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读村》是中组部批准成立的成都村政学院院刊。
非常感谢《读村》杂志给予梦景未来 DDM 团队机会,阐述我们在公园城市、乡村振兴、公共艺术空间实践中的感悟与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空间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载体和试验场。成都梦景未来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常务副院长兼首席设计师杨飞提出“我们要形成生态友好的公园城市体系,将城市与乡村结合起来,用生态空间的‘星星之火’适应价值转换,让‘生态’与‘文明’良性循环,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生态的“空间”与“时间”
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生态文明又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这就对当下生态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设计师们作为生态空间的“造物者”,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支画笔”,必须要紧跟新的发展导向,对生态空间要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杨飞以都江堰放水节为例,讲述了生态空间要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既要谈空间、又要讲时间”。都江堰的清明节放水节,祭祀李冰父子,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多年高山积雪融化从都江堰宝瓶口分流而下,从干渠、支渠、斗渠、毛渠……让水不断充斥灌溉成都平原,形成了独具川西特色的水岛林盘,也正是随着时节沿着时间脉络而形成的生态空间。
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我们所看到的川西水岛林盘、都江堰宝瓶口的设计等等,也是顺应山水、尊重自然,符合人类需要的结果。
当前,无论是在城市做海绵城市,还是在乡村做活水田园,都考验着设计师对生态空间的理解和智慧。杨飞认为“通过设计改变生态格局跟环境的问题,这也是每一位生态空间设计师的责任与担当。”当下能通过生态空间的设计,让生态与城市结合,去塑造生态空间发展和城市生产生活需求之间的平衡,进一步达到影响和改变生态格局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生态空间首先为生态文明提供了前提和基底,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生态空间将水、土壤、空气、自然环境等各种因子汇聚于一体,形成整体化、体系化的稳定关系,没有这个基础就无法去谈生态文明。其次,生态空间服务于“人”,因“人”的需要去重新利用自然体系,用设计去满足新的生产生活需求,所以生态空间的设计也要引导人的行为,去遵循自然生态的法则。
随着之前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部分城郊为城市发展而让步,加之国内很多项目开发太满,缺乏弹性空间利用等情况,会导致我们在生态空间的处理上遇到很多挑战,但当下城市规划和生态空间设计中,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变得尤为重要。成都在城市规划上一直超前,且非常有魄力,从当年联合国人居奖的府南河整治工程,重现“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的美好景象,到现在成都大力发展“城市绿道”的建设,这些正是针对生态环境、城市需求、城乡融合发展等多方面,在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城市绿道的设计不仅考虑城市风向、土壤修复等系列问题,在成都的城市与乡村之间,构建起了一条缓冲带和绿色屏障,未来将逐步实现真正生态平衡的状态。当然,这一切又必须交还给“时间”。
生态友好的公园城市体系
成都是因水而生的城市,被水滋养而兴,从一个村落到一个镇到一个城市,城市构造和发展顺应了水的流向,时空的演变造就了今天的成都。当下,成都提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在生态文明实践和生态美学领域下,杨飞认为要去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生态友好的公园城市体系”。
首先要针对城市和乡村的特点来考虑“生态友好”的设计,城市生活丰富多彩,所面对的人群、视觉观感、功能需求与乡村并不相同。在城市生态上应更多的是满足集群式、容积率高、密度大的生活需求;而乡村生活呈现传统的散居、独居、依水而居等不同需求,其乡村生态则以川西独特的水岛林盘为代表,一百多米的工作半径、尺度适宜,这其中还要满足乡村居民的生活、生产的功能,同时兼顾乡村生态田园景观。
其次,城市与乡村的设计也应联合起来考虑。城市有城市的生态友好表达、乡村也有乡村的生态友好表达,两者只是侧重点,将其设计思路纳入到一个体系下去构建,必将有利于当下公园城市建设及城乡融合发展。都江堰作为成都后花园,具备了周末经济的先天优势,这也有利于“生态友好”在城乡区域下实践互融互通。
同时,生态友好的公园城市体系也在生态空间设计上兼顾多元价值转换。我们国家人口多、可利用的耕地和可使用的空间仍然有限,这就需要科学化的设计和合理的利用,杨飞说到“习大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要具备景观价值,一定是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公益价值、经济价值等多元价值,围绕生态友好的公园城市体系建设,完成最终的价值转换。”
“生态”与“文明”的良性循环
“生态”与“文明”是相互相成的主体。随着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绿道、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水岛林盘等生态项目落成;当下成都建设“文明典范城市”,成都人民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每一个生态空间的后期有着极高的维护成本,但公众们只享受了生态的福利,杨飞认为“这都不是政府一家的事情,是一个公共的事情,需要全民都参与进来。”
人的造物能力非常强大,真正的文明是我们每个人的觉悟、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这里包括了回收垃圾、环境保护、水资源节约等等“文明”方式,可以说文明程度决定了生态空间,这是一个全社会的整体使命。当生态维护上升到生活习惯和意识素养的提升,渗透到每个市民的新的生活方式时,才能完成共建共享、相互相生,反过来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