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01 项目背景
2008 年,上海苏州河沿岸正式启动了整体规划设计,并将东部苏河湾的北岸定义为城市公园和休闲地标。15 年来,依托“一江一河”的城市战略规划背景,这里已经陆续形成了以上海总商会旧址、OCAT 艺术馆、UCCA Edge、四行仓库为核心的多处文化地标。2022 年,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项目正式落成,成为面向后疫情时代的新都市生活形态和城市空间。
▽视频©OUR 都市再生
上海苏河湾慎余里项目是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项目的重要文化地标,包括 8 栋 2 层楼的石库门里弄建筑群,是静安区文物保护点,也是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的重要门户之一。
▽慎余里西侧入口 ©山间影像
▽慎余里南侧入口 © 山间影像
02 区域历史
康熙十四年,吴淞江设立石闸建立渡口形成了叫“闸北”的片区。嘉庆时期,闸北一带渐成市集,“鳞次栉比,居然墟集”。至此,这里已然从河网密布的苏州河河床变成了热闹的码头市集。
1865 年上海开埠后,大量人口进入租界,引发大规模房地产开发,并兴起旧时里弄住宅的建设。慎余里所处的苏河湾地区,也逐渐从河网密布田园村庄的状态,变成成片旧时住宅用地初具雏形,并在 1930 年代见证了高品级石库门里弄住宅的诞生,最后形成城市密集建成区。在这一系列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没有改变的是这里的土地权属边界和“慎餘里”的名字。
▽地图及航拍-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 山间影像
03 建筑特征
1880 年代,第一代慎余里出现在闸北苏州河沿岸,后因其为木板房,有消防和卫生防疫等隐患被取缔拆除。到了 1931 年,通和洋行(Atkinson&Dallas Architects and Civil Engineers Ltd)又在原址重新设计了新式石库门里弄,依旧沿用原有的名称“慎余里”。虽说通和洋行是一家擅长古典主义风格的事务所,但在 ARTDECO 盛行的 1930 年代,设计师们也顺应时代的潮流,慎余里主弄南北两端过街楼的风貌就呈现出明显的装饰艺术风格,沿街铺面建筑延续了里弄沿街界面形式,但装饰更加的简洁和现代。
▽慎余里历史图纸© 山间影像
▽慎余里过街楼和沿街商铺© 山间影像
05 修复更新
此次苏河湾慎余里的修复更新,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来思考如何面对文物复原的话题,让慎余里重新站在历史的土壤上寻找到面向未来的方式。
A.诠释文物复原的意义,呈现遗产的营造技艺及其价值
2011 年,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于这样的背景,慎余里在复建过程中有机会诠释遗产价值多样性,让建造过程中展现的营造技艺成为遗产保护行为的一部分。
▽慎余里过街楼和沿街商铺© 山间影像
原材料的研读|Study on Original Materials
老青砖上印刻的“陈和茂出品”字迹和 1935 年《吴江县政》“芦墟镇砖瓦、石灰窑等出品,运销沪渎,岁值甚巨”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近代吴江向上海供应大量砖瓦的情景。老水刷石饰面由白色和黑色半透明的石英石颗粒组成,3 层抹灰分层砌筑成型。堂屋的 9 色水泥花砖地坪背后印有 K.H.的标记,通过 100 倍放大镜采集到表观的色彩,为今天修复地砖提供了重要依据。
▽老清水砖、水泥花砖、水刷石材料研究© 山间影像
鉴于留存的老物件有限,我们将所有老物件都集中在人流比较密集的主弄区域,用原工艺原尺度复原了 1 个传统格局的单元,使历史建筑的风貌和空间为公众带来清晰的历史文化价值呈现和独特的场所体验。▽复原单元楼梯间© 山间影像
B.原汁原味复建的前提下去实现技术的创新
构造创新|Structural innovation
清水青砖如何与混凝土框架结构吻合在一起,是建造的挑战之一。老砖已经不再作为承重结构而是装饰结构,而从外观和内部仍旧能够看到历史材料的原貌,需知老砖砌筑方式和模数,通过排砖推演还原清水砖墙的拼砌样式,同时在混凝土结构外侧采用老砖切片及连接件来实现外观风貌的统一,用最小外饰面尺寸解决历史风貌与新结构的交接,达到与原始风貌一样的状态。
▽清水砖墙与结构构造图© OUR 都市再生
▽慎余里南侧建筑风貌© 山间影像
▽慎余里北侧建筑风貌© 山间影像
▽慎余里北侧建筑风貌© 山间影像
消防创新|Fire Prevention Innovation
传统石库门里弄的宽度依据的是 1916 年出台的《中式房屋建筑规则》,当时的里弄建筑总弄应大于十呎(约 3.1 米),支弄应大于七呎半(2.3 米)。▽慎余里历史总图© OUR 都市再生,慎余里历史总图中记载的尺度为主弄 16 呎(约 4.88 米),支弄宽 10 呎(约 3.05 米),远超当时规范的标准和卫生防疫的要求。
但面对现行消防规范,建筑间距不足成为了横亘在保护和安全之间的难题。为了避免防火门窗、防火卷帘带来的风貌影响,选择窗喷水幕的技术来进行防火隔断,通过水幕角度和数量计算,将水幕喷头与装饰挑檐相结合,从而代替防火门窗和防火卷帘,达到了消防规范要求,同时也达成了对历史建筑风貌的最小干预。这些技术尝试不仅为慎余里争取了最大程度的风貌呈现,也为未来其他风貌建筑的复原提供了参考思路和示范效果。▽慎余里防火水幕© 山间影像
C.创造有意义的活化利用空间,寻找保护与创新的互补与平衡
慎余里作为文化遗产,为地下商业、峡谷景观提供了充沛的设计灵感,并与之形成互动,共同演绎苏河湾的故事。沿街商铺的 2 栋建筑通过贯通于前屋和亭子间之间的玻璃盒子,成为进入峡谷商业的地上入口,引导人们进入地下空间。丰富的景观场景为慎余里提供了多重体验角度,动感天桥成为观摩慎余里的最佳视角,坐在天桥的坐席上,好似一场新老对话。
▽动感天桥看慎余里© 山间影像
▽动感天桥看慎余里© 山间影像
▽商业峡谷仰视慎余里© 山间影像
步入商业峡谷,这里是仰望历史建筑的最好媒介,拓展出奇妙的空间对话;▽慎余里鸟瞰© 山间影像
▽商业峡谷与慎余里© 山间影像
主弄里特别的玻璃地面,暗示着地上地下空间的关联和互动;▽慎余里主弄© 山间影像
南侧广场上运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将石库门平面抽象成图案镶嵌在绿地中,构建一幅传承历史的大地艺术。▽慎余里南侧大地景观© 山间影像
▽慎余里主弄© 山间影像
D.让历史建筑持续成为文化传播的媒介
在老构件复位工程开始之前,一场名为“百年苏河文化风物展”的活动先行开幕。展览以修缮实验室的方式,通过放大镜、激光校准仪等科技感十足的设备,让参观者近距离的观摩慎余里的老构件,同时穿插的文化讲座让普通市民和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到了保护时间的交流中,探讨当下城市更新的重要使命。
▽参观者用放大镜看老砖© 信德集团
▽石库门牌匾展台© 信德集团
06 结语
慎余里从 1870 年到现在,一共经过了三代迭代,每一次的经历都代表了每个时代的印记。如今的慎余里建筑群作为一处石库门记忆传承的文化地标,汇集了记忆的传承,历史的切片与营造的记忆,成为全社会对上海历史文化遗产认知的一次新的集合。
▽苏河湾万象天地鸟瞰© 山间影像
▽总平面图© OUR 都市再生
▽8 号楼立面图© OUR 都市再生
▽5 号楼立面图© OUR 都市再生
▽5 号楼剖面图© OUR 都市再生
项目名称:上海苏河湾慎余里修复更新项目
项目类型:改造,商业
设计方:OUR 都市再生
项目设计:2018-2020
完成年份:2022
项目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天潼路浙江北路
建筑面积:6800.2501349㎡
摄影版权:山间影像
合作方:
地下商业设计:Kokaistudios
结构顾问:Arup 奥雅纳
机电顾问:迈进 Meinhardt
景观:Lab D+H SH 上海事务所
照明:Arup 奥雅纳
幕墙:阿法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标识:GK Shanghai
艺术品顾问:AllRightsReserved. Limited
艺术展顾问:UCCA Edge
客户:华润置地,信德集团
材料:清水砖、木材、玻璃幕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