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项目实景图 ©罗然
设计单位:朱涛建筑工作室
项目地点:广东东莞
建成时间:2019 年
建筑面积:24183 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朱涛建筑工作室于 2016 年,联合香港大学中国建筑与城市研究中心与长安镇政府合作,研究该镇的空间问题,制定城市空间发展策略——这一系列的研究和设计工作统称为“长安实验”。长安镇创业广场改造和长安实验小学天桥同为衍生自“长安实验”的落地项目,我们试图通过“城市针灸”,对长安镇进行细腻、精确、有效的空间干预。
2019 年落成的长安镇实验小学天桥,寄托着工作室关于“在地与解放”空间诗意的理想;而长安创业广场,则是在长安镇寻求产业转型的背景下,意图探索“空间-产业-制度”三重创新的可能。
场地策略:线性社区
场地坐落在长安镇中心轴带与科技商务片区之间,临近长安公园和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这一重要城市节点蕴藏着联动社会、生态、新产业的潜力。
△“长安实验”项目的位置示意,长安镇创业广场(橙色点)位于镇中心轴带与科技商务片区之间 ©朱涛建筑工作室
△2017 年 4 月,首次到基地踏勘©罗然
业主计划将整个片区旧厂房改造为“创业园区”,将沿街一列商店、宿舍和厂房的改造设为一期催化剂,但没有提供明确的功能需求和改造范围。
我们的设计构思从沿街面起步:
线——沿着莲峰北路,强化基地强而有力的、连续 300 米长的城市界面。我们希望这条“连线”将沿街面向西侧片区内辐射,连同社区公园和体育馆,带动整个园区的活化。
面——场地内的三重地面——0m、6m、15m 处标高面,将共同建构出一个三维的步行网络,也通过连廊和楼梯,形成立体的城市共享花园。
点——细腻雕刻位于西安路和莲峰北路交叉口街角和通向社区广场的“城市入口”,以开放步梯串联起多重地面,形成立体的流动空间。
△“三重地面”——立体的城市花园©朱涛建筑工作室
后来项目规模不断缩小,但“点线面”的空间架构得以延续下来。最终的设计范围仅框定为南侧两栋楼和内部一小片社区公园,但作为连续界面的“线”和城市入口的“点”仍在一轮轮设计深化中不断强化。最终得以实现我们的愿景:长安创业广场“超级连线”,创业园区的起跑线。
△“超级连线”——近 300 米的超长界面,连接沿街四栋建筑©朱涛建筑工作室
“线”:屋面雨棚和连廊
超长的沿街建筑,实际上包含四栋高低、色彩不同的建筑。我们尝试用一片橘色“飞毯”——钢结构雨棚将其统合起来。
△魔毯飞降——长安镇创业广场旧房改建意象©朱涛建筑工作室
△首轮方案效果图©朱涛建筑工作室
基地东面是咸西莲花新村,屋顶一片橘色陶瓦,十分醒目。长安镇李姓人居多,称自己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代,喜欢在公共建筑和农民新村中用橘色陶瓦或琉璃瓦,表达他们对唐长安的文化认同。
尽管历史上唐长安并不普遍使用橘瓦,但我们仍认可:实际上,东莞长安镇人已经通过“橘色”构筑起自己的新传统和文化身份。我们新加盖的雨棚屋面就选取了长安人大量使用的橘色屋檐和用来支撑的赭色圆柱,向长安的新传统致敬。同时,我们在各建筑之间,增设过街楼连廊,加强联系、统领不同建筑立面。
△概念发展轴测图©朱涛建筑工作室
△立面与连廊改造措施示意:市井长卷——300 米长的沿街面承载着基地及周边丰富的市井生活 ©朱涛建筑工作室
△长安镇创业广场东南侧鸟瞰图 ©罗然
△长安镇创业广场南侧鸟瞰,北望长安镇莲花山山峰。橘色钢结构屋檐呼应路对面咸西莲花村的橘色陶瓦©罗然
方案深化过程中,由于业主担心连续实体的屋顶会兜风,我们将屋面大部分做成空透百叶,仅檐口部分维持实体。让光线和空气得以渗透进屋顶花园,形成光影灵动的效果。
△长安镇创业广场 2 号楼平台层,阳光通过百叶屋顶渗透 ©罗然
“点”:开放入口及聚集广场
设计范围最终缩小至靠近街角的 1、2 号楼以及园区内的聚集广场,因此西安路与莲峰北路交叉口的“城市入口”、园区的主入口和聚集广场,都是改造中重点雕琢的公共空间。
△长安镇创业广场 1、2 号楼及聚集广场轴测示意,2 号楼南端原计划拆除部分开间,改造为顺畅的直跑楼梯©朱涛建筑工作室
为了迎接市民从不同方向便利地进入园区,我们将 2 号楼南北两侧的开间改造成为开放步梯,将人引向二层办公室和三层平台,形成多层空间的立体流线。2 号楼南端和 1 号楼统一改造为“城市入口”,用步行小广场向公共开放。南端入口原计划拆除 2 号楼部分开间,改造为顺畅的直跑楼梯。但商户避讳风水,不愿腾挪,设计只能小心翼翼地避开,以直跑梯和双跑梯相结合的方式最终解决地面层和广场二层的高差。
同时,2 号楼北端的城市转角楼梯与二层连廊共同构成园区的主入口,框定了通往园区内部聚集广场的重要门户。
△立面改造前后对比图©朱涛建筑工作室
△长安镇创业广场南侧“城市入口”轴测示意图(左);园区主入口轴测示意图(右)©朱涛建筑工作室
△长安镇创业广场南侧“城市入口” ©罗然
△长安镇创业广场园区主入口 ©罗然
在改造范围内,我们积极思考每一处角落成为公共空间的可能性。相较于沿街面蕴含着鲜活的生命力,建筑的背街面因朝向另一个旧厂房背侧,在狭窄巷道内显得死气沉沉。我们计划将两栋建筑的背面打通,让商业活动激活这条步行街道。与此同时,通过这条活化的步行街,南面的入口广场与现有的公园(聚集广场)联通,串联起公共空间共同体。在聚集广场内,我们保留小公园原有的乔木,通过灌木及坐凳的组合形成多变的林下休憩空间,塑造舒适的聚合空间。
△西侧小巷改造前后对比图(上);商家入驻后(下) ©罗然
△聚集广场与林下休憩空间 ©罗然
新旧对话
改造项目自然赋予新旧构筑对话的契机。创业广场项目的挑战之一来自于场地基本信息的缺失。很多时候,设计只能基于现场不精确的测绘和目击信息,以及不确定的城市管理政策,单方面推测新建筑的建构方式。直到设计即将定案,业主才第一次指出:支撑新屋面的柱子不能跨过旧建筑,独立落在街道上,“侵入”市政人行道范围。这样,我们不得不重新考量每根圆柱的定位。根本找不到原建筑施工图,无法确定原建筑结构是否足以支撑加建钢结构屋面,该如何把钢屋面的柱子收到旧建筑里?
后来在一次踏勘中,意外与对面莲花新村的老人聊起才知道,2 号楼本来竟是一栋计划修建三层的“烂尾楼”,最终由于资金问题只修了两层。爬上现状屋面一看,果真,两列柱子整齐地露出头来。经过设计团队对柱头混凝土和钢筋的取样分析,发现的确是按三层结构配置,新建筑才突然有了落在旧建筑结构上的可能性。
△旧建筑顶层露出头来的柱子©罗然
于是,我们系统梳理出三种圆钢柱的落地方式:
A. 雨棚端头、城市街角处——圆钢柱直接落地;
B. 圆钢柱与楼梯台阶交接——柱础与台阶或平台齐平;
C. 圆钢柱与二层屋面交接——圆钢柱与露出二层屋面的柱头搭接。
△圆钢柱落点设计说明©朱涛建筑工作室
△圆钢柱落地实景©罗然
立面和地面铺装同样与场地频繁互动。建筑沿街一侧的立面,延用旧建筑肌理,以近似的棕红色瓷砖包裹,其余立面用涂料更新。为了昭示新旧建筑间的区别,不同于旧建筑立面所采用的水平横向拼装,新建筑立面的铺装进行竖向排布,和旧建筑形成微妙的肌理对比。地面铺装呼应建筑秩序,利用原有建筑开间模数向创意园内部延续,转化为地面铺装、座椅、汀步等景观元素,形成整体感。
△地面改造措施示意©朱涛建筑工作室
△新旧建筑立面编织对话©罗然
△长安镇创业广场内部©罗然
通过对旧厂房的拆除、保留和增加,我们最终得以将它改造成为充满创新活力、培育科技商务的“长安创业广场”,在新旧对话中重新起航。我们用极细微的空间和建构缝合手段,为一个破败的厂区边缘注入活力,也让市民对他们习以为常的城镇获得一种全新的观感。
△南侧入口演变©罗然
设计图纸
△长安镇创业广场总平面图©朱涛建筑工作室
△长安镇创业广场立面图©朱涛建筑工作室
△长安镇创业广场实体模型©朱涛建筑工作室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长安镇创业广场改造
项目类型:建筑/改造
项目地点: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
设计单位:朱涛建筑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朱涛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梁庆祥、蔡湘棣、夏乐伟、苏立国、陆洁荣、章竞文
施工图配合方:华南创图设计有限公司
业主:东莞市长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7 年-2018 年
建设时间:2018 年-2019 年
用地面积:5858 平方米
建筑面积:24183 平方米
摄影:罗然
编辑/宋轶文(实习生)视觉/饶安林
校对/李博超
本文由朱涛建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