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

2024/07/24 09:29:41
查看完整案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下载
由深总院合肥分院设计的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项目以城市空间缝合为理论依据,从城市与建筑两个层面探索多要素设计方法。合肥城市职能几经更迭,城区呈放射状向周边扩展,人口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片区功能呈碎片化趋势,其中政务文化新区作为城市扩张下的新片区,形成新旧混杂、“拼贴城市”的空间格局。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1
▲校园主入口
合肥市第五十中学天鹅湖校区位于市区人口及商业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随着居住人口的不断增加,承担着巨大的入学压力,教学用房严重不足,亟需建设新校区。
项目位于习友路与潜山路交口东北角,两条道路均为城市主干道,车流量大,交通构成多样。用地西侧为万象城购物中心,北侧为国防动员委员会,南侧及东侧为居住区,外部环境较为复杂。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5
▲俯瞰
设计难点
项目周边城市环境存在多种限制要素,建筑类型多、空间属性各异、交通条件复杂。项目启动后,设计团队对场地内部及周边进行了详实的踏勘与分析,针对场地特点及优劣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思考,如:针对已有的城市空间关系,新建建筑如何融入周边环境;在紧张的不规则用地条件下,如何合理组织建筑与场地间的关系;在复杂道路交通条件下,如何合理组织校园各类流线;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如何营造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新校园空间等。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9
▲周边环境
城市空间缝合
01 城市空间的“秩序性”缝合
用地周边现存居住区、商业综合体、警备区、奥体中心四大板块,各功能间缺乏联系,空间割裂。为应对该难题,在校园空间组织上,项目运动区紧邻两条主干道交口设置,适度隔绝周边噪音的同时,塑造良好的城市开放空间。教学空间临近居住区,营造较为舒适的环境,并细化为高效便捷的普通教学空间及富有趣味性的兴趣活动空间。
中心兴趣活动室采用聚落式小体量建筑,营造街巷空间,保留相对原始的空间尺度及形式,给学生提供不同尺度的游戏角落和有趣的空间体验,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游戏中释放天性、留下具有空间识别性的校园记忆。最终,形成了居住空间—普通教学—兴趣发展—体育运动—商业消费紧密相扣的空间格局,塑造了高效、流动、开放的空间秩序。而校园空间的穿插承载着空间联系的枢纽作用,为割裂的城市空间强化了“秩序性”。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15
▲片区城市空间缝合的“秩序性”
02 城市肌理的“延续性”缝合
项目周边环境基本已建设完成,校园建筑与现有的城市空间、建筑、环境、人所形成的城市肌理,共同构成了城市的“图底关系”,反映了这一区域的空间形态特征。设计将建筑形体随周边道路及用地形态的变化进行相应角度的扭转,强化南侧城市界面的完整性、连续性,形成高标识性、富有变化的城市界面。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19
▲具有高识别性的沿街立面
沿街综合楼采用封闭式走廊以隔绝道路噪音。为保证立面整体性,开启扇均隐藏于穿孔铝板背后。释放东西空间,避免对周边产生压迫感,项目通过形体扭转形成的轴线关系对散点空间进行串联、整合,连接断裂的城市肌理。为了使建筑色彩更好地融入城市,外立面以月灰色作为主体色彩,与周边主色调保持一致,局部采用秋橘红体现校园建筑的活泼性,统一中富有变化,营造出亲切宜人的校园“建筑性格”。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22
▲立面细节分析
03 建筑场地的“生态性”缝合
项目用地依据形状可划分为西侧扇形及东侧梯形两个区域,西高东低,高差约 4m。其中,西侧区域与两条主干道路标高相近,东侧区域与相邻居住区标高相近。设计尊重原始场地,充分利用竖向高差,采用多层地表的设计手法,呈现出“双首层”的空间效果。各个出入口均可直接到达上下首层,加强新建场地与已建场地的生态性“对话”,消除高差对空间使用的阻隔,将消极空间转化为积极空间。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26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27
▲校园空间竖向高差处理
除了以大树讲课比喻学校空间,路易斯·康同时描述城市是能让小孩在其中穿梭来往、关注成长、告诉他未来何去的地方,因此,校园设计应注重对“空间”的营造,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可穿梭来往和交流活动的场所。
设计打破建筑与庭院之间的界限,通过一条活力步道串联起各空间节点,结合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采用不同的尺度及形式联系垂直空间。中心庭院通过多种形态的下沉生态庭院增加上下层空间渗透,结合丰富的水平与垂直绿化及竖向交通,延展出多层次空间体系,让学生们体验校园空间的多样性、生态性。
项目利用逐级提升的生态文化阶梯连接“双首层”,将下沉庭院空间延伸过渡至地面及远处城市空间,加强空间进深感。“双首层”的设置既解决了采光通风和消防疏散的问题,又以一种生态性的方式回应了建筑场地,重构建筑与场地间关系。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32
▲下沉庭院构成多层次体系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34
▲生态文化阶梯的逐级提升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36
▲庭院的延伸过渡
04 城市交通的“循环性”缝合
项目设计伊始,片区交通条件复杂,未形成交通网络,车行主要依靠两条主干道开展,交通拥堵情况较为严重。为避免家长接送时段交通情况进一步恶化,设计单位与建设单位、城市规划部门、道路交通部门等进行了多轮沟通,梳理片区交通情况。项目通过“窄路幅、密路网”的道路体系,增加城市“毛细血管”,打通道路“微循环”,并依据周边道路情况分近、远期实施校园出入口。在周边各条支路尚未建成时,利用南侧习友路作为校园主要出入口,待远期道路建设完成后,则将校园出入口移至东侧规划支路,避免影响主干道交通。幸运的是,在校园建设完成之时,周边道路也同步新建完成,提高了城市通行效率。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40
▲片区交通环境应对
除地面人行接送外,车行接送参照高铁站、汽车站等交通枢纽做法,结合智能化设置地下车行接送系统,车辆通过地下车库即停即走区接送学生,学生通过等候区闸机进出下沉庭院到达教学楼,便捷高效。立体化的接送系统解决了接送秩序混乱、影响路面交通的痛点问题,缓解了校园周边交通压力。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43
▲地下一层流线(左)与一层流线(右)
基于教育需求的空间营造
01 功能复合的教育综合体
传统校园关注教学楼“本体”较多,缺乏空间设计,教室走廊狭窄单调,仅能满足交通功能,学生活动则主要依靠室外空间,然而课间十分钟不足以支撑学生下楼开展户外活动。在长期垂直化的高密度城市中,土地、自然和充足的户外空间仍然是童年最宝贵的经验,作为儿童们成长的微缩世界,应尽可能根植土地,最大限度地在水平向度延展并亲近自然。因此,项目通过设置贯穿南北的自由路径连接各“教育单元”,化解功能的割裂和空间的单一,为学生们提供课间“十分钟活动圈”,打造功能复合的“教育综合体”,塑造充满活力的未来式教育场景。项目将传统 3-4m 的直线连廊拓宽为 8m 的折线连廊,构成在水平层面连接社团、实验、艺术等功能用房的“教育街”,便捷学生们的日常使用,同时消除各类教学空间的边界感。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48
▲架空走廊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50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51
▲下沉庭院
公共空间为师生提供了全天候、全气候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为师生互动交流、自主学习,尤其是碎片化学习、偶发式学习提供易到达、数量多、正式非正式切换便捷的场所空间。同时,公共空间也可开展校园市集、主题教育、休息交流、绿化种植、移动展览等多样化的活动场景,营造具有邻里感和亲切感的学习社区。瑞吉欧教育创始人洛利斯·马拉古齐提出,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不定性的教学空间经由师生自发使用和多义阐释,重新讨论人与建筑、环境、教育间的关系,也更加符合未来开放教育的理念。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54
▲“教育街”水平向连接各功能空间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56
▲多义阐释的开放式校园学习社区
02 普通教学模块空间提升
普通教室单元犹如组成肌体的最小细胞单元,是最为重要的空间之一。但作为学生停留时间最长的空间,设计中却往往忽略其重要性,导致空间适应力差,仅能满足学生落座和单一教学需求。
结合目前教学需求与未来教育发展方向,设计对教学单元模块进行深入研究,整合各专业需求,从建筑功能、声环境、风环境、光环境、设备引入等环节对教室空间进行优化。
项目对多形状教室进行模拟计算比选,摒弃传统长方形教室,最终采用声学、光学等物理性能更佳的八边形教室。利用教室切角空间设置生活阳台、教具柜、空调机位、电井、预留风井等,对称性布局也使得学生更加专注于前方,有助于增强空间的稳定感及秩序性。
此外,项目结合教室单元研究及外立面造型需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楼南侧开敞外廊,将走廊宽度增加至 4.2m,设置座椅交流空间、作品展示空间、绿化预留空间等,提供更多展示自我及自主学习的空间。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63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64
▲八边形教室单元与其切角空间利用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66
▲走廊的多样化展示与学习空间
项目通过 AIRPARK 与 CATT 等软件,对该八边形教室的性能进行进一步模拟。在风环境方面,八边形教室平均风速较高,气流分布较为均匀,无明显通风死角,主要人员活动区域空气龄最低;在声环境方面,教室混响时间变短,语言类音质明显提升。此外,建筑通过立面构件设计反射即将进入室内的直射干扰声,最大程度降低了外界环境对室内学习的干扰。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69
▲教室风速布局、空气龄图(左)与教室混响时间分布(右)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71
▲反射噪声的立面构件设计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73
▲外立面
03 技术创新助力教育发展
中国近代体育的先驱张伯苓曾说:“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设计强调了体育锻炼对学生的重要性,即使在极为紧张的不规则用地条件下,依然为学校保留一个标准室内篮球场地。风雨操场采用半地下的设计手法,既消解了建筑体量对校园空间的压迫感,也解决了节地和室内采光通风的问题。
内凹、放射状的风雨操场室内看台为学生提供了休息观赛空间,视野更佳。综合楼根植于风雨操场之上,为满足地下一层风雨操场两层通高且无柱的空间使用需求,对结构进行了一系列优化。项目在二层楼面设置跨度 20.7m 的转换结构,在三层设置整层高转换桁架,完成对上部三层结构(3 跨×6.9m)的局部转换,避免混凝土转换梁对净高影响较大。这一做法既满足了底部风雨操场的空间诉求,又完成对其上三层的结构转换。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78
▲半地下风雨操场及其内凹的看台设计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80
▲建筑结构模型示意图
设计思考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的落成,极大解决了周边学生的入学问题,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设计从场地自身条件出发,充分考虑其复杂性与矛盾性,注重城市空间的完整性与协调性,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置入“街”“巷”“院”“廊”“阶”等空间场所,践行“大爱于心,致真于行”的校训,强化校园的“归属感”,营造更加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校园空间。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84
▲夜景鸟瞰
· 技术图纸 ·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87
▲一层平面图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89
▲二层平面图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91
▲地下一层平面图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丨中国合肥丨深总院合肥分院-93
▲剖面图
合肥市五十中新校分部
项目类型:教育建筑
建设地点:合肥市蜀山区
设计时间:2018 年
建成时间:2022 年
用地面积:28,678.2㎡
建筑面积:38,000㎡
项目负责人:洪绍军、吴松
方案设计团队:王世伟、吕捷、李政、王君、韩二虎
摄影:天色建筑摄影
南京喵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50492号-4知末 © 2018—2020 . All photos and trademark graphics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owners.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苏B2-20201444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