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徐州市第一中学新城区校区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学校一期由孟建民院士领衔深总院创研室于 2013 年设计,在 2020 年正式投入使用。二期的建设主要是对一期功能的补充,同时为新设立的国际部提供教学空间。
二期方案设计时新城区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快速变化的城市肌理以及一期已经形成的校园格局,让二期设计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条件。同时,在教育领域的不断实践让我们愈发关注建筑空间对于教育的意义。如何在现行规范、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在建筑空间层面为未来的教育预留可能性,成为了二期设计面临的重要课题与挑战。
项目概况:
项目用地位于云台路与紫金路交叉口,用地东侧为徐州奥体中心,北侧为城市景观绿地,南侧则是大面积的新建高层住宅区。用地面积 7.9 万平方米,用地呈不规则梯形。场地东侧与已建成的一期校园无缝衔接,其余三面均与城市道路相接。
二期的建设功能包含 3.3 万㎡的教学用房(普通高中教学用房补充和 8 轨国际班),以及 5.3 万㎡的宿舍及配套用房,功能上宿舍占比达 60%也成了设计当中的一个难点。
▲区位与城市肌理
徐州一中一期设计
徐州一中一期的方案设计以简洁的几何关系,化解不规则用地带来的布局难题。总图层面的顺势而为,同时也形成了清晰高效的功能分区和层次多元的校园空间。
▲徐州一中一期鸟瞰图
一期设计凭借巧妙的构思和深厚的功底,为徐州打造了一座教育建筑精品,并在多个建筑设计奖项中获得认可。
▲一期入口空间
对话、融合:与一期校园的关系
二期设计时,首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处理与一期校园的关系。孟建民院士希望二期的方案设计“既有对一期的呼应,又要有一定突破,同时要让两个校区形成一个新的整体”。这个原则成为思考二期建筑布局的重要依据,经过多轮次的对比讨论,确定了以下布局策略:
▲一、二期整体鸟瞰图
- 二期运动场布置在东侧,与一期运动场地整合,形成整体校园的围合关系;
- 相较于一期以一个实体的综合楼作为校园空间组织的核心,二期选择以一个空的院落来组织各栋建筑,并形成新的校园精神空间;
- 南侧沿城市界面的建筑体量,选择 L 形的布局,与一期南侧体量形成镜像关系,也形成了连续的城市形象界面;
- 北侧宿舍楼顺应场地边界拆分为三个错动的立方体,为整体的校园肌理带来一些变化。
▲布局策略
面对宿舍占比较大的问题,我们没有把宿舍体量处理成常规的板楼,而是选择三个在形象上更有体积感的立方体,模糊人们对于宿舍楼的常规印象,同时这个方形的体量也是对一期综合楼形态图底关系上的一种回应。
▲一、二期整体布局关系
二期的设计手法与一期一脉相承——以简洁清晰的几何关系化解了异形场地对建筑布局带来的挑战。总图层面既有对一期的呼应,又通过中心一虚一实的对话,以及图底关系上的重复和变化,形成新的平衡状态。没有因为分期设计形成两个独立的校区,而是构建了一个新的校园整体。
▲与城市肌理的对话
就更大范围的城市尺度而言,徐州一中一二期整体的校园空间,作为机械单一的住区肌理向自然景观和城市公共建筑的过渡,宏观的城市肌理变化也反映在了校园建筑的尺度差异上。
功能布局与流线整合
一二期功能布局一体化考虑,二期北侧为生活区、南侧为教学区。流线上也充分考虑了两个校区的内外人流组织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二期之间形成两条可联系的主要路径,南侧路径直接便捷,北侧路径串联了生活区和运动区则是一条曲折和丰富的动线。
▲功能与流线组织
消解中心:从使用者出发的校园设计
校园不仅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空间,也不仅仅是灌输知识的空间,而应当是一个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的场所,一个头脑和身心都能够健康成长的地方。
▲从棒球场看二期建筑
▲不同楼栋间的连廊系统
徐州一中一期于 2020 年投入使用,其间我们多次回访并对使用情况进行后评估,在二期设计前期也与校方进行了充分的沟通,这些工作促使我们设定了更多在微观尺度的设计目标,包括:1. 创造更加灵活自主的公共共享空间;2. 实现不同功能间的便捷联系;3. 融入更多绿植;4. 提供更多有阳光的活动场地。
▲微观尺度的设计目标
消解的中心
要实现这些微观尺度的设计目标,需要我们站在使用者的角度重新思考校园的规划设计。在一期设计时,我们以实体的综合性图书馆作为建筑群组的核心,符合人们对于新校园礼仪性和精神性的追求。而今天,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正在发生转变,宏大的目标未来将被分解为具体地对个人使用行为的关注,公共资源使用的便捷度、效率以及多样性将成为更加重要的议题。
▲走向扁平化的“中心”
在二期设计时我们选择以“空”的院落作为核心,所谓“大象无形”,一个仅有树木的开放庭院可能更符合我们对于未来教育的想象。
与此同时,我们把过去集中设置的、具有公共属性的功能打散,并围绕中心庭院布置,将公共资源整合为一个扁平化的,更加多样和开放的系统,从而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校园。
通过建筑层面的操作,为应试教育下的个体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可能性,构建学校面向未来教育的空间基础。
▲从连廊看中心庭院,一个以树木和阳光为主体的开放空间。
中心庭院阵列种植榉树,营造适度的仪式感。生长的树木也将为庭院赋予变化的场景,这里将成为新的校园精神空间。
廊与院构建的复合体系。
打散的共享功能在提供更多自主性的同时,也可能产生更多的时间损耗。
▲院与廊的设计概念
基于平衡“效率”和“多元”的目标,我们在院落的基础上植入连廊系统,它既是无风雨的交通体系,也是各功能组团及共享功能之间的快速通道。连廊系统如脉络般将分散的庭院与共享资源紧密联结,在校园底层构建了一个高效、多元、与自然环境嵌套的空间系统。
▲院与廊构建的复合空间
这里汇聚了丰富的项目课程基地,诸如前瞻性课程项目活动基地、数学建模基地、创客空间、STEM 课程学习中心、AP 课程与慕课中心、社团活动中心,以及配备先进的录播教室、结构设计与数据挖掘实验室、机器人空间等。也包含了绿荫的庭院、活动平台、观看比赛的阶梯、开放的讨论区和读书角。让这里成为不同行为的容器,成为各个楼栋都能够便捷到达的校园资源中心。
▲地面层活力街区
▲环廊系统串联的活动平台
▲环廊系统面向一期的入口
校园内尺度各异的院落,结合景观打造,形成不同主题的绿化休闲空间,为师生提供一个能够接触自然和阳光的学习生活环境。
▲校园环廊与景观的结合
立面设计
立面设计延续一期的形体比例关系,结合底层环廊系统的理念,自然形成基座的造型语言。基座部分采用灰色劈开砖,以回应徐州一中悠久的历史文脉,上部建筑主材为浅灰色铝板。基于造价的控制,立面尽量避免纯装饰性构件,而是通过大的块面、虚实变化,打造简洁现代且不失细节和丰富度的校园形象。
城市界面
校园主要城市界面与一期对应形成水平延展的基调,顶层女儿墙升高遮挡出屋面的楼梯间以及设备机房,同时形成造型上的虚实关系。
在主立面西侧,嵌入了一个浅咖色的盒子,破除沿街立面过长带来的单调感,同时这个盒子也是对一期综合楼形象的呼应。
▲城市立面形象
入口形象
入口空间呈现多层级的序列关系,通过广场和第一进院落满足仪式感的需求。此处大跨度的雨蓬,形成简约大气的入口形象,顶部构架跨度约 33 米,采用钢结构后期整体吊装。
▲校园入口形象
▲第一进院落空间
立面的局部运用了铝拉网材料,既满足了作为每个班级清洁工具存放空间的功能需求,又巧妙地在大面积的虚实对比和块面变化中增添了一抹轻盈而朦胧的质感。
▲从中心庭院看教学区
宿舍立面
二期的建设内容中,宿舍占比达到了 60%,宿舍形象如何管控决定了校园整体形象的品质。宿舍立面通过比例、虚实、细节上的控制,与教学区形成统一的立面语言。空调外机选用铝拉网进行遮挡,相较于常规的百叶遮挡获得更好的立面效果。
▲宿舍立面设计
色彩体系
基于从使用者出发的设计理念,我们在二期立面设计时融入了更加丰富的色彩变化。增加整体校园形象的活跃度,同时也提升不同楼栋的辨识度。
▲色彩分布
▲标识校园环廊入口的橙色盒子
▲宿舍楼通过色彩区分不同楼栋
结语
徐州一中二期的设计与一期相隔 6 年时间,方案设计中既有对一期的传承,又有所创新。从宏观尺度的城市空间到微观尺度的使用行为,都融入了我们对于建筑和教育的理解。我们希望能够“站在现在,思考未来”,以相对克制且具有适应性的方式,构建一所面向未来的校园。也希望这所绿色、阳光、开放、多元的校园,能为一中学子的青葱岁月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
技术图纸
▲总平面图
徐州一中新城区校区二期
项目类型:教育建筑
建设地点:江苏省徐州市
设计时间:2019 年
建成时间:2023 年
用地面积:79,637㎡
建筑面积:93,455㎡
建设单位:徐州市第一中学
设计单位:深总院创研室
主创设计师:孟建民、彭鹰
方案设计团队:马力元、饶斯萌、赵津、王仙龙、肖林、袁晓凤、杨雨晴、覃妍、杨冰洁、江逸轩、林键、梁嘉何
初步设计、BIM 设计:深总院数字化建筑研究所
施工图设计: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摄影:南京都市建筑摄影有限公司(侯博文)
荣誉奖项:苏州市勘察设计项目竞赛(建筑工程设计-公共建筑)一等奖、深圳市优秀勘察工程设计奖公共建筑工程设计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