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末案例   /   建筑   /   乡村建筑   /   何崴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

2020/03/30 17:49:10
查看完整案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下载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0
每天都有新发现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2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乡村依旧是人们灵魂的栖息地。
真正以诗意和灵性唤醒乡村活力的改造,往往更多地挖掘乡村在新旧交替的空隙里所隐藏着的文脉和地貌,通过捕捉乡村隐蔽的肌理,触及乡村的内核。
任教于中央美院建筑学院的何崴教授和陈龙老师,带领三文建筑的设计团队,在近几年通过对乡村改造的实验,强调人文关怀,注重地域文化和所在场域的关联性,探寻历史和当代的对话,试图找到一把释放乡村建筑灵魂的钥匙。
01.
留耕堂:百年徽州老宅的新生
The New Life of an Old Huizhou House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9
“世间烟墨七分出徽州,徽州烟墨七分出虹关”。留耕堂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虹关村村口,是清末制墨大师詹成圭的第三个孙子詹国涵的宅第,当地少有的带院落的宅子。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1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2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3
历经三年,三文建筑与业主一起探索出了一条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符合当代需要的古民居修复和改造利用之路。2019 年 12 月,留耕堂被打造成了一个以徽墨文化为主题的民宿。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5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6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7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8
在改造过程中,建筑师企图在古建修复和空间创新中寻求一种平衡。对于留耕堂旧建筑部分,建筑师采取了克制的设计态度,尽最大的可能性保持徽州古宅的空间精神。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20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21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22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23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24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25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26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27
与此同时,通过对正堂、天井、楼梯、餐厅等公共空间的改造,达到民宿功能的舒适性。此外,在局部位置,以可逆方式置入新材料、新形态,活跃空间气氛,形成新老对话。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29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30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31
院落新增一个具有对外服务功能的咖啡厅,设计既具有新建筑的特征,又突出老宅的主体性。新建筑具有可持续思维,屋顶外饰面采用木板,修复老建筑时候遗留的旧木料经过打磨加工后,被重新使用。新建筑四面均是玻璃幕墙,保持轻透的同时,最大可能的引入阳光。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33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34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35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36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37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38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39
在留耕堂,如何平衡功能与气氛、文化与商业等等一系列矛盾,是建筑师也是业主需要面对的。但他们始终坚信,气氛也是一种功能,传统在当时也是“现代”,而靠文化发展也一定可以有所收获。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41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42
02.
大槐树下的场院:韩洪沟老村复兴计划
Regeneration of the Old Hanhonggou Village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46
大槐树下的场院是韩洪沟老村整体复兴计划一部分,基地是一个三合院,是这里的公共空间和精神之地。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48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49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50
场地中最为重要的元素是院外的大槐树,它已经有数百年的树龄,但仍然枝繁叶茂,如同神灵般守护着村庄。此外村庄中还留有多处抗战时期红色记忆的旧址,也为韩洪沟村未来发展提供了支点。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52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53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54
韩洪沟老村昔日村民聚集在大槐树下互相交流的场景给了设计师灵感。在这个半开放的空间,大树的树冠限定了场所的“边界”,树冠、阴影和人的活动构成了场所的气质和场所中的事件。这是一种公共空间的原型。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56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57
建筑师用一种“似是而非”的设计语言重现了这一场景。一组伞状的构筑物被设计出来,“伞帽”大小不一,彼此连接,形成由多个圆组成的不规则的“顶”。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59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60
伞状构筑物被红色覆盖,形成了强烈的,不同于常规建筑学的视觉语言。它更趋近于艺术性的表达,单纯、强烈,甚至略显极端。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62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63
同时,红色给予了空间一种新的气场:更开放的公共性,戏剧性、叙事性和张力都比建筑语言更简单,更具力量。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65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66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67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68
建筑师希望通过建筑及环境的多种空间语言,间接地将场地承载的故事娓娓道来,从而让使用者在使用空间的过程中,产生对红色主题的共鸣。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70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71
项目在设计手法上,运用当代性的建筑和艺术语言形成新与旧的对话。这种对话并不是对抗性的,也不是混淆时代的信息,而是一种“忘年交”式的共生关系。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73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74
03.
别苑:到大别山里感受别样的生活
Pastorale in Da-Bie Mountains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78
“别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是大别山户外露营地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别苑”的基地背靠一座小山丘,植被丰富,前面有一片小茶园,稍远是贯穿露营地的河流,以及对面的山丘。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80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81
“别苑”希望把自身打造成一个小型的田园综合体,“田园性”是这个项目一直围绕的核心。这不仅反映在它地处大别山腹地,山林之中,也因为它未来的经营内容都将围绕着山林展开。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83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84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85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86
建筑选用了 1980 年代常用的红砖作为主要材料,外观并不刻意追求风格的一致性,相反,设计师有意将不同风格混搭在一起,形成一种“混乱”感。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88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89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90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91
院子和路径是“别苑”项目空间的另一个特征。设计师希望在农舍的语境下,讨论房屋、院子和路径这三者的关系。因此多个不同空间特征的院子被营造出来,它们穿插在建筑群体之间,将建筑与周边环境相互隔开,形成一个个空白。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93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94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95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96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97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98
建筑的路径被人为的“曲折”,甚至是隐藏起来,顾客需要自行寻找进入空间的方式。通过水池的反光和倒影,以及不时出现在路径中的光影戏剧性场景,建筑单一红砖材料所带来的厚重感、单调感被大大地冲淡。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00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01
建筑的室内也不另做装修,直接暴露材料,形成一种可控的粗野感。在设计师看来这样的处理正合乎项目的名称——“别苑”所应该传达的气质,一种不同于城市的别样生活。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03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04
关于设计师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06
何崴
三文建筑创始人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10
陈龙
三文建筑 创始人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二十工作室 课程导师
关于三文建筑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15
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创始于 2012 年,多年来一直从事城市、建筑、室内、产品、策展、灯光和艺术等领域的跨界研究及实践创作,作品强调人文关怀,注重与地域文化、所在场域的关联性,以及历史与当代的对话。工作室近年来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媒体关注,并且在世界各地权威设计大奖中屡获殊荣。
往期相关作品
神山岭综合服务中心建筑:折叠的水平线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20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21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22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23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24
山东威海石窝剧场:可以仰望星空的舞台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26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27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28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29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30
柿园民宿:树、木、山、石、水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32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33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34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35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36
拾贰间美学堂:巧借山石,适度介入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38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39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40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41
新作丨何崴&陈龙:让建筑“生长”在大地上-142
本文由企鹅设计独家策划
统筹:Grace
策划:塘清
撰文/编排:倩仪
校对:小 P 老师、Clara
照片来源:三文建筑
摄影师:金伟琦、方立明、周梦
企鹅设计
家居丨设计丨建筑丨艺术
给设计师输送灵感来源
南京喵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50492号-4知末 © 2018—2020 . All photos and trademark graphics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owners.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苏B2-20201444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