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01缘起与定位
张养浩(1270年-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谥号文忠,人称齐东野人,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与清河元明善、东阿曹元用合称为 “三俊”。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张养浩纪念馆位于济南市北湖片区云锦湖公园内,其北侧为云锦湖公园,南侧临近娱乐康体地块,东侧毗邻云锦湖,湖光水色,尽收眼底。其选址独具匠心,临近城市道路,交通极为便利,与张养浩故居仅有0.5公里的直线距离,为市民与游客的到访提供了便捷条件。
项目区位图
东北向鸟瞰图
02设计原则
在空间组合的设计上,我们提取传统庭院与建筑的空间关系,以围合式建筑形体,重现经典两进院格局,还布局六处小景观院,增添空间层次,丰富游览体验。在内院中设置景观亭与景观石,融入张养浩故居元素,静谧清幽,隔绝外界干扰,在院子内形成超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
建筑平面布局规整近于方正,借由屋面的错落排布、高低起伏,打破常规的沉闷与刻板,形成出层次丰富、张弛有度的建筑形体关系。
在空间尺度的设计上,尺度兼顾亲和与纪念性,尺度亲切,空间温馨,使游客能在惬意氛围中,深入领略张文忠公非凡事迹与卓著成就。
东向鸟瞰图
南向鸟瞰图
我们提取八种中国古代传统的建筑元素,古为今用,希望打造以其为载体的现代纪念馆。我们认为纪念馆的入口是重中之重,因此能够表达建筑古韵的木作形式是本次研究的核心。
在建筑细部设计中,我们采用亭、窗棂、方印、庭院、藻井、木作、入口、影壁等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元素的衍生,对建筑细部进行精细化设计。
云锦湖公园看纪念馆
纪念馆入口处设深远平缓的屋面,以低姿态融入城市环境。宽阔平达的檐廊,在水平方向向两侧公园延伸,将两侧的公园联系,形成一处公共休息的空间,其廊下区域可供市民与游客休憩,朝向湖面一侧,顺势构筑观景平台,利于游人赏景,使建筑与云锦湖公园自然衔接,功能性与景观性相得益彰,彰显独特设计巧思。
纪念馆主入口位置汲取藻井元素,摒弃繁复,将藻井的层层叠叠斗拱精巧简化,减少线条和构件数量,既保留传统建筑的古韵,又展示现代简约的建筑语言。
纪念馆入口
纪念馆入口及藻井
错落有致的形体及屋面
建筑屋面以逐级下降的形式向湖面层层叠落,其错落有致的体量与湖面构建起互动关系。
公园观看纪念馆一角
层层交错的屋面与远处山体形成呼应,很好的融入城市环境中。由于建筑高度与体量较小,消隐于城市中,使建筑自然嵌入城市脉络,建筑低调内敛与周边环境良好适配。
公园远眺纪念馆
公园内看纪念馆
03庭院空间
建筑形体错落围合成一方方小尺度庭院,虚实结合,丰富光影关系,增加观展过程中的趣味性,视线穿梭,“看” 与 “被看” 交织,每一步都解锁别样体验,趣味无穷。
纪念馆内庭院
内庭院一角
04建筑细部
我们在进行建筑细部设计时,提取中国传统建筑的斗拱元素,保留基本的元素符号,并对其进行简化,巧用现代化手法让中国传统建筑元素重焕生机。在立面设计上,融入中式窗棂的装饰构件,增加室内光影,丰富立面效果。
建筑外立面的开窗形式,主要采用带型窗,避免过大的开窗造成展览空间的眩光。带型窗随着每天时间的推移,会在室内形成不同光影效果,赋予建筑生命。建筑摒弃了繁杂的装饰堆砌,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轮廓,黑白灰为主要的立面色彩,建筑整体端庄大气。
建筑细部图
向湖面层层叠落的体量与湖面产生对话
屋顶细部图
05建筑内部空间
纪念馆门厅设置张文忠公的雕像,雕像由厚重的黄铜雕琢而成,面部神情栩栩如生,屏幕两侧可以隐约看到内庭院的景观。门厅与序言厅相连,正式进入展览空间,借助观展路径的转折,转换各空间的展览主题,移步易景,在观展的同时对室外庭院也可以进行正向、斜向等多角度的观看。
纪念馆门厅
在展厅内部,空间布局错落有致,采用先进的展览模式与传统建筑元素相结合的形式,传统与现代交相呼应。展厅内部依循张养浩的生平轨迹与文学、政治成就巧妙划分区域。室内设置小桥流水、重现传统建筑的屋面等方式,展示墙采用了悬浮式设计,搭配隐藏式灯带,让陈列其中的古籍善本、书画真迹、历史文物等珍贵展品宛如在空中悬浮,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气息,既凸显了展品的独特价值,又给人以轻盈、灵动之感,打破了传统陈列的沉闷。
展厅室内图
-
项目名称:张养浩纪念馆
项目位置:济南市北湖片区云锦湖公园
项目面积:4932.23㎡
建设单位:济南市滨河天城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方案指导:王彦堃
方案设计:刘哲、于陈晨、王家熹
施工图团队:张建新、胡敏、张董晨、李亮庆、王传芳、徐婷婷、刘洪国、叶雪松、盛建航、陈军华、张晓晨、梅冬昂、谢腾飞、马庆洁、宋秋国、赵瑞川、骆永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