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浮灯馆”旨在重塑东亚的木结构建筑,特别是“楼”,即东亚版的体量更大的pavilion。传统的组装工艺和结构系统,如木梁架,在此项目的六个树状柱中重获新生。这些树状结构致敬了矗石楼正立面的六根立柱,矗石楼建于1365年,是该项目所在的韩国晋州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远眺建筑©Rohspace
▽建筑与南江©Rohspace
该项目也试图避免使用钉子和粘合剂,以继承原始的木工技艺。然而,为了提高施工效率,利用AR技术将CNC数控加工的复杂胶合板构件组装成树形结构。通过这种方式,“浮灯馆”展示了东亚建筑中被遗忘的工艺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技术中重生的潜力。
▽远望树形结构©Rohspace
▽落地窗后的树形结构©Rohspace
▽室内概览©Rohspace
▽木结构构件组装而成的结构继承原始木工技艺©Rohspace
▽从室外远望木结构©Rohspace
▽结构细部©Rohspace
此外,该项目提出了“楼”的一种新形态作为晋州市的市民活动平台,晋州市是韩国南部省份最具历史意义的城镇之一。起初,“楼”的定义是一个拥有架空平座的建筑,可供私人使用或用于军事观察。不过该项目将传统 “楼 ”的用途转向了更多的公共方面。该场地朝向南江,这个该市著名历史事件的舞台背景。该项目旨在成为河边的一个标志,特别是为当地著名的浮灯节而设计。
▽朝向南江的市民活动平台©Rohspace
▽建筑立面©Rohspace
另外,该项目成为一个游客可以体验自然和都市环境的地方。在城市化之前,河边被竹林包裹。受这个失落的场景和城市记忆的启发,树状柱产生了一个内部空间,如同树林下的通道。三面玻璃墙模糊了内外的界限,实现了开放性。最后,树形结构构成了项目的特质,首先是其内部氛围,其次是来自外部的象征性形象。
▽夜景©Rohspace
▽平面图©JK-AR
▽屋顶平面图©JK-AR
▽纵剖面图©JK-AR
▽横剖面图©JK-AR
▽横剖面图©JK-AR
▽构造图©JK-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