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项目鸟瞰
扬州地处长江下游、京杭大运河沿线,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从隋唐大运河修建开始,扬州就是“烟花繁盛地,温柔富贵乡”的纸醉金迷场,也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锦绣繁盛地。到了清朝,这里更是工商业发达,文人荟萃,康乾数次南巡都经过这里。其风景之秀丽迷人,非文人画士所能描述,更是中国士人美学的集中之地。
扬州瘦西湖(图片来自网络)我们的项目天璟行馆便是位于扬州瘦西湖畔蜀冈风景区内的一座城市展厅。绝佳的地理位置为设计提供了中国士人美学与现代建筑设计融合的契机。
项目区位
于这片土地,项目承载的是扬州独特的角色,同时融合了烟火与文艺、城市与远方。
项目鸟瞰
在扬州诸多的城市记忆名片中,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千百首古诗词。在历史上,扬州作为帝王南巡的驻跸城市,更是盛极一时。康乾两帝分别六次南巡,扬州一次又一次建造园林,营建行宫,处处亭园楼台,号称“一路楼台直到山”。
扬州天宁寺行宫(图片来自网络)
尤其到乾隆南巡时,大量商人、绅士、文人墨客、优伶杂技聚于皇帝驻跸的扬州,一时间使之急剧繁华。当然扬州很早便是商贾汇聚之地,工商经济比较发达,南北商人多在此聚集。清初文人孔尚任有诗云:“东南繁华扬州起,水陆物力盛罗绮。朱桔黄橙香者掾,蔗仙糖狮如茨比。一客已开十丈筵,客客对列成肆市。”其盛况可见一斑。
我们的项目天璟行馆城市展厅就好似一朵处在这历史长河里的浪花。作为一座当代的“行馆”建筑,它不仅有辉煌的过往的记忆,更应该有焕新的今天和未来。
基于这样的城市历史文化,以什么作为这次设计转译的切入点便是我们对于项目的思考。说回南巡,乾隆帝每次南巡都于正月十五前后从京师出发,经直隶、山东到江苏渡黄河,乘船沿运河南下,经扬州、镇江、丹阳、常州、苏州进入浙江境内,再由嘉兴、石门抵达杭州。回銮时,绕道江宁,祭奠明太祖陵,于四月下旬或五月初返回京师。这一段段时间、地点都频频发生变化的体验场景,使得我们非常希望能还原出基于扬州这个城市,当时繁花浪漫的盛况。当然这种还原不是简单的修新如故,而是一种行为上的转译,让观者、游者在不自觉中,体验到与士人美学近拟的感受。
于是我们想到了一幅非常有名的画,是记录清朝帝王乾隆下江南的《乾隆南巡图》。
左右滑动查看完整图片
《乾隆南巡图 卷六 驻跸姑苏》(图片来自网络)
《乾隆南巡图》是清代徐扬所画的一副山水长卷。之所以联想到这幅长卷画,是因为它的每一篇章所呈现出来的时间与地点都不断变化。每一段时间,每一段场景连续成织体延绵,叙述从容。其中第四卷至第六卷中对黄河以南至江南地区的描绘更是令人叹绝:街巷密布、百业兴隆、阡陌纵横、晓雾初散、城里面家家户户,历历如见。
《乾隆南巡图》局部(图片来自网络)
长卷画的创作与观看形式,呈现出中国士人的美学趣味,启发了我们的创作思路。中国山水长卷中对于景观与空间流动感的营造,以及对于空间类型样本的重组,正是我们在本案中尝试的一种空间可能。我们设计这座行馆,最初也是旨在探索近人尺度下,建筑融入山水,园林绘入建筑的一种手法,探索一种把建筑也似长卷的画面一般徐徐展开的创作方式。
如长卷般展开的行馆
我们在面向城市的维扬路一侧打造出一段近 150 米的界面。这是面向城市面向瘦西湖方向展示行馆的界面,由它来形成一段颇为内敛的“庭廊”过渡空间,好比一幅长卷缓缓打开之前,首先看到的是引首,与“主角”的画心之间由隔水(前庭)分开,开卷时首先见之。
行馆庭廊-引首
行馆回廊-隔水
进入“庭廊”之后,面向我们的是由“大屋顶”“回廊”“竹园”和“水院”围合成的一段悠长景观。沿一侧的 70 米弧型“回廊”行进,行馆在视线中忽隐忽现。
行馆回廊-隔水
行馆回廊-隔水
这样的叙事方式有如《南巡图》的分段切片:街巷密布,百业兴隆,阡陌纵横,晓雾初散,家家户户开始了一天的营生,虽然今朝御驾亲临,皇恩浩荡,百官列队跪迎,全城为之惊动。而全画的角角落落,庶民万姓的安居乐业,历历在眼,开店的、运货的、唱戏的、杂耍的、逛街的、砍柴回来的、出门下田的……
左右滑动查看所有图片
东立面的蒙太奇
《乾隆南巡图》局部(图片来自网络)
《乾隆南巡图》局部(图片来自网络)
长卷画的观看方式是边展边看,如中国山水的移步易景,这是中国士人美感的趣味。观赏者手握长卷,从右向左一寸寸展开,边展边合,看到此段,掩卷上一段,徐徐欣赏,身临其境。这种观看的方式随观者的意愿在画中达到“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个人体验,并在观看体验中融入时间的元素。《乾隆南巡图》采用长卷画的形式,这种横向的尺幅形制适宜叙述表达,徐扬在创作中将不同的空间与时间汇集在同一画面,不同的时间以长卷为媒介形成织体、形成延绵,呈现出绘画的“共时性”。中国山水画寻求着“卧游”的理想状态,而这种追求在长卷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左右滑动查看所有图片
北立面的蒙太奇。回到设计,在行馆这段“回廊”洄游观景之后视线随即转至馆前的数个“竹园”,步行几十步绕过“竹园”后,才来到行馆建筑的入口。
行馆入口
行馆的本身也是一座首尾衔接的建筑,缠绕了近似两圈后,环成一个近似三角形的体量。同时在三角形内又嵌套了两个圆形的院子。两个院子一大一小,互相包裹交融,如同阴阳互抱,既有张力又协调统一。
行馆的双院互抱。观者在檐下空间漫游的时候,自由穿插在室内室外,同时也可以随时穿梭于“现代”与“传统”的两个“时间院子”中。
“传统”院子
“现代”院子
在两个“时间院子”交融的部分,建筑由阶梯作为收尾的核心,纵向连接着首层、二层和屋顶平台。我们以一部徐徐盘旋而上的阶梯进行空间上的区分,在最高处设置一处观景台,最终达到空间游览的顶点,既可以回瞰行馆和“时间院子”,也可远眺瘦西湖。室外阶梯与二层室内相连,当人们拾阶而上,便可来到二层的观景平台,也犹如一幅长卷画,终于来到了卷尾的拖尾处,叙述着终章的高潮。
行至高处,阶梯位于建筑的尽端,配合着屋顶微微翻起而形成,成为面向瘦西湖的观景平台。
终章之拖尾
舒缓的建筑曲线延伸出室外的屋檐高度,直至建筑的一端,起翘出一个完整的形体。在这侧建筑尽端,自然形成一个缓坡阶梯,它与“大屋顶”围合成数个小庭院,游人可自由进出。
“大屋顶”之长卷
我们希望的建筑不仅是可观之景,还能与自然相适配,更应该是可游之径,就像置身于长廊之中一样,人们通过立体漫游产生多维度的身体感观。
可观可游的长卷
去繁取简的立面
“大屋顶”微微起伏,凭势而转。内部空间便在“大屋顶”下呈蜿蜒的三角弧线徐徐铺开,内部空间获得最大化的展开面,并顺着不同的方向,展示出不同角度的景观。三个长边侧采用缓缓的直线强化了建筑的体量感,三个角部藏入抹角的弧面之中。檐下的空间施以玻璃幕墙完全释放,内外通透成为能够满足各向互相观望的空间。尤为重要的是,行馆的各段立面,亦包括行馆的“大屋顶”之下的灰空间、“竹园”和“水院”等等,有机结合、穿插于一起,并不显得杂乱。
三角弧型的“大屋顶”。这是一座充满开放性的建筑,不仅体现在“大屋顶”之下的建筑立面的通透,也体现在人们能从多个方向出入。同时,内部流线的巧妙组织形成莫比乌斯环般的完整循环路径。宛如缓山一般柔软起伏的“大屋顶”连接着灰空间,向人们展现出一种欢迎的姿态,也成为活动的天然背景。
莫比乌斯环
左右滑动查看所有图片
西立面的蒙太奇
英国画家大卫·霍克尼竭力赞赏中国长卷画,说那是文艺复兴透视法之外,另一种伟大的视觉文化,叫作“移动观看”,或换个词叫“散点透视”。1986 年,大卫·霍克尼和菲利普·哈斯合作拍摄了影片《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或曰表面即错觉而深度亦然》,在影片中他谈到了意大利 18 世纪画家卡纳莱托的画作《从西南眺望圣马可广场》与《乾隆南巡图》作参照,他说:“有人说意大利的绘画是从一个窗子向外看,但我要问:你在哪儿?你在屋子里面。中国风景画的视角要大得多,你可以走出去,在其中穿行,对我来说这是更好的想法。窗户是摄影,我认为现在是时候打破窗户了。”
影片《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的海报(图片来自网络)
无论是“散点透视”,还是“移动观看”,其实是特指古代中国人的作画或者看画的方式,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观赏方式,是为了逐段欣赏,所谓“移步换景”。
散点透视的爆炸图
最后我想起了陈丹青老师对于《乾隆南巡图》及其作者徐扬的评价:“我实在佩服徐扬,我觉得徐扬简直是上帝,他跟着巡视队伍,全程看着乾隆在江南到处这么走,可是他只有一双眼睛、两条腿,再怎么样忽焉在前、忽焉在后,他也无法把握整个仪仗队的阵容,就算他忽然飞起来,整个越过南巡大典,他也不能记得住延绵几公里长的队伍,复杂得一塌糊涂,而且他更不可能像今天的电子图像那样锁定一座城的每个角落。但是,徐扬能做到。”
徐扬的画为我们留下了记录着瓦片、河水、树叶,还有在旷野间放风筝的小百姓的画面,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记忆。我们也希望用我们的建筑语言记录着我们对扬州这段壮美且繁花似锦的历史的致敬。
《乾隆南巡图》局部(图片来自网络)
项目档案
开发企业:扬州华祥置地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设计:PTA 上海柏涛
设计团队:广州事业部
设计主创:陈希,张立夫,夏宇
团队成员:汪乐华,李宗民,吴玥晗,王众
施工图院:江苏省华建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中国·江苏·扬州
用地面积:5000㎡
建筑面积:1100㎡
设计时间:2022 年 5 月
开放时间:2023 年 5 月
建筑摄影:ShrimpStudio 须然摄影 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