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华南理工大学27号楼初建于上世纪80年代,建筑面积约11200㎡,为地上7层建筑,呈U型布局,是现建筑学院主要的教学楼。其位于华南理工大学校园主轴线与临湖景观轴线交接的关键位置,南面临山,北接东湖,西侧紧贴两座文保建筑,与西北角的逸夫人文馆、东侧的笃行楼共同形成了沿湖景观的关键界面,对东湖周边的空间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27号楼区位分析图
27号楼为高层建筑,但建设之初却并未配置电梯及空调。在岭南地区太阳辐射量大、日照时间长的湿热气候条件下,室内热环境欠佳,院系教师、学子上下交通及日常使用也极为不便。且经30多年使用,其建筑主体已损坏严重,主要表现为外立面出现空鼓脱落、楼体开裂、消防及电气等设施老化、屋面渗水等。在沿湖侧,原建筑缺乏对外部景观的呼应,界面实体感过强,缺少适应岭南地区气候特点的挑空与遮阳空间。
▲改造前27号楼实景
改建工程面临的一大挑战是造价与面积的严格控制,在加建面积指标300㎡不到的前提下,不仅要满足电梯增设所必需的面积,还要考虑建筑学学科发展对于展览、交流等活动空间的需求。我们设想过多种有趣丰富的空间改造方案,如阶梯式的室内教学空间等,但均因造价与面积的严控而未能实现。
▲阶梯式室内空间模式的探索
▲改造轴侧示意
最终的改建方案是基于“人、地、时”与建筑的“关联设计”的思考:围绕师生日常使用的诸多现状问题,深度剖析现有的场地结构及岭南气候特征,关注建筑原本的色彩及空间模数关系,并以现代化的手法及材料进行轻质化的介入。
▲建筑鸟瞰图
建筑坐落于校园核心区域,周边多为红墙绿瓦的古典式建筑,设计力求实现校园整体风貌的协调,因此在建筑色彩的选择上慎之又慎。原立面主体为白色,首层自北向东有贵妃红石材装饰,内庭则为奶咖色外墙漆,色彩搭配相对杂糅。经多方面探究,最终以咖啡色外墙作为建筑主体色,以呼应周边建筑砖红色的基调;内庭则延续原建筑色调以更好地反衬原有的垂直绿化体系;新增部分以清水混凝土本色进行搭配,新与旧相互映衬。
▲建筑东北角效果图
▲柱廊下的多层次空间
▲主入口门廊效果
▲光影与树影映照下的清水柱廊
为适应岭南地区气候特征,设计综合考虑遮阳和空调需求,选取咖啡色穿孔铝板,在南侧、北侧及西侧建立横向遮阳体系:三种长度模数的空调机位挡板有规律地组合并通过横向连贯的遮阳板串联;凸窗处则采用隐藏式做法,通过与外墙同色的咖啡色穿孔板替换原局部实墙,保持立面整体性的同时进一步增加细部的韵律感;适当降低建筑西侧的窗墙比,规避了西晒的不利影响。横向遮阳体系的设计让建筑更好地适应岭南地区的高强光热辐射,优化控制了室内的光照和得热量,营造了舒适的室内光热环境。在加建面积指标300㎡不到的前提下,设计选用清水混凝土柱廊来提升有限面积空间的使用效率。这既增加了建筑的通透性,为过往行人与建院师生提供遮蔽风雨、避免暴晒的交流空间,也为光的引入创造了可能性。清水柱廊的置入将原自北向南通过室外大台阶直入建筑的方式改为由西向东先进入柱廊空间再转入建筑门厅的方式,塑造出具有昭示性的入口效果,并增加体验感。同时,多层次平台的设置巧妙化解了场地原有的较大高差,创造出大面积的活动及展览空间,满足学院的使用需求。清水柱廊的空间类型呼应了西北面逸夫人文馆以室外柱廊、大挑空为主的空间,韵律的延续,促进了校园建筑之间的协调统一。
▲改造方案轴侧图
▲建筑主入口透视图
▲柱廊入口北向视角
▲门廊中的绿植点缀
▲主入口门廊下灰空间
▲光影中的北侧及东侧清水混凝土柱廊
华南理工大学27号楼改建工程通过“人、地、时”的关联设计思考,首先较为妥善地解决了原建筑未配置电梯及空调、外立面空鼓脱落、设施老化、屋面渗水等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岭南地域气候特征,通过系统性的通风、遮阳节能策略,营造出舒适的室内热环境;在综合造价有限与加建面积指标严控的前提下,尊重原有空间格局,通过局部清水混凝土柱廊的置入、立面改造等,呼应了场地环境和周边建筑,打造了良好的校园空间界面;在满足专项使用需求的同时,提升了建筑场所的公共性,创造出可自由穿行、驻足交谈的柱廊空间和开放共享的校园多层次活动平台。
▲总平面图
▲首层平面图
▲北立面图
▲剖面图
地点: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建筑基底面积:4516.79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11553.64平方米
时间:2020-2022
参与方:
方案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倪阳 林毅 王志明 陈帅
施工图设计:
建同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韦子君、王楚君、戴郁斐
结构:郑宜、梁学文、吴敏、林伟城
电气:张丹丹、刘加城
给排水:刘光辉、陈铭泓、吕文杰
暖通:刘智敏、谌华
撰文编辑:王志明、陈帅、方舟、姜熠
建筑摄影:九里建筑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