巴瓦结构理性的一面。同时为了不使竖向结构柱的比例失调,三层檐廊柱子的数量增加了一倍,这些尺度变小的柱子还增加了柱脚,使得结构构件要素审美化,整个空间的感受也因此变得细腻。实际上,在巴瓦的许多建筑中,结构柱都会逐层减小尺度,比如坎达拉马酒店。
Kandalama Hotel,1991-1994,Dambulla
27),外廊与院子里的树和对面檐口的距离也不同,结构元素的差异表现也是为了强调建筑内部看与被看的关系,在内向视野的世界中创造了丰富而微妙的变化(图 28)。当人行走其间,真正的空间魅力来自于纵横连缀的梁柱结构形成的导引性框架,和随之而来的建筑尺度的“景框”(图 29)。这里没有标志性的视觉焦点,也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局部,但一切都在微妙地变化,相似相续但绝无雷同,周遭都沉静耐看,朴素又灵动,典雅又不失丰富。这是亚洲的市井街面给人的总体感受,它的空间序列不同于凯文·林奇(Kevin Lynch,1918-1984)归纳的空间要素,也不是罗西(Aldo Rossi,1931-1997)的类型学,差异在这里是以更微妙的方式显现出来,平淡无奇但耐人寻味,更接近大自然造景的方式(图 30)。
巴瓦并不囿于结构固有的表现形式,他会依据所要营造的空间氛围对结构做出调整,从而使得结构本身具备多重作用,除了满足荷载,结构本身具备审美化的特点,有形式、色彩、尺度各方面的变化,从而呼应整个建筑的空间体验主旨,营造美丽的内部风景,使得建筑本身“自成风景”。
▲24 酒店中部二层过厅 望向大海的取景框
▲25 酒店中部二层的过厅
▲26 北部客房剖面示意图
▲27 中部客房顶层廊柱细化后的连续景象
▲28 中央院落剖面视野示意图
▲29 中部客房二层走廊的导引框架
▲30 碧水酒店中央的院落
结语
巴瓦调动了全部的感官来主导建筑空间的营造,在碧水酒店中,他最终将物质结构本体升华到精神空间体验。巴瓦的结构策略在于他将结构本身作为了一个取景器,不似一般向外看的的取景器,这个取景器主要是内观的,并可提炼以下特征:
1)注重内向视野,因而弱化焦点透视、削弱建筑体量感;
2)结构构件自身成为审美物体,框架结构充当取景框;
3)内部环境的各部分与结构要素互成关照,并强调连续运动的体验。
巴瓦的结构策略还在于框架结构的差异化表现,这出于巴瓦对体验的重视和“无风景处创造风景”的动机。巴瓦既没有彻底地掩盖框架结构本身,也没有彻底地显露它,而是将结构要素剥离至它们原始的本质,他并不拘泥于框架结构本身的表现形式,而是自由地使用建筑结构元素,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使得巴瓦一生的建筑实践不为“主义”与“标签”所困,从而将框架结构这种极普通的结构形式化腐朽为神奇,最终实现了他的设计意图:只要精密控制,最平常的结构也可以创造出极美妙的空间体验。
(正文完,原文刊载于《建筑学报》2021 年 03 期,总第 629 期)
往期回顾:
研究 | 《透明性》释读 01
研究 | 巴瓦建筑的空间复杂性:方向、归属和等级
研究 | 功能的终点是感官--从巴瓦自宅说起
研究 | 花园里的花园:杰弗里·巴瓦和他的“顺势设计”
研究 | 截取造化一爿山:阿道夫·路斯住宅设计的空间复杂性问题
研究|世人不识路易·康
研究 | 居住这件小事 The Small Thing Called “Dwelling”
作品 | 叠宅:高老师家 1#
作品 | 小大宅:李医生家
作品 | 棱镜宅:翟女士家
作品 | 树塔居·二年之后
作品 | 高低宅:高老师家 2#
项目 | 九间院宅 Z 女士家方案
项目 | 卍字寓所 出租屋改造方案
作品 | 小山宅 李先生家
金秋野:无面时代,与公共生活的转场
无面时代 2:空间,病毒与信息
无面时代 3:虚拟全球化与地球 2.0
访谈 | 金秋野:家是最后的堡垒
访谈 | 金秋野 李涵:关于《楼房花朵》
访谈 | 凤凰卫视中文台 田川对话金秋野——人居的尺度
活动 | 回顾——《模山范水》沙龙六人谈:什么是当代的园林?
活动 | 沙龙回顾:蜗牛的家——极小化住宅研究
活动 | SSCAE 高峰论坛 金秋野:“顺势设计”——以园林为参照
访谈|与程君在崖餐厅
讲座 | 有方直播回放 北京房子 - 居室亦园林
建筑学报 | 黄露 金秋野 | 多层级的空间交响——坎达拉玛酒店与碧水酒店“服务与被服务”空间关系探究 | 2021 年 11 期
译文| 我一个人的路斯 1
译文 | 与砖对话的人——路易斯·康传 11
【建筑师的 2020】刘阳:我希望建筑摊满场地
【建筑师的 2020】程艳春 疫情与乌托邦
【建筑师的 2020】范久江:“重要的是‘看见’”
【建筑师的 2020】成直:阳宅、阴宅、纸上的宅
【建筑师的 2020】李佳颖、冯昕:多点情感
【建筑师的 2020】李涵:离建筑忽远忽近
【建筑师的 2020】庄子玉:在体验中接近建筑
【建筑师的 2020】梁琛:“在场与驻留”
【建筑师的 2020】王硕:“疾病让我们看到生活本身”
【建筑师的 2020】常可:“回到形式”
新著 | 中国内地首次!李涵金秋野著《楼房花朵》获德国十佳建筑图书奖
更多
往期回顾
......
编辑整理|高凤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