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https://cdn.code.znzmo.com/lb_img_space/gotoLogin.png)
![](https://cdn.code.znzmo.com/lb_img_space/gotoLogin.png)
收藏
![](https://cdn.code.znzmo.com/sucai/img/images/download@3x.png)
下载
2021年为大千艺术馆设计的概念方案,我们将张大千的山水立体化,以多媒体艺术装置的形式呈现出张大千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
张大千曾赠与毕加索一幅“墨竹图”,画中只有两根竹子,却通过墨汁的浓淡表现出二者的虚实关系。序厅便是以此为灵感而创作的氛围空间。
核心艺术装置空间
开启
灯光矩阵将山体点亮
墨色开始晕染,逐渐形成张大千创作的早期“师古”阶段的风格
40岁之前他以古人为师。自古以来,一个画家能否承前启后、功成名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传统功底是否深厚。张大千的传统功力,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曾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从清代石涛起笔,到八大、陈洪绶、徐渭等,进而广涉明清诸家,再到宋元,最后上溯到隋唐。特别是他临仿石涛和八大的作品更是惟妙惟肖,几近乱真。
40岁至60岁之间他以自然为师,遍游名山大川,1925年到1937年他更是三游黄山,无论是辽阔的中原、秀丽的江南,还是荒莽的塞外,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张大千曾说:“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见闻广博,要从实际观察得来,不只单靠书本,两者要相辅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要经历的多才有所获。山川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兽都是一样的。”之后他又向石窟艺术和民间艺术学习,尤其是1940至1942年他面壁敦煌三年,临摹了历代壁画,再次获得了传统艺术的滋养,为其创作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绝笔《庐山图》
60岁后张大千以心为师。他在继承唐代王洽的泼墨画法的基础之上,受西方现代绘画抽象表现主义的启发,独创泼彩画法。他的泼彩画,把色与墨相融相间,将半抽象与写意的具象画法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半抽象墨彩交辉的意境。
1981年初夏,旅日友人李海天请张大千为其日本横滨新建的高级观光旅社画一巨幅挂壁。当时大千年已八十有三,疾病缠身,尤其是糖尿病引发目疾,视力衰退,然而经过深思熟虑,大千慨然应诺,并决定以从未去过、然而情结胸怀的庐山为题。这是一幅10.8米长、1.8米宽的巨构。为此,大千将其台北摩耶精舍的画室与隔壁房间打通,专门制作了一张特大的画案,将一块整绢铺于上。这张画工程浩大,整整画了一年半,期间大千数次心脏病发作晕倒送院急诊,稍康复就又让助手抬上画案,真所谓“呕心沥血”。因为定于1983年1月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所以虽未完全竣笔,大千只得先将画送付装裱,准备展出后再行润饰,但是没有想到3月8日大千在伏案题书时溘然逝世,终究没能完成和落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