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末案例   /   建筑   /   别墅建筑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

2023/05/30 13:19:55
查看完整案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下载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0
梅宿之言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2
项目类型 | 酒店空间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十一章》
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物,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为实体,创造出“无”,“无”亦有它的作用。
01.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7
项目位于四川平武县平通羌族乡印象梅林景区,距离最近的羌族聚居地“走马羌寨”4 公里。
青梅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产业,梅宿之言就坐落在万亩梅林的半坡之上,原址是一座垮塌荒废的旧砖窑。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10
▲坐落在半山上的梅宿全景©存在建筑
为了长时间存储梅子,当地人都使用一种传统的“烘炕”将其烘干。“烘炕”下部为方形的柴火灶,上部为层层叠合的倒梯形木质烘屉,根据梅子由干到湿的程度从下往上依次放置烘屉,倒梯体的形态利于更快地将青梅烘干。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烘炕”以极其朴素和简洁的方形和梯形两种几何形体构成,凝结了当地人多年的劳动智慧。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13
传统的青梅“烘炕”©小隐建筑
当地的羌族民居因其独特的构造和石木土的混合材料应用,具有极强的稳定性。碉楼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是羌族人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碉楼的高度在 10 至 30 米之间,多以石片和黄泥土为建筑材料,建筑墙基很厚,石墙内侧空间是方形,外侧墙体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使其外观呈梯形状。日常居住的碉房呈方形,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方形与梯形的结合在当地羌族民居建筑中体现得更加睿智。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16
▲羌民族民居和羌碉©小隐建筑
场地上废弃的旧砖窑破败不堪,但内部的“拱廊”却给人意外的惊喜,光线穿过洞口投射在拱廊内,形成极具仪式和序列感的空间氛围。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19
▲场地废弃的旧砖窑©小隐建筑
青梅烘炕、羌族民居所呈现的共同特征“方形”与“梯形”,以及旧砖窑拱廊的光影以一种强烈而“无意识”的印象印刻在脑海中,成为梅宿之言最重要的三个“象源”,它们都有着极简的几何特征。几何“象源”的获得过程不禁让人想起了阿尔多·罗西的建筑类型学。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22
▲源于当地人文的几何体象源©小隐建筑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24
▲意象构建示意©小隐建筑
02.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27
新理性主义的代表阿尔多·罗西创建了建筑类型学理论,在功能与形式之间,罗西更乐于把形式摆在第一位,并认为对现代建筑来说,它们的功能在今天有意义,在以后可能就没有意义了。理论中关于“原型”探寻提取的理念和方法与小隐建筑提出的意象建筑理论的“赋象”、“见意”有着共通之处。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29
▲几何建筑生成示意©小隐建筑
类型是自然、社会或艺术大系统中使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组样式得以聚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又使形态和结构相异的那些样式分离出去的概念。罗西的原型概念来自于瑞士心理分析家卡尔·荣格的原型理论。荣格所说的原型是指人类心理经验中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primordial image),它具有一种不受个人好恶左右的自主性,是一种神秘的、难以言说的形象或者思想力量,这种原始意象也被称为“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罗西的类型学着力点就是这种人类共同经验。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32
▲方形和梯形构建的建筑聚落©存在建筑
罗西在对城市和建筑的原型进行抽取、简化、还原和归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设计程式:
1. 引用现存的建筑和片段。
2. 图像类推。
3. 换喻。
4. 产生同源现象。
几何形是他用以简化、纯化、点化建筑的手段,通过各种富有隐喻意义的几何形式间的对比和组合,唤起人们对于几何体之外的某些事物的联想和记忆。
罗西的几何学作为一种类型学和原型结构,是想通过对人类远古的建筑意象的发掘,探寻人类共同的美与真,以建筑为媒介,实现一种普遍情感的共振。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41
▲简化的羌族民居形体©存在建筑
站在巨人的肩上回看罗西关于建筑类型学的思想,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远古经典建筑意象之外,我们更应该大胆的去探索自然意象,为建筑生成找到更多的原型,赋予建筑更多的可能性。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44
▲晨光中掩映在梅林的梅宿
存在建筑
03.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48
梅宿之言的设计尝试仅用“方形”和“梯形”这两个最简单的几何原型达成,“方形”和“梯形”组合成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几何体“象胚”:长方体和四棱柱。它们不同的尺度对应着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器物,器皿、家具、建筑亦或是城市。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50
▲梅宿傍晚全景鸟瞰©存在建筑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52
▲长方体和四棱柱构建的院落式羌寨
小隐建筑
建筑材料也是从羌民居常用的石片、黄泥土转化而来,出于严苛的造价控制,石片墙以毛石贴片替代,黄泥土墙则以仿夯土涂料替代。走廊和阳台局部的木架装饰也都取自羌族民居中独特的木头构造。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56
▲梅宿主入口的毛石墙©存在建筑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58
▲毛石和仿夯土的材料组合©存在建筑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60
▲朴素的仿夯土几何体建筑©存在建筑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62
▲点缀在建筑阳台的木构©小隐建筑
川西的风景是大山大水的壮丽,是天高云淡的辽阔,是风土人情的原生。为了将美景引入室内,传统羌族民居的小窗户被替换为全落地玻璃门窗。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65
接待厅窗外的景色
小隐建筑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68
▲带天窗和落地窗的客房©存在建筑
我们将更多的空间交给了自然,用不同主题形式的院子和连廊将各个功能区域连接。公区的接待、餐厅、茶室、酒吧通过水院和光院串联起来,两个院子强化了空间层次,同时也营造了更多趣味和闲散的氛围。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71
▲寓意“青梅煮酒”的水院©小隐建筑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73
▲夜幕下的水院©小隐建筑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75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76
▲光院夜景©存在建筑
“烘炕”模块单元的客房被三组半户外的楼梯分隔,再通过“拱廊”串联起来,强化几何秩序感的同时,楼梯和“拱廊”亦成为独特的观景通廊。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79
▲以“烘炕”形式组合排列的客房区©存在建筑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81
▲来自旧砖窑的光影形式©存在建筑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83
▲光影丰富的客房走廊©存在建筑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85
▲串联“烘炕”的楼梯©存在建筑
平屋顶延续了羌族人在房顶游戏休歇的传统习惯,成为公共的观景休憩平台。群山环绕的壮美之间,一盏茶、一杯咖啡或是一壶浊酒伴着鸟语清风,还有漫天的星河,十分惬意。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88
▲夜幕下的新式羌寨©存在建筑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90
▲客房区夜景©存在建筑
梅宿之言以取自羌族民居“方形”和“梯形”两个最简单的几何原型,搭配羌族民居惯用的石、土、木三种建筑材料,重新塑造了一个融于自然又具有当代性的新式羌族民居聚落,将古老的羌族民居的意象以更加简练的几何语言表现出来。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93
▲夜晚的羌寨意象©存在建筑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95
▲林中的梅宿©存在建筑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97
▲“烘炕”意象©存在建筑
04.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100
长方体和四棱柱构建的建筑空间激发了另外一个有趣的想法,我们将组成建筑的几何体在 0.3 米的立方体参照系之下进行了再设计,以另外一个尺度赋予这些“象胚”更多“见意”的可能性,这些几何体以 1:10 的“建筑模型”的形式,转换为各种各样的家具、器皿、装饰摆件。在这个小的尺度之下,这些几何体散发出另外一种迷人的魅力,遗憾的是这些器物最后没有能够成为现实。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102
▲梅宿客房内景©小隐建筑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104
▲以建筑几何体原型设计的客房效果©小隐建筑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106
▲以建筑几何体原型设计的客房效果©小隐建筑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108
小隐建筑提出的意象建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意赋象,以象见意”。意象作为人与自然相通的媒介,是一种“场景化”的存在,包含了现实与想象;自然是意象的源泉,是我们寻找智慧的地方;建筑是二者融合的产物。思想源于人对世界万物的认知与解读,亦即意象。不同的思想决定了人与自然相处的态度,从而决定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东方哲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向往。
“以意赋象,以象见意”强调以特殊的建筑元素构建建筑场景,表达出自然和人文意象,以表现空间优美的精神内涵。意象不仅限于自然、人文的象征示喻,更是一种概念衍生,以特定的结构形式、材质、光影、色彩等来表达空间和美学,让空间更富有叙事性和主题感。
“赋象”是指通过挖掘探寻与目标建筑相关联的一切自然和人文意象,为建筑创作找到合适的象源,将它转化为设计原型象胚,再由象胚派生为形象,最终转化为建筑形式或者空间形式,赋予建筑直接可读性和可识别性。“见意”是指对既得的象胚和形象经过特定的场景化处理,构建不同形式的场景,丰富空间的文化属性,从而形成叙事性的建筑空间,表达出特定的审美观点和文化认同感,引发情感共鸣,实现艺术性。
意象建筑关于实用主义和美学平衡的新模式,可以帮助建筑师和建筑体验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客观世界,认识到建筑设计不仅是一门艺术形式,更是文化的象征与传承。通过意象将建筑设计从狭义的形式美学中抽离,实现更为实用的审美,从根本上重新审视建筑设计,重新塑造建筑设计与审美之间的平衡。我们希望意象建筑的实践和推广能将实用主义和美学平衡这一概念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用直截了当的意象描述,让建筑能同文字一样,被大众更容易地解读,并迅速理解把握建筑师所传达的“建筑意义”,把抽象的理论概念变为具体新颖的设计表述,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好的建筑在于予人启示。美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想象力的概念。建筑感受是由思想或概念来表达并赋予活力的。建筑师通过建筑将自己的思想和概念传达给受众,而受众通过实际感觉和想象感觉的方式来感受建筑。而在建筑感受中正是想象力感受占了优势。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美学感受是人类理解自己和感知世界的一个基本要素。
我们认为建筑是一种语言或者一种类语言的美学形式。美感能让建筑师从盲目追求功能转变到符合时代的生活需求上来。真正对自我的认知促使我们不仅要坚定的把美学价值放在首位,而且要兼顾美学表达的合理性和含蓄性。我们可以用美学的观点建立一种原则或者计划,通过美学的理解树立清晰的目标,通过审美趣味的培养,形成内在的审美感受,形成广泛的审美认知。
当下如何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平衡成为了建筑界的新话题,建筑师在实践中,生态思维和共生思维逐渐催生出一种新的美学形式——生态美学。至此,建筑不再单纯把功能和形式、空间和视觉的美作为建筑的终极考量标准,未来建筑应该向着体现生态智慧的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中国“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传统哲学思想正好契合了未来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意象建筑”也将延续并发展这种哲学思想,并付诸于建筑实践之中。
ABOUT PROJECT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117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118
- 总平
图 -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121
- 首层平面图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123
- 二层平面
图 -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126
- 剖面图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128
- 客房剖面及光影
项目名称:梅宿之言
项目业主:平武县光大国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印象梅林景区
项目面积:
完工时间:3 月
设计单位:小隐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潘友才
设计总监:杨喆(合伙人)
技术总监:陈仁振(合伙人)
结构工程师:
设计团队:赵亚线、杨锐、冯煜桃、苟源君、胡沁梅、刘子轩、宋智颖、何仪
施工图团队:福州盈创筑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四川宏瑞鑫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摄影:存在建筑、小隐建筑
项目撰文:潘友才、葛祥鑫、杨叶
建筑材料:仿夯土涂料、毛石贴片、原木、聚碳酸酯板、竹
ABOUT DESIGNER
梅宿之言丨中国四川丨小隐建筑事务所-147
小隐建筑 Archermit
2015 年 4 月小隐建筑创立于中国成都。意象建筑论的开创者和践行者,意象建筑流派的先锋代表。将创造全新多维空间体验,营造具有感情和生命力的诗意空间环境作为核心理念。追求与自然共生、与场地共存的设计,推崇精细化设计、全过程设计探索模式。注重中国建筑当代性和本土性的融合探索,创造属于本土并超越本土的精神场域。将设计的平衡植根于传统文化、现代技术与社会经济和责任的关系之间,力图成为中国文化及文明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Archermit was founded in Chengdu, China in April 2015.
The pioneer and practitioner of the Imagist Theory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pioneer representative of the School of Imagist Architecture.
The core concept of Archermit is to create a new multidimensional space experience, and create a poetic space environment with emotion and vitality.
Pursue the design of symbiosis with nature and coexistence with the site, advocating refined design and full-process design exploration mode.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ntegr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and localit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create a spiritual field that belongs to and transcends the local.
Root the balance of design i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raditional cultures, modern technology and social economy and responsibility, and strive to become the disseminator and creator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南京喵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50492号-4知末 © 2018—2020 . All photos and trademark graphics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owners.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苏B2-20201444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