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相地
茂林修竹,水声潺潺,梵音寥寥,禅意山居
项目位于德清莫干山东麓,武康街道依山路南侧,距杭州东站高铁仅需13分钟。南面塔山森林公园、下渚湖湿地公园,依云岫山而居,居此闻古人遗留定空、云岫之杳杳梵音,伸手拈花。云岫禅寺始建于宋淳熙八年,寺以山得名,取“山云出岫”之意,极尽山泉花鸟之胜,历为僧人,邑令,士大夫辈来此吟诗游憩,留下“云岫不知远,巾车行复前”等许多美丽的诗篇,可谓一处拒车马喧喧退守宁静安然,纳山川毓秀悟天地人和,浸山水田园抱朴守真的深处自然的人文家园。
基地东西长约305米,南北长约450米,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南北最大高差约35米,周边群山环抱,茂林修竹,郁郁葱葱。从舞阳街行至新丰南路口,缘溪行,顺着一条蜿蜒曲折进山小路,一片翠竹掩映间,独特风景引人入胜。以塔山群山为背景,江南山水与城市繁华彼此相迎。
拾级而上,两棵高约15米的香樟古树映入眼帘,相传为原地块内定空寺僧人所种,停留在树影下,沉浸在历史过往之中,场所的印象让人无法磨灭。
立意
一园四区十二象
设计以山水美学为蓝本,以山居生活馆为活动中心,共打造了“一园四区十二象”景观组团。营造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幽深山居生活态度。
十二象的命名全部以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为文化依托,以“窈寻壑”和“崎经丘”为例,两者的出处来自这句话: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反应的是,古代门第大宅的主人归家的礼序。
布局
围绕”东皋——西畴——涉园——入庭——归家“一个完整的故事序列,整体的创意构架,体现出对自然天道的尊崇和和谐人文情怀的追求。西侧茂林修竹是为“西畴”,规划成为多层住宅区,这里温馨且浪漫;错层叠拼区,这里华美而气度。东侧临河盘居是为“东皋”,规划分区分为低层合院区,这里温馨而细腻;
项目首开区设计理念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为铺垫,特意把入口通道拉长,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让建筑时隐时现,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进山步道安排也精心设计,强调了整个时间上的体验,呼应了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在到达接待中心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秩序空间打造闲适的山居生活氛围。与周边林荫环抱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通过这种起承转合的空间变化,力求将这种闲适的归家动线延伸至每个家庭,这或许就是一种对自然的向往吧。而这一切努力都是缘起与对大自然的尊重和包容。连接每户的庭院依据不同年龄层的活动需求,布置生成十二景,成为各个组团间休憩与间接的脉络节点,使地块内的园景活动生生不息。
珍惜大自然的馈赠,尊重现有的自然环境,长期以来,人们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尤其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大量钢筋混凝土充斥其中,遮天蔽日,为了满足人们所谓的个人崇拜、企业名片、城市形象...诞生出各种奇葩怪异夸张的建筑形象。最终迷失了自我。人与自然的共融共生,在当下的语境中显得尤为重要。
经深入研究,为了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环境,在整体规划阶段中,充分利用地块内部的独特地形,尊重地形,依山就势。少挖少填,争取土方零外运,使挖填平衡,建筑顺势而为,拾级而上。
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巧妙处理地形高差关系,合理控制土方平衡,避免大开大挖。是对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也是对自然场地本身最大的尊重和保护。
还记得那两棵古树么?
我们非常珍视这种具有灵性的原始环境元素,因为它见证了这块土地的成长、变迁。也许这两棵保留的郁郁葱葱大树会对人们述说它的过往,毫不吝啬地刻画月光斑驳,保留故事尊重自然浸润人文是规划的精神诉求。它们承接着这里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我们对地块内原始两棵古树进行精确的测量定位,规划时围绕两棵古树周围没有布置建筑,而是留出开放的空间广场,供人们在此休憩驻足,也因此会带来部分土地利用效率降低问题,为此我们通过跟业主的多次努力、沟通、协商,最终业主也是做出很大的牺牲,放弃部分利益,决定原地保留这两棵香樟古树,最为这个场所记忆的载体。
叠拼入口结合地形景观,形一条坡道散步路,绿意悠然,使得每户均能享受花园入户的尊贵之感。沿着缓缓的曲路而上,那是一段风送树荫婆娑,光发酵着微醺花香的前奏。
如浪漫主义时期舒曼的钢琴曲《童年情景》:不紧、不慢、不愠、不火,人的脚步不禁合着自然春光流淌的节奏,一切纷扰就隔断在路的那端山的那边。沿着杳杳钟声的引导,踏入自然的家园,这里红瓦暖墙,这里毛石斑驳温情,这里喷泉潺潺,这里咖啡氤氲着清岚,这里谦逊而得体的交际成为优雅的惯性,一切犹如格列柯的油画托莱多风景的3D画卷。沿着白色大理石的花式台阶拾级而上,层层错落的意大利台地轴线是对山体坡度的膜拜和自然山林的精神交互,徜徉在节奏中,间或受一处人体雕塑面庞的浅笑感召,间或于广场中央掬一碰流水,间或花式铁艺的凉亭顶揉碎慵懒阳光泻落在你身上。
建筑与景观的综合考量,不论是利用地形生成的坡地花园,亦或是利用建筑体量退让形成的露台花园,都有可能既解决现有问题又成为设计的亮点,化腐朽为神奇。
桢文彦大师曾提出“安静”的建筑,讲究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互相尊重,和谐共生,恰恰符合我们古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思想,在当下诸多利益驱使面前,显得尤为珍贵。建筑并非要与环境对立,谦卑介入才是东方居住精神的内核。
整体规划因山就势、嵯峨跌落,为了减小建筑的体量对整个环境的压迫感,在莫干山语项目整体规划设计中,建筑高度多为三至五层,入口接待处甚至只做了一层建筑体量,以这种绝对谦虚的建筑设计姿态,优雅的建筑尺度,朴实无华的设计材料,使建筑充分融入山峦,接洽流水,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我们试图通过这种设计手法唤醒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竹一木,让它们充满灵性,与这里生活的人们共生、共融,这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因此基地南北及东西向双向高差最大的位置,我们充分利用错层退台式建筑,通过这种有趣的空间组合,顺应山体,与原始地形交相呼应,互为补充,融成一体。消解建筑高差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一个又一个的有趣的屋顶活动平台,在这里可以尽情地将大自然的馈赠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同时在建筑的中心我们也预留了一个供人们交流活动,休憩的公共开放空间。屋顶的庭院既是自然的延续,又是对生活起居的关照,晨起雾散,谦逊地融于远山。
它以一种传统的中国院落组成方式反映中国人传统的居住行为,以内敛的方式反映出清静、无为安静的东方哲学观,天人合一的人生态度。让生活远离繁忙闹市,与自然共融。一是产生韵律感,消减与叠加的手法,使建筑体量在山峦间达到平衡与和谐。二是整体表达反映一种尊重自然与自然共生的精神,利用重复,多次出现的手法来增加标志的感染力,而且这一定的文化内涵形成一种流行的说法,并为大家广为流传、喜闻乐见。院落文化的传统与精神,深藏于大家心中,当建筑以一种全新的谦和姿态传达这份信息,将引起对此的共鸣与感动。
工程档案
项目名称丨中国铁建滨江 • 莫干山语
项目位置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东麓依山路南侧
业主单位丨中国铁建地产 滨江房产
建筑设计丨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总负责丨宋照青
项目经理丨陈凌峰
设计团队丨 郭丹 梁颖文 蔡仁学 石哲宇 强瑞 王翀 唐高文
幕墙设计顾问丨浙江中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丨矩阵纵横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丨朱育帆工作室
建筑面积丨149032㎡
设计周期丨2018.06-2018.12
竣工时间丨2022.06
建筑摄影丨吕晓斌、是然建筑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