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 主任设计师 | 王弘
观演建筑作为特殊类型的功能性建筑从十八世纪起发展至今已经历了近二百年时间,它由最初的仅供王室贵族享用的大型厅堂逐步发展为普通大众所使用的空间,并演化为专业化的建筑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建筑科技进步以及音乐题材、风格的演变,尤其是近现代声学理论的成熟以及舞美、灯光、设备技术的飞跃,彻底改变了观演建筑及室内设计的传统观念和设计理论,打破了刻板单一的平面空间限制以及空间造型几何形态的束缚,使现代观演建筑设计异彩纷呈,进入了新的天地。
一、观演建筑的特点与延革
传统观演建筑受制于当时建筑结构技术的落后,空间平面及高度无法实现厅堂的大跨度、高度的要求,单一的梁柱承重体系使其规模往往只能控制在1000人左右的上限。与其配套的舞台及辅助空间使用功能相对简单。由此而产生的建筑体型关系是以华丽的古典主义或折衷主义风格塑造形成的“立方体”,室内设计为迎合古典主义,巴洛克及浪漫主义风格的音乐形式,设计手法是由壁龛、壁柱、穹顶、柱廊等装饰元素构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既彰显了西洋古典文化典雅、华丽的贵族气质,也成功的在声学上以细致,柔美的细部造型烘托并强化了古典音乐舒缓悠扬的音色。
传统观演建筑的代表作:维也纳金色大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的古典建筑风格,传统的长方形“鞋盒”式平面布局,外墙黄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像,大厅内共有1654个座位和大约300个站位,金碧辉煌的建筑风格和华丽璀灿的音响效果使其无愧于金色的美称。巴黎歌剧院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歌剧院,位于市中心的奥斯曼大街,占地11万平方米,法国国家音乐学院和舞蹈学校也设在这里。歌剧院是由查尔斯·加尼叶于1861年设计的,是一座将古希腊罗马式柱廊、巴洛克等几种建筑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折中主义建筑。在建筑艺术上波士顿音乐厅承袭了19世纪末以来古典音乐厅的模式“鞋盒式”的体型,室内装修比较朴实,不同于维也纳金色大厅般华丽,但其造型与细节也相当考究,侧墙、后墙的雕像与精美的图案装饰对声音的扩散起到很好作用。
现代观演建筑由于结构技术的突破,框架、壳体、悬索结构的大量采用,使室内跨度及高度的技术限制已成往事,舞台技术的发展和声学理论的进步,平面设计也早已打破了单纯的矩形几何形体的制约。不规则形态、多边形以及有机形态成为现今设计的主流,如今我们既可以欣赏到伍重设计的如贝壳般美丽的悉尼歌剧院;也可以领略到盖瑞设计的夸张、狂野、具有现代解构主义风格的迪斯尼音乐厅的风采。出自大师扎哈之手,具有未来主义色彩如太空城般奇幻的广州歌剧院更为世人所赞叹。与建筑相媲美的现代观演建筑的室内设计也由于建筑形态的变化异彩纷呈,美轮美奂。产生出形象迥异,个性鲜明的设计风格与流派,不仅反映了当代建筑技术性的突破与进步及现今音乐文化的复杂性与多元化,也展现了室内设计师创作“凝固的音乐”的新主题。
现代感极强的结构主义空间,建筑造型生动而富有动感,而室内空间不仅仅是朴实的满足声学设计的要求,通过墙体、顶板、短墙各个方向推、拉,使外部空间的不规则形态延伸至室内空间。创造了如波涛澎湃般的宏大气势,空间体量罗列有着种雕刻般的力量,给人以美的享受。
扎哈的广州歌剧院的设计突破了以往建筑的结构特点,外围护结构强烈的凹进凸出的不规则折面和内部大跨度、大悬挑、倾斜的剪力墙柱以不间断的“连续面”形成复杂的不规则建筑空间。声学设计由国际著名的声学大师马歇尔设计,“环抱型”的平面布局形式,配合完美的声学设计,是当今中国现代歌剧院中比较完美的作品之一。
二、声学条件对造型与材质的制约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时代建筑技术如何进步,设计风格怎样演变,但从本质上讲,观演建筑就其本身而言,无非是解决观众的“视”与“听”两个最基本要素。现代设计的视线分析与计算已从根本上解决了空间中视线与平面以及体形间的相互关联问题,使传统上二维平面的空间关系由叠级升起的三维立体观众厅所取代。但“听”这个要素却始终是我们设计研究上的重要课题,也往往是影响观演建筑室内设计成败的关键所在。尽管现代建筑设计在规范的指导下,初步解决了厅堂中大的体形关系,高度、容积等相关建筑声学条件的基本问题,同时现代电声设备的补充调整,以及目前声学数字化软件的模拟计算等先进手段都给了设计所创造的声学环境提供了理论保障,但真正要使最终的设计达到完美的声学规范指标,获得丰满、优美的音色,逼真、清晰的方向感和置身其间、余音环绕的立体感,就需要室内设计做出最细致最直接的调整,以达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使美学与工艺成为统一的整体。因此可以说“形式追随功能”在此刻关系到设计师的每一笔每一画的推敲,立面造型的比例关系;实体与面;角度与弧度;材质与工艺等等细节。世界上每一个成功的观演建筑的室内设计案例,它的每一个造型和细部都是有其“内在”的逻辑,而不是旁观者的“想象”。设计上片面的强调“风格”或“创意”,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模仿塑造都不可能有好的作品出现。
国家大剧院的大型机械化舞台,同时具备较为完善的声控、光控、机械控制系统。复杂的舞台工艺和设备要求,是对室内设计师智慧与创造力的最大挑战。剧院根据混响时间的要求,一般在墙面或顶棚做吸声处理。后墙是吸声处理的重点。高大舞台空间的侧墙一般都要求做吸声或反射处理。
悉尼歌剧院
迪斯尼音乐厅
广州歌剧院
国家大剧院的机械化舞台
国家大剧院观众厅墙面
1.造型的继承与创新
尽管设计史上,前人留下许多经典、成功的传统剧场、歌剧院案例,成为我们现代设计学习的典范,但伴随着传统观演建筑形式的逐渐消落,更多功能复杂可变、设施先进齐全、空间宏大的新型观演建筑应运而生,它既为设计师发挥其创造力提供了最大的机遇,同时也为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变革提出了挑战。如何根据观演建筑自身的特殊性,分析和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实现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统一是其重要前提。
理解对比传统与现代空间的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创新提高。从平面布局与形态上看现代观演空间,空间平面形态更加复杂,空间尺度更宏伟。传统的舞台与观众间“尽端式”平面布局已由现代“环绕式”取而代之,现代舞台的“全景式”构图取代了“镜框式”台口的立面。在这种空间中,观众的视线与声学设计很难再延续和套用传统思路。立面上欧式的古典段式、柱式、壁龛等建筑形式的构图难以实现,雕梁画栋在巨大的空间中也失去了“细节”的效果,华丽的藻井与水晶灯更难于适应现代舞台机械、灯光、空调设备等特殊要求。因此设计中符合声学原理与现代美学准则的大尺度,纯几何形态的点、线、面、体、成为空间设计的重要元素。构成了现代观演建筑室内设计语言的文法与语汇。理解现代观演建筑不同专业系统的运用机制功能需求及协调组织,融合贯通、逻辑推理是行之有效的设计法则。
2.造型要素的设计法则
根据声学反射的原理,声线从声源发散在空间中,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几何形体上会产生不同的反射和漫射效果,不同的物体表面材质和物理性质对声音的反射与吸收也完全不同,正是根据这种特性声学要求,室内设计师需要在物理原则与美学规律中求得平衡与统一,实现审美、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协调。根据不同的声学设计流派和理论计算,即使在相同的空间环境下也会产生造型迥异的设计形态。以下我们以最简单、单纯的几何形态分析室内造型的作用。
“点”
在室内空间足够大的条件下,任何形状的几何立方体都可以相对的定为空间的“点”元素,但在观演空间特定的功能条件下,这个点往往要求具有声学的作用,或声学扩散或声学吸收,而椎体、立方体以及球体、半球面体都具有这种声学特征,因此设计上观众厅或录音棚、排演厅上空悬吊的扩散体往往是以独立的“点”或“点阵列”形态出现,不仅丰富了视觉造型也起到了相应的声学作用。大量阵列组合的“点”由于其所处空间的不同位置、高度或角度不同,会将声音反射、扩散至观众厅的不同区域和角落,实现装饰与声学意义上的统一。
“线”
线是点的运动或延伸形成的结果。这种造型在观演空间中是经常运用的,从古典剧场的柱廊,列柱与叠柱手法都是“线”元素的构图运用。它在立面上延续了古典柱式的“帕拉底奥”母题,以拱券和壁柱形成序列和节奏,表现了古典建筑文化庄重、高贵的气质。由于柱身或壁柱的完美曲面有效扩散了声音反射,使得音质更为丰富和柔美,丰富表现了古典音乐或悠美抒情或激昂浑厚的音色。现代观演空间中仍然运用了大量的线构图元素,由于现代观演空间中对其功能使用强调了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可变性,因此单纯的造型也赋予更多功能的特征。柱这种形式不仅是结构的表达和装饰手法,同时也是声学设计的需要,因此沿侧墙阵列环绕的柱廊成为“可变吸声”或“反射”的重要造型。柱身可沿其自身“纵轴”旋转180度,内外不同的材质表面设计为侧墙提供了不同的反射率,也带来了整体立面构图的变化。
"面"
面是构成围合空间最重要的界面,是线的阵列和平行运动形成的,也是观演空间中提供声学反射的最重要条件。从观演厅大的平面体形起伏关系,到垂直的侧墙及后墙,以至于吊顶天花的高低错落,每一个块面都参与了声反射的关键过程,为最终的声学效果创造条件。根据声学反射的“入射角=反射角”的简单原理,面反射所覆盖的范围及方向可以通过垂直面或水平面在空间中水平或垂直夹角来调整,这样的调整变化在室内设计的造型上对人们的视觉感受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往往形成观演厅台口与侧墙造型几何关系,其中板或面的组合形式相互重叠渐变、或上下交错的外观。为了进一步扩大声音的漫反射范围,设计师经常利用面的曲率大小控制反射面的范围大小。通常情况下相同的板面面积,垂直投射于面的声线在曲面能获得更大的反射范围,因此这种曲面造型经常运用在侧墙或“田园式”观众厅布局的观众席侧墙及后墙上,它的反射作用能够在丰富造型层次的同时带来最大的声学效益。
从常理上讲由于声学设计的要求,观众厅侧墙由连续的垂直但微微“内倾”的面造型组成,以提供最大限度的“侧向反射”而后墙往往是由吸声或半吸声的吸声或漫射面构成。而楼座挡板前沿也具有同样的设计和功能。
柏林室内音乐厅舞台上方采用“点”的形式悬挂的多边形声学扩散体
古典风格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两侧墙面,采用了线条简洁的雕刻墙板
慕尼黑加施泰许交响乐大厅内景
加施泰许交响乐大厅剖面
“体”
作为观演建筑室内设计来说,设计师与声学家关注“体”的概念同我们平常所涉及“体量”或“体积”等专业术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在建筑设计中,强调了建筑的平面几何形式和由此平面而生成的立体造型,这是一个物理概念中实在的“体”而室内设计是研究由界面围合而成的内部空间这个“虚体”或“容积”。根据观演建筑本身不同的使用功能和性质,综合兼顾自然声或电声辅助使用的情况,为获得良好的音色效果需要相对较长的混响时间,以获得不同频率和层次声音的“丰满度”。设计上为追寻这一目标所采用的方法恰恰是由每座7-10m
³
的容积值来粗略推算大厅的“容积”,以塑造一个声学意义上的“虚体量”。这种情况下有经验的剧场设计师会在建筑结构及设备允许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或压缩空间高度来创造符合声学、灯光及舞台工艺要求的内部形态。
三、工程案例
北京电视中心多功能演播中心设计方案以马歇尔.戴的声学概念为模型,通过强调和表现侧墙反射板的组合及可升降面光桥的变化,突出了高技术、现代化的多功能演艺空间的时代特征。侧墙面及舞台台口以单纯的几何形体的组合形成富于节奏感和雕塑感的立面形象。VIP区域外倾符合声学特征的体量和舒展的楼座挑台产生了视觉冲动,给人以抽象美学的空间感受。
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是内蒙古自治区文体重点工程之一,功能定位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节目为主,兼顾古典歌剧院、音乐演出、剧场观众为“圆形”,面积1500㎡,座席1300个,容积约1500,设一层池座、二层包厢、三层VIP楼座,剧场舞台为“品字形”,面积约2100㎡。剧场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观众厅及剧场为钢结构。剧场设计创意以及现代风格为主,兼顾东方装饰艺术的典雅庄重和蒙古地域文化的奔放与热情,集中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创造了既具有传统文化特征同时具有时代特点的演艺空间。
实践证明,建筑设计对声学不利的形体,要通过室内设计的合理调整来达到完美,因此设计上越单纯简单的“体”形越容易获得良好的音质,这也是许多古典厅堂设计成功之所在。随着现代观演设备技术的发展及声学理论的演变成熟,功能复杂、体形多样的大型或超大型观演空间使得室内设计师对空间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领域。剧场的环绕式布局;自动化舞台的升降、平移与旋转;可变体积、可变吸声的观众厅设计理论,无非都是在设计手法上为空间“体”的塑造提供更大的可能性,这也是现代观演建筑成为空间设计中最复杂、最具技术难度、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北京电视中心多功能演播厅效果图
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