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气象防灾减灾中心(郑州国家气象科技园)工程丨中国郑州丨同济设计四院

2025/03/02 12:00:47
查看完整案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下载
01 规划理念
以 “气象平台” 为设计理念,充分结合郑州科研建筑的社会、区域、环境特性。具备前瞻性、先进性,亲民便民,充分展示人民的建筑、权威的建筑、勇于创新的建筑等特征,充分体现亲民、舒适、科技、严谨、生态等特点。
河南省气象防灾减灾中心(郑州国家气象科技园)工程丨中国郑州丨同济设计四院-2
▲河南省气象防灾减灾中心鸟瞰图
02方案特点
1.契合科研建筑特性的总体构思:轴线对称、方正有序,整体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河南省气象防灾减灾中心(郑州国家气象科技园)工程丨中国郑州丨同济设计四院-6
▲南立面人视图
2.兼顾城市界面与科研形象的总体布局:将主楼置于场地中间,气象科技创新功能区设在西侧,气象防灾减灾科技体验区设于东侧,与主楼一起界定出半围合式的前广场。
河南省气象防灾减灾中心(郑州国家气象科技园)工程丨中国郑州丨同济设计四院-9
▲河南省气象防灾减灾中心总平面图
3.多种功能、流线复合,经济集约的利用场地:将三大功能组团合理布局,满足不同使用功能及流线的要求,不同功能区都能达到高效、便捷、独立的使用体验。
4.智能建筑 - 气象保障:基本实现保障有力、技术先进、更加开放、人民满意的气象现代化,气象保障成效显著。
5.简洁现代的立面造型设计:统一协调并富有变化的整体化设计,外围以严整的界面呼应城市道路关系,以石材、金属与玻璃相结合的富有韵律的竖向错动线条,营造端庄大气的科研形象。主楼以竖向金属线性肌理与大面的石材幕墙取得呼应,给人以时代感。
河南省气象防灾减灾中心(郑州国家气象科技园)工程丨中国郑州丨同济设计四院-14
▲河南省气象防灾减灾中心东北角人视图
河南省气象防灾减灾中心(郑州国家气象科技园)工程丨中国郑州丨同济设计四院-16
▲河南省气象防灾减灾中心西北角人视图
6.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采用多种绿色可持续技术,包括种植屋面、海绵城市、中水系统等,实现建筑低排放,全周期绿色可持续发展。
03 功能布局
河南省气象防灾减灾中心(郑州国家气象科技园)工程丨中国郑州丨同济设计四院-20
▲河南省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功能分析
项目布局呈一主两辅的 L 型布局,由一栋约 83.9m 的高层主楼及裙房组成。
1.智慧气象业务服务功能区:主要位于二层七层至十五层,涵盖多种气象业务用房及管理中心用房。
2.气象科技创新功能区:主要位于裙房三到四层,塔楼五六层,设有多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气象实验实训中心。
3.气象防灾减灾科技科普体验馆:主要位于裙房一到四层东侧,是气象科普展示以及气象业务等对外展示区域。
4.服务及设备用房:主要位于裙房一层西侧,主楼十六层,包括职工食堂、会议室、职工活动室等。
04立面设计
1.裙房:通过水平线条石材和长窗的结合,结合局部曲线,烘托气流涌动的意向,打造现代化的气象业务平台形象。
2.塔楼:通过不同尺度的仿石铝板的组合,视觉上向天空延展,寓意古代观测天气的气象之石。局部波浪的变化处理如同空气的对流产生风的形状,局部点缀的横线条让视觉效果更加灵动。
河南省气象防灾减灾中心(郑州国家气象科技园)工程丨中国郑州丨同济设计四院-30
▲裙房、塔楼立面意向
3.科技馆:通过气流和云雷纹的符号化抽象,营造对外展示气象知识的窗口。
河南省气象防灾减灾中心(郑州国家气象科技园)工程丨中国郑州丨同济设计四院-33
▲科技馆立面意向
05结语
河南省气象防灾减灾中心是一个致力于气象相关业务、科研及科普的重要项目,对于提升当地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推动气象科技创新有着关键意义。
建成后的河南省气象防灾减灾中心(郑州国家气象科技园)工程,将是一个集科研、业务、科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重要建筑,对于推动气象事业发展、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也将成为郑州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特色地标。
Profile
项目概况
建设地点: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白沙组团平安大道南、文明路西
用地面积:约 29634.34 平方米
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约为 52497 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为 42497 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为 10000 平方米
建设单位:河南省气象局
建筑层数:16 层,地下室 1 层
建筑高度:83.9 米,地下室埋深 6.7 米
建筑:成栋、吴蔚、和家勋、程新宇
结构:胡广良、董佩伟、黄玮嘉
给排水:陈英英、周帅杰
电气:张英、王胜
暖通:马国杰、蒋巧云
(文中出现所有图片为设计团队自绘,相关效果图与分析图仅为设计概念表达,以实际建成效果为准)
End
本期编辑:吴蔚、文质彬(建筑二所)发布: 庞嘉钰审核:黄金甲、魏楠
南京喵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50492号-4知末 © 2018—2020 . All photos and trademark graphics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owners.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苏B2-20201444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