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序言:
二象性,最宏观的天文星轨中有它、最微观的量子颤动中有它。它如同所指代的语义那样广袤微渺、芥子须弥、一刹永恒、亘古瞬息,鲜明混沌。与其说这是一个名词,一种概念,它更像是一条心照不宣的万事运行的法则。
或许本该相斥相矛盾的两种不同特质被重新组合、编织在一起,然后平铺直叙的白描变成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立体侧写,然后感知的张力便铺开一张引人探索的弥天大网,然后即使于一切微末处亦会有锦簇的大千世界。
在城市中,青岛或许是能最直观展现“二象性”特质的一片土地。这种迷人的复合性让这座城市具有立体的性格与千变万化的表情:锐意的闲适的、山般坚韧水般灵动的、古老厚重的新派摩登的,无言而晦明相对地同时出现在镜面的两端。
篇章一:编织|融入城市血脉
自从1898年开埠以来。优美山海景色中飞速发展的产业成为这座城市不断注入的鲜艳色彩,在城市的发展中逐渐构成描摹城市毛细的笔触,绘制城市发展的历史图卷。在这其中,纺织业及由其衍生的疗养业甚而成为这座城市诸多名片及关键词中极亮眼的组成。
斗转星移间,时间无形的手翻过一页页微渺而宏大的画卷,喧闹的烟囱汽笛成为哑然的痕迹、鲜活的人生百态褪色成老照片发黄模糊的一瞥。青岛城区既有产业布局也在这如新生般的发展历程不断更新,唯留下作为见证者的建筑,用它斑驳的墙和密网般的水痕深深地贯穿和烙印在这座城市不同的时间切片中。
位于青岛市南区核心的中国纺织工人疗养院就是这座城市诸多历史留痕中的一道。地块近海滨线,沉浸于诸多城市重要节点塑造的繁华底色,又有轨交通2、3号线站点环绕。
另一方面,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工人疗养院,场地内亭亭如盖的高大乔木群与前苏联风格建筑如同这片繁华都市中心被局部按下的暂停键。
飞速与悠然、钢筋森林与山海相依、历史与摩登在这里交织,而基于这片场地既有条件的更新设计,则希望通过积极的设计策略,在这座城市的诸多二象特质之间编织起网络,让新老城市片段交辉、为繁忙的城市提供绿意、展现摩登而诗意的青岛表情。
篇章二:更新|二象性城市情绪的塑造
对于城市独特性格特质的尊重及放大是城市更新类项目中至关重要的一项。设计通过复合的更新策略,从历史继承、区域开放、城市特质、等维度体现对青岛二象性城市性格的尊重与展现。
风貌:在新旧之间
相比被束之高阁赏玩的文物式历史建筑更新,赋予历史建筑与空间以新生,使之成为可被使用、被互动、成为积极承担现代城市功能的再生空间成为了疗养院设计中的重要理念。
经过与风貌专家等相关部门的多次会议,三栋具有七十余年历史的老建筑、十数棵见证城市半世纪发展的高大雪松及它们所处的庭院空间都将在保留及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得以更新。新建塔楼则落位于场地相对独立的东南角,与保留建筑及空间群形成互通、互望的对照关系。
设计遵循修旧如初的理念,将70年前的景象定格并展现于当下,白色与靛蓝色的主基调上是阳光随着外廊或窗框描出的一道道光痕,风吹过婆娑的雪松叶子,又盖上一团团轻颤的光斑。礼堂、餐厅、办公的功能植入则重新赋予老建筑日常而高互动的空间运行模式,让具有历史厚重的场景融入这个高速发展时代下的城市片段。
公园:在内向开放之间
设计在繁华的城市底色中嵌入具有历史厚度的反光点。也同样在高速运转的城市机器里嵌入一枚足以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暂停键。
保留建筑与更新场地成为新的公园,为周边城市肌理(间隙)提供一处放大的休憩空间,为几十年间拔地而起的高楼们描摹眺望时的景致,为被高楼限定的城市界面带来一处积极的绿色,也为来往此地的人们带去可游憩的城市友好空间。
基于历史现状设计的公园充分利用并强化场地自身高差,形成跌泉流水与林下步道,提供立体而丰富的园林体验,同时结合新建建筑裙房屋顶,塑造贯穿场地全域的立体城市公园,不仅将传统园林的山趣以现代化手法展现,更有延绵的海岸线景观表达着“登山观海”的情怀与意境。
掀开城市车水马龙的一角,眼前是沉默而倾诉着这座城市历史的老建筑,踩过高耸的老树投下一朵朵树荫,茸茸青草随微风而动,潺潺的水声与跌泉飞溅的沫带来一丝凉意。登上最高处清晰可见的海岸线……这方嵌入城市空间的绿色装点着每一道来到这里的视线。
造园:在具象抽象之间
在园空间的设计中,具有文化厚度及在地性特质的元素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元素与造园手法相得益彰,描摹着这座城市的特色与它藏于层层表象之下的悠然与意趣。
曲形步道沿着场地内的保留树木展开,最大程度保护植被,又有移步易景旷奥相洽的园林易趣;不同高度的水景形成自然流动的内部水系,更有跌泉扑簌,静中添动;亭廊小桥散布其间,如万绿中之红、长空中之云,让整体空间“文野相衡”。
以竖向丰富的景观细节喻山、灵动流淌的水体喻海、被绿意裹挟的则是岛及礁,青岛的城市自然意向在造园手法中自然地显现。
设计虽是以现代手法塑造城市公园中的景致,却处处是雅韵的古朴空间感受,青岛风物与山海之禅境则如流动于其间的悠扬旋律,以空间为笔缓缓写就。
篇章三:复甦|新生城市片段
新建塔楼是疗养院功能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落位于成熟城市区域中的更新类项目,这个新生的城市片段在复杂的底色中带来新的可能与图景。
与更新前的疗养院水平展开的功能布置不同,新建塔楼通过竖向延展实现多样化功能的组合与组织:330套各类客房、全日餐厅和中餐厅组成的餐饮中心、600平无柱多功能厅及若干中小会议室、健康管理用房、康复理疗中心、运动健身中心共同塑造一个立体而功能高度复合的城市节点。
如雕塑般多变的建筑形体既体现空间与功能充分贴合的设计理念,也是新建塔楼在复杂设计条件下“带镣铐起舞”的客观见证:基于对周边日照影响的规避,以及场地内保留建筑及界外建筑与塔楼间相互的视线遮挡,塔楼形态因理性分析而呈现层层退台。设计在此基础上将退台组织为左右交错的视觉韵律,也让塔楼如同在历史基底上缓缓盘旋上升的春笋,形态优美而生机勃勃。
受限于场地形状及周边城市界面、同时考虑历史建筑布局,设计以名为“方厅”的庭院织布自身景观空间与灰空间序列,同时形成新旧建筑间的空间缓冲与联通,并结合入口形成落客区。
在有限空间内组织起的入口空间序列使用与城市公园一致的传统造园手法:框景与障景的手法塑造出曲径通幽的空间感受;仪门、照壁、游廊、轿厅等节点将空间切分出丰富的层次感, 每过一重便豁然开朗;线状点状的景观空间散布其中,如一幅幅不期而遇的写意山水。
作为青岛主城区重要的城市形象组成部分,与滨水天际线的一笔,中国纺织工人疗养院成为一处新旧结合的新城市地标。
形体变化丰富的塔楼在不同方向塑造丰富而多变的视觉形象,玻璃幕墙与被设计强调的水平线条形成澄澈而具韵律感的立面底色,顶部的曲线变异成为建筑整体的视觉重点,在城市唯独塑造一抹如海浪般跃然的视觉形象。
高反的立面材质反射城市景象,在白天将自己谦卑地隐没于城市景象,成为周边环境的纪录客体,为有横向线条勾勒出影影绰绰的建筑轮廓;到了夜晚,建筑则成为充分彰显自身而积极塑造城市形象的主体,星点灯火暖光透出幕墙,如闪烁于海面的群星,光的参与强调了建筑自身体量,通透的裙房也使建筑在人视尺度成为区域的视觉重心。
在追求自身形象鲜明与扮演城市形象节点的同时,对室内空间体验的关注及对材料及工法的成熟经验也成为设计对形象的思考重要因素。
设计根据不同室内空间的使用需求采用了玻璃肋板全玻幕墙、印刷玻璃幕墙、常规单元式幕墙等多种类型,赋予建筑丰富视觉细节。用于塔楼主体的单元式幕墙工艺和Low-e中空玻璃,则充分考虑工期要求、施工效果及实际使用中降低光污染的需求。
尾声
岸线,是属于青岛的城市特质,也是这片土地历史可视化的描摹。波涛流水拍打着岸线,在时间的见证下雕凿出嶙峋的线条,若走近去阅读,就能发现这些线条密密麻麻地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一切:山海赋予它悠然的性格、发展为它带来锐意的精神;时间让它具有历史感的细纹,时代让它拥有永远年轻的容颜。正面的、背面的,亘古不变的、瞬息万变的,共同构成了一艘内核稳定的希修斯之船。
中国纺织工人疗养院就是这艘时间之船上的甲板,见证过、参与过,经焕新与再生而重获复甦,它诉说青岛二象性的张张表情,也塑造着永远青岛的青岛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