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探索龙中医校园风貌和文化的延续与提升。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始建于 1954 年,经七十年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具有较高教学、科研、医疗水平,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七十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七十载风华正茂,英才辈出。
2024 年 9 月 20 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迎来建校 70 周年盛典,学院以 70 周年校庆为契机,开启了以围绕校舍建筑及校园环境而进行的整体改造和提升工作。本次校园景观设计范围为中医药大学校本部,原东北农学院旧址,上个世纪 70 年代,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前身黑龙江中医学院搬迁至现址。校园几经更迭,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校园原貌
在此背景下,方舟设计团队展开了对本次校园景观环境提升的设计工作。只有在对学校历史、空间格局及所有现状条件做充分调研和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为准确地提出适合学校的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策略。
设计团队在此前经过多季节、多时段、多人次的对校园的现有环境进行了踏勘和走访调研,详细的了解了校园现阶段的使用情况,特别是结合在校师生的使用感受和实际需求,探讨校园室外环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通过景观设计手段,制定相应的策略及办法,为同学和老师们提供一个更为舒适放松的教学环境,使得略显陈旧的校园景观重新焕发生机。
随着进一步的探讨,设计团队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展开了本工作,并敲定了本次校园景观更新设计的主旋律——延续与提升。
| 六问六答
延续—— 为什么延续?延续什么?怎么延续?
提升—— 为什么提升?提升什么?怎么提升?
① 为什么要延续?
· 校园景观的第一属性是作为“教育的场所”影响师生。作为学生学习、交流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行为和思想观念,还以其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大学校园能够给师生带来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校园景观更新应注重延续“龙中医校园文化精神内核”。
② 延续什么?
· 保留具有“群体记忆” 的景观元素、景观空间
· 注入具有“中医药大学校园文化精神”的景观元素
- 校园主轴空间格局
- 李时珍雕塑广场(中心花坛)
- 草药园
- 大医之路雕塑群
- 校园历史悠久的大树群、白桦林
- 拆除掉的旧材料再利用
③ 怎么延续?
· 从“记忆”层面出发去设计景观空间,融入“中医药文化”。
- 内容上——注重“景观叙事感”
- 尺度上——注重“身体感受”
- 空间上——注重“场域营造、细节雕刻”
- 文化上——注重“象征性、代表性”
④ 为什么要提升?
· 随着时代的发展,使得本就拥挤的校园环境空间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师生的使用需求,历史悠久、几经更迭的校园格局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 既有校园建筑及景观设施老化、陈旧、校园景观空间利用低下
· 适逢校园建校 70 周年校庆节点
⑤ 提升什么?
· 使场地由校园静态场景向工作、生活的动态场景转变,提升校园的使用效率和生活感受
· 让一所拥有浓重历史痕迹、深厚文化底蕴、优秀生态基底的大学校园重新焕发活力与生机
· 能够展现与新时代大学的精神面貌相匹配的校园外部空间环境
- 校园外部空间的功能性
- 校园外部空间的文化性
- 校园外部空间的参与性
⑥ 怎么提升?
· 充分研究及分析校园现状问题,制定合理的保留计划和提升策略。
· 梳理各空间的使用功能,调动消极空间活力,增强林下空间拓展,增添空间细节,融入中医药文化
· 核心校园景观设施的提升改造(李时珍雕塑花坛、校园名医雕塑、水池等)
· 运用现代手法将“传承水”引流至景观空间,使“水”成为连接空间的媒介,以多种姿态流淌于场地之中。场景呈现流动的自然美学,赋予了空间的自然体验。
△总分布图
校园外围界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 24 号,南隔农林街街区与和兴路相毗邻,西接文治街二道街,北依文治街,校园东南方向为乐松广场区域。校园两个主要入口均位于东侧和平路,其余三个方向的界面均被老旧街区所包围,校园的外围形象受到多种因素干扰,得不到应有的展现。校园现有几个出入口及外围墙的外部形象已很难匹配大学校园在城市界面的精神面貌。
△区域分析
| 问题思考:
除东侧沿和平路的 1 号门和 2 号门以外,其余几个方向入口均为铁艺大门,缺少大学应有的形象气质;
南侧两个入口均沿农林街,位于教学实验楼两侧,相离太近;
西入口正对文治二道街,街道空间狭窄、局促;
北侧几个入口均和中医大附属一院相关联,交通混乱,无主体形象。
校园边界墙面与家属楼交界,围墙样式简陋低矮,两侧视线渗透干扰,相互影响;
校园边界曲折,多处与家属楼、医院交界,形成多种围墙围栏样式,效果混杂陈旧,影响校园整体风貌。
校园内部交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本部教学区总占地约 23 公顷,现有教职工 4228 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21728 人,共计约 26000 人。人均占地不到 10㎡,加之对现有空间利用不佳,使得本就不大的校园空间更显狭窄局促。尤其交通及步行空间拥挤,私家车通行及停放比较混乱,校园的道路、停车及人行区域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使用需求,大大影响了大学校园应有的安全、宁静、有序的外部景观形象。
|问题思考:
校园缺少内部环路,人车交叉混行严重;
校内现有地面停车数量不足,地下停车场利用不充分;
现有人行区域拥挤,校内空间得不到有效利用;
几个校园出入口缺少功能性划分,使用状况混乱;
沥青路面及园路铺装陈旧,老化严重。
怎样在中医药大学优秀历史风貌和既有现状问题的基础上,重新塑造属于中医药大学独有的精神面貌,如何展现高品质大学校园环境与深厚文化底蕴是本次设计工作的核心要旨。
在前期调研和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设计团队对国内规模相近,且有过较为成熟的改造更新工作经验的大学校园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苏州大学等校园环境的空间格局和校园文脉传承等方面做了重要的研究和对比,提出了具有中医文化特点的“源、远、流、长”为核心理念的校园总体设计构想,并基于此构建了“三重”解决策略。
策略一:关注外围,重整风貌
△1 号门
△4 号门
大学校门不仅是建筑,更是时光的见证。它们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更是外界认知学校的第一形象和外联窗口,是学校形象传播的标志建筑和重要载体。
其中,1 号门是校园的主入口,形象较为完整,造型与主楼一脉相承,本次对门卫房的外立面和铁艺门在原造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升级,延续既有风貌。值得一提的是,门外市政树的位置已严重影响了作为校园主入口的外部形象,期待在后续的工作中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2 号门为车行主入口,整体形象为左侧校名石右侧门卫房的造型,但车档杆和电动伸缩门完全外露,外立面效果欠佳。本次提升增设了两组门柱,完善校门形象和功能。其门柱虽尺度不大,但形式采用综合楼的建筑立柱造型,截面为梭形,此造型也是主教学楼前建筑立柱的抽象表达,从某种意义讲也是一种传承。
4 号门为校园的西入口,处于老旧街区的包围之中,设计师结合现状,在中医文化上和技术上均做了一定的研究,大门在设计形态上汲取了古代篆书“中”字的造型精髓,巧妙的融合了中药文化的象征——中药秤,使得造型、功能和设计理念得到了巧妙的结合与统一。
▲古代篆书“中”
▲中药秤
其他几个校门在此次整体更新中也均做了一定的思考及设计,并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策略二:梳理交通,重建秩序
△人/车流分析
| 结合校园现有交通条件,合理组织动静态交通。靠近校园出入口位置规划和拓展三处地面集中停车场,尽可能减少机动车的校内穿行;取消了主楼前广场的停车和行车功能,强化了核心风貌区的庄严形象。
策略三:赋予功能,重构空间
△功能分析
经过对校园总体格局的分析和重新梳理,打造两横两纵两轴四区的校园整体布局,形成核心风貌区、课余休闲区、体育运动区和学生生活区四大功能区域,以期从历史延续及科学规划的角度,持续指引校园环境风貌的整体控制和建设。
核心风貌区
校园最具代表性的景观风貌当属教学主楼及主楼前充斥着大量古树名木的校园绿地,几乎伴随着本部校区的整个发展历程。以教学主楼“飞机楼”为精神象征,校前绿地特别是环形花坛为中心点的校前区整体格局风貌一直延续至今,未有大的变动。此前三、四十年间的老校友或教师们对这一校园记忆已深深刻在脑海里,不容有变。
△留影广场
校园前区及中轴为中医药大学的校园名片,但原本相对内敛的中心环岛,其自然生长的植物已经影响到中轴景观序列的视线通透,设计上对其进行了适当梳理,打开以教学主楼为背景,中心花池和李时珍雕像为核心的景观视线,并将该区块的道路步行化处理,充分展现了校园核心区的精神风貌。
△校园主轴核心风貌的延续
1、延续场所精神,强化中轴序列
校园中轴景观序列的主景在整体延续的基础上,从设计角度更要加以强化,突出校园中轴的精神象征和礼仪感。首先 1 号门主入口要禁止行车,突出步行者入园的优越感;其次中轴大道两侧各设置三组迎宾涌泉水面,增加动态仪式感;再次中心环岛的开端位置,打开半弧形场地,增设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名牌,增加与校园标志性景观的互动空间,形成大学校园特有的“留影广场”,完善核心轴线的功能性;最后主楼前广场全部铺装化处理,限制车行,进一步突出教学主楼的庄严感。
△主楼前广场
2、调动消极空间,提升校园活力
校园原有一处教学用的玻璃阳光房,一则因建设年久,建筑性能低下,影响正常使用,二则其位于新建教研综合楼的道路对面,影响建筑前空间的视线通透,学院有意借着本次校园改造契机进行改造。设计团队从规划角度,建议将其迁建至 2 号门南侧的“药园”区空地,打开教研综合楼前的林下空间。迁建后的阳光房与道路北侧的体育馆隔街并立,烘托了 2 号门的入口氛围,也提升了其自身的观赏角度,形成校园一景。而在地块更为消极的东南角规划了以回忆校园历史风貌为主旨功能的“记忆长廊”,塑造历史氛围。在空间布局上与阳光房形成视觉平衡的同时,在平面功能上也更好的调动了两个消极远角空间的校园活力。
△主创概念草图△分析图△阳光房实景
| 阳光房设计理念
· 重拾记忆
设计方案在原址重新建造旨在保留校园记忆点,保存校园的基本构成,延长建筑与环境的生命周期。同时在原址东侧增设一间南北长的温室花房,更加利于阴性草药的生长。以一种抽象的建筑概念表达中医中阴阳的共生文化。
· 校园的第二教学空间
在东侧新建温室花房中,引入教学单元概念,增加木构架与家具,让大房子下又有小房子,为师生创造特有的教学空间,满足产学研一体的教育新理念。两栋花房形成的室外平台空间也将成为校园学术交流的新舞台。
· 开放式校园
校园的开放增加了与城市的互动性,花房为市民的业余生活提供休闲交流的场所,也为校园引入新的活力,校园真正的创造环境,融入环境,促进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关系。
△模型效果
记忆之廊在起初规划时,设计团队尝试了多种设计风格。最初的思路是受主楼色调影响,且位于校园东南角,背对城市主干路,廊架应具有一定的围合感,内敛、含蓄,色调应融于整体环境。最终形成了与阳光房的空间联系与视觉统一,确立了以木色为主基调的 L 形廊架方案,与校内的原草坪空间形成围合,廊架两端利用园路串联,使校内空间更为完善、积极,成功的为校园消极空间注入活力。
△记忆之廊原方案
△分析图
△分析图
△记忆之廊实景
3、拓展林下空间,利用优势资源
主楼前区绿化地块延续以“医园”和“药园”的原始规划理念,中轴南侧以“大医之路”为主景的“医园”极具特色,北侧以“炙淳百草”为主题的中草药种植的“药园”承载着教学功能,一医一药的规划格局理念根深蒂固。但大片古树林立的树下空间除了几条甬路,鲜少有人穿行其中,利用率极低。设计团队从这一根本问题入手,在“大医之路”原有生硬的人行流线基础上,引入一条慢跑环路,穿插其中,丰富流线层次。北侧“药园”随着阳光房的异地新建,将草药实验田的沿街围栏打开,将其按设计重新切块,使原本封闭的药园空间入景,并在其中引入一条蜿蜒溪流,从“炙淳百草”景石处流向阳光房,汇聚成开阔水面,名曰“百草林溪”。使沿街一侧原本拥挤的主楼与教研综合楼之间的树下空间得到拓展与调动,引入人流,增添活力。
△大医之路△百草林溪
△药圃
至此,核心风貌区围绕花坛和李时珍雕像为中心(发源),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理念。
| 春生:“杏林春暖”景石作为大医之路的入口,正代表了中医文化百家齐放、欣欣向荣,一派生生不息之气。
| 夏长:炙淳百草,炎炎夏日,喷泉水景,涓涓细流、百草竞生、林中漫步、熙来攘往,一派万物生发之象。
| 秋收:白桦林、秋草地,校志景墙、记忆之廊,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收获的是满满回忆和历史感怀,有种无边落木潇潇下的静思和追远之情。
| 冬藏:阳光房是草药植物冬季的藏身地,这里冬季依然有生机勃勃和绿意盎然之境。
四个景点以四季为理念,加上中央的李时珍雕塑,蕴含五行之意,四季五行、周而复始、运转无穷,代表着中医文化的宇宙观。
课余休闲区
主楼西侧绿地被其中的一条南北车行道一分为二,而靠近主楼一侧又被主楼的礼堂分为南北两块,也可称之为主楼后花园。礼堂北侧绿地树木稠密高大,绿树成荫,北临第一教学楼,但原始形态为不规则的沥青路面从多个方向通往主楼后门,绿色边界感较强,没有开阔及休闲空间供人停留,北侧一教的瞬时人流密集,无处可停。设计中在现有甬路及广场的基础上,将绿地围合成若干形态优美的几何形种植池,中心位置开辟圆形广场,形成花园核心,北侧沿路形成树下铺装场地,将人流引入树下空间,享受林间静谧,打造成师生课余休闲的绝佳场地。“唯真唯实”景石是本区域内的历史文化景观。值得一提的是,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将原有道路拆下来的路缘石当成花池的界石使用,保留了历史痕迹,也为景观增添了一定的故事性。
礼堂南侧地块空间相对较小,被主楼和南侧的研究楼所围合,与主楼关系更为密切,瞬时人流量更大。结合现状情况,将其规划成带有学院色彩(黄白绿色是校徽的主色调)的 54GARDEN,形成主题花园。其设计形式与北侧地块相得益彰,共生共融。
车行道西侧地块,景观设施较为完善,本次工作只对其路面的材料进行更新,基本保持原有风貌。
研究楼北侧的硬质广场在前期的总体交通分析中将其规划为停车场,为保持地块的整体感和生态性,设计了墨绿色的沥青路面,使其掩映在丛林绿草之中。
以主楼为中心的前后两片绿地,因其在校园总体格局和使用功能的指引下,设计团队对其实施不同的改造策略和强度,使其不仅很好的延续校园的外在历史风貌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各个场地的功能,更加强化了校园的精神风貌,提升了校园的文化内涵,真正的实现了校园环境的大升级,可谓内外兼修。
体育运动区和学生生活区
体育运动区是结合校园远期规划思路而形成的,随着校园环境的日益提升,各项配套日趋完善,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将会为师生打造一个更加完美的教学环境。
学生生活区即宿舍区,是先于教学区而设计的。现状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公寓楼坐落在水泥地上,缺乏植被和一定的文化氛围,整体空间是枯燥的,和教学区形成了巨大反差。本区域在设计时,在环境上增加绿度,在文化上建立传承,在功能上结合需求,三位一体,并立而行,最终形成了以彩色沥青形成线性图案为地面基底。色块搭配,砖红色象征血脉经络,同时也是活力的象征,浅黄色用作衬托,整体色调与宿舍区的建筑色彩相符合,同时在建筑根部设计曲线绿岛,点缀绿色,柔化建筑与场地的边界,提升广场空间的整体环境品质。在场地中合理布置羽毛球、乒乓球活动场地以及健身器械,提升学生公寓前空间的休闲运动的功能,为师生提供校园生活区社交、休憩、运动健身的功能性场地。
除此之外,校园还设计了多处功能性景观廊架,其中 4 号门入校道路南侧,家属居民楼与校园通行道路之间围墙低矮,立面形式老旧无美感,视线相互干扰,此处结合 4 号门的升级改造,打造入校的仪式感,把围墙用单臂廊架的形式展现,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分析图
第一教学楼与实训综合楼东侧的道路是教学主楼通往食堂和公寓区的主要道路,处于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道路和一教之间的古树空隙规划了一处可供学习、交流和休憩的“校园盒子”,屏蔽了沿街建筑山墙的不利视角,也合理利用了古树下的舒适空间,极具现代感和文化性,十分受学生们的欢迎。
△分析图
结语
一所具有浓厚历史积淀的大学,其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科学、合理的校园景观规划能够为在校师生提供舒适美好的学习、科研和生活场所,提供更为多元的场所和功能,为学校注入活力,开发校园潜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景观环境意义重大,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师生的精神面貌,提升学生的品格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校园景观还可以从侧面反映学校的特色理念,更好地诠释学校精神和文化传承,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增加归属感和认同感,树立学校品牌形象,促进学校整体健康协调发展。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园景观提升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离不开设计团队的精心策划和设计,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能够得到校方的大力支持,以及施工方的强有力的推进落实,才能得以呈现预期效果。校园室外环境的提升是一个值得投入更多精力去体验去研究的大课题,永无止境,未完待续!
|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园景观提升改造项目
项目区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 24 号
景观设计:方舟国际设计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230000 平方米
景观面积:112537 平方米
设计年份:2023 年
| 方舟设计团队
于钦国、梅雪丰、孙慧、贺锐、李志东、唐文剑、夏媛、李常嵩、刘雨、石孟莹
项目摄影:连佳影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