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更新后概貌
©梁山
当围挡划分出申晖小区公共议事厅项目工地的范围时,正是秋天。
作为 1990 年代初期在上海建成的住宅小区,它和同时代其他小区一样,由多层建筑楼房组成,较少考虑到停车场的设置,公共空间匮乏。而有一点不尽相同的是,它“非常小”,在瑞金南路瞿溪路路口就能见到它的基本面貌,小区包含 4 幢住宅楼,共 96 户居民。在这样的条件下,申晖小区逐渐形成了以业委会+楼组为主导的居民自治管理方式,没有物业公司的引入,每一个项目通过居民讨论决定并实施推进方案。
更新前©atelier mearc
居民楼望向议事厅
©梁山
可以说,在这样的基础上,公共议事厅项目得以实现。
在小区唯一一片公共场地上,原本留存的是一座在那个年代的小区很常见的“公共活动房”,经历多年的闲置弃用后面临从场地上消失的命运。在几次讨论之后,建造一座小区公共议事厅的想法被确立下来,用老的场地获取新的场所,让温暖有趣的公共空间陪伴小区日常。
位于小区 1 号和 2 号楼前的这片公共场地面积有限,施工期间紧靠工地的停车场仍需正常运行,一板之隔,小区里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在这里发生的进展和变化。
小区入口望向议事厅
©梁山
议事厅入口©梁山
丰富的功能
©梁山
原有建筑拆除之后,一座钢结构房子被放置到场地中央。颇具厚度和重量感的顶部给予了它一个亭子的形态,白色外观营造出悬浮轻盈的感觉。这座“小亭”既能够为人们遮风避雨,同时提供了观景赏味的可能。当整排推拉窗全部打开时,它就像漫步在公园里随处可遇的休憩凉亭一样,室内和室外在一片流动相融的气氛中,人们的行为构成了日常图景。
在“获得室内/外统一感受”这一设计思想的实践过程中,将青绿色小方砖铺制的墙面由室外延伸至室内,在统一的视觉效果中加入一段连接了室内/外的混凝土墙面,使层次更为丰富。除了围合场地,这面 2.6 米高的墙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做与相邻小区的“分界墙”,为了不破坏原有景观,墙面中嵌入了一株泡桐树,独特外观使这里成为小区标志性的存在。
硬质地面与墙面呼应亦由室外延伸至室内,深色和浅色地砖以不同组合方式划分出各个功能区域,由小区居民分享绿植组成的“自治小花园”与“议事厅小亭”相得益彰。固定的混凝土长凳与墙面相结合分别安置在室内和室外,木质面板和混凝土表层的错落设计巧妙提示了它们的不同用途:可供休息的座椅,以及展示共享盆栽的花台。除此之外,配置的桌椅统一为室外类型家具,可折叠、可移动。议事厅内全光谱的照明系统带来自然和谐的感受。
俯瞰
©梁山
室内
©梁山
建造过程中,整个场地被抬高,35 厘米的高差营造安全氛围,使一旁的停车场与这一公共空间互不干扰。东、西两侧分别设置了宽敞的无障碍坡道,满足小区使用需求。
自治小花园、休息区、健身区、智能回收站等功能全部涵盖在了这一空间里,而场地最东端的智能垃圾站亦是小区居民对项目提出诉求的完整体现。可容纳二十余只垃圾桶的大容量,包括洗手池、感应开关等在内的智能系统,排风装置,带窗户的工作间,这些要素不但在改善小区环境的努力中发挥了作用,而且让垃圾站保洁这项工作变得更为便捷。
黄昏时分
©梁山
在不同的季节、天气,人们以舒适的可选择的方式与空间发生关联。无论坐在“亭”中议事或聊天,还是漫步花园中放松心情,而这恰是由邻里间的关爱和分享带来的,所谓功能划分的界线被消解,如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样。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社区公共空间被创造出来,它们中有的勾勒出“公共空间”的雏形;有的成为社区居民相遇的地方;而申晖小区的公共议事厅通过自治,为居民们营造出更适宜的生活环境。
夜景
©梁山
图纸
模型©atelier mearc
平立面图
©atelier mearc
信息
设计单位:米凹工作室
项目地点:上海市徐汇区
场地面积:130 平方米
建成时间:2024 年
项目建筑师:周维
设计团队:吴雪婷,叶葭焕,张冯韬,吴砚雯(实习)
图片摄影:梁山
施工单位:上海阔铮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品牌支持:四国化研 SKK,世大 RISE,摩森 MOSEN,宜家 IKEA
工作室
近期发布
斜土街道康晖里:微小的公共
棠之酒店:六片墙之间
黄浦中心公共空间改造:后疫情下的迷墙
米凹工作室 atelier mearc
T: 021-3105-5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