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成都高新区结合天府国际机场门户区位及轨道交通优势,在 18 号线福田站北侧划定 4.6 平方公里起步区,围绕丘陵地貌、航空限高、第五立面、站点利用、地标建筑、未来特色等六大设计焦点开展起步区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
在成都未来科技城起步区城市设计及车站周边枢纽概念建筑方案的两轮竞赛中,gmp·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下图红色地块)主导的 TOD 开发区,以及 OMA 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肃木丁组成的联合体(下图蓝色地块主导的国际教育园区,最终脱颖而出,共同拔得头筹。中选后,两家单位将对起步区首期启动建设区域内的城市设计及重点建筑设计进行深化。
蓝框为 OMA 设计范围,红框为 gmp 设计范围
车站鸟瞰图©ATCHAIN
©OMA
OMA 主导设计的国际教育园区:国际教育园区坐落于青山碧岭的基地上,总建设规模为 46 万平方米,将包含多间院校的教学功能空间,以及宿舍、公共功能空间、国家实验室及创新办公室等。园区的总体规划及建筑设计将顺应基地的地形地貎及空间结构而设计,使建筑具有梯田式景观露台的特色,形成基地自然地形的延伸。
校园的中心是一座绿色山谷,并含有一座地标性综合建筑。山谷将连接国际教育园区与其东南面的轨道交通福田站以及西北面的民航飞行学院。这座面积达 8 万平米的建筑将形成园区教育生活的中心,其包含大学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会堂、实验室以及办公室。
©OMA
OMA 合伙人克里斯·范杜恩表示:“透过此项目,我们希望提出一个有别于传统的设计方案,替代以往典型的以车行为主的传统道路网络为基础的总体规划设计。我们有意打造一个植根于基地地理条件的设计方案,希望建筑与景观之间的联系将会为教育园区塑造出一个可启发创新思维的充满活力的校园环境。”
受到林盘村落所启发,OMA 提出的总体规划设计由六个聚落共同组成,这些聚落各自根据自身的功能定位以及与地形和当地水系统的关系形成一个特定的建筑类型。居住聚落的地面层主要为商业功能,上方则设计为居住开发单元,而聚落中央的蓄水池将唤起人们对基地范围内水体元素的记忆与体验。教育聚落仿照山丘的形态,设计有具有梯田式景观露台的特色建筑。这些露台将可创造富有活力的户外学习活动空间。教育聚落内还设计有一个生物过滤系统,借助聚落建筑带来的大面积屋面,可打造成为雨水花园对雨水进行过滤,并收集引至地下蓄水箱以及滞洪池。
©OMA
该聚落将通过人行及自行车慢行网络连结至实验室聚落。坐落于湿地区域的实验室聚落将利用基地条件塑造形成若干个科研花园,该聚落建筑内将承载创新实验的设施,在屋顶上将可安设水耕系统。同样位于湿地区域的市场聚落采用一个架空的网格状建筑结构,地面层设置为商业及公共功能,上层则是住宅及办公空间,水力发电是该聚落的一大特色。
公共聚落将是一个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聚落,并附有公共空间以及科研、展览及生产等配套功能空间。聚落通过自然环境与建筑相结合的手法,将既有的蓄水盆地建设打造为一座科学技术公园,此将有助强化总体规划的特质定位。聚落的核心区域设计打造为一个抬升于空中的圆盘形体量,多条轨道线路及多种交通设施于此圆盘体量下方连接交汇,在此底部亦融合了景观及绿化空间。
©OMA
政府聚落坐落于沿河丘陵之上,五座条带状办公楼围绕着一座中央主楼,全部以步行廊道连结并向四周景观延伸。中央主体建筑内将设有一个公共广场,而建筑体量四周环绕着的空间将被创造为植物孵化器以及湿地孵化器等科研空间。
各聚落均采用慢行交通方式,其尺度大小均以确保聚落内各地方可在十分钟内到达来设计考虑。所有聚落将应用适用于自动驾驶车辆的智慧交通网络,并连接区域轨道站点以及周边的城市发展项目。这个采用建筑与景观相结合而成的聚落形式来组织布局的总体规划将创造出可启发创新思维的活力环境。
©OMA
gmp 对现有车站进行改造的片区方案:成都未来科技城起步区距离成都市 50 公里,离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只有一站之遥。方便的陆空交通特别适合 TOD 站城一体化的规划模式,围绕公共交通枢纽聚合所有其他城市功能。因此,居住、休闲、学习、工作都能通过便捷的短途交通缩减通勤时间。这种聚合方式也呼应了中国高等教育与高科技产业相结合的大学城模式。
福田站 TOD 开发区是成都未来科技城的核心。现有车站将在一期采用紧密排列的伞状屋顶单元进行改造和空间扩展。抬高的车站屋顶单元就像科技之树,围合组成 U 型可遮风挡雨的城市空间,并成为醒目的景观亮点。结合屋檐下造型生动的露台裙房,为乘客和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空间,并设有酒店、商铺和办公区。
鸟瞰图©ATCHAIN
东北视角©ATCHAIN
©ATCHAIN
福田站 TOD 开发区同时也是两条轴线的交叉点和起始点,形成“一心两轴“的城市空间格局。未来城的重要功能区——校园活力轴上主要为科研教学建筑,连接 OMA 设计的国际教育园区与现有的航空学院。另一条绿色景观轴线为未来画轴,它如同画卷中的丹青笔墨,勾勒出园区的地形地貌,并向 L 形的规划园区深处延伸。未来画轴是园区的绿色心脏,连桥、广场、视觉轴线交叉融汇,优先考虑了行人与自行车流线,打造出生机勃勃的都市空间。东西向的机动车交通主要在地下层与未来画轴相交,保证绿轴内的慢行交通。
一期建设的另一重要部分是“未来之眼”的城市地标,通过不同层面的六边形旋转和拉伸,形成了空间折面的生动立面效果。它如同雕塑般高高矗立,俯瞰 TOD 开发区和整个未来科技城。
观景平台©ATCHAIN
观景平台内部视角©ATCHAIN
“以打造成都的科研居住新区为例,本项目提出了城市未来该如何发展这一课题。我们的观点是要因地制宜,在这个项目中,将所有关联的景观空间视为设计考虑的重点。”——施特凡·胥茨,gmp·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
福田站剖视图©ATCHAIN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gmp 建筑事务所+OMA 建筑事务所
地点:成都未来科技成起步区,成都,中国
OMA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OMA 建筑事务所
办公面积:605,400 平米
酒店式公寓面积:417,000 平米
住宅面积:324,000 平米
实验室面积:394,400 平米
公共设施面积:293,860 平米
商业面积:262,100 平米
文化:161,140 平米
机构:85,400 平米
总面积:2,750,300 平米
合伙人:Chris van Duijn(克里斯·范杜恩)
协理:Ravi Kamisetti(金刹迪)
项目建筑师:John Thurtle(拓元强)
团队:高浚明、陈嘉程、Connor Sullivan、Giuseppe Bandieramonte、古斯婷、黄盟、Napat Kiat-Arpadej(黄炳颂)、杨洋琦
本地建筑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肃木丁建筑设计咨询(深圳)有限公司
交通:MIC
工程:Ramboll
动画:Loom on the Moon
多媒体:Loom on the Moon、Nog Harder
效果图:Negativ、K2、Tegmark
模型:港基模型
业主:成都高新区发展改革和规划管理局
gmp 项目信息:
建筑师:曼哈德·冯·格康和施特凡·胥茨以及尼可拉斯·博兰克
起步区规划总用地:457.9 公顷
起步区总建筑量:422.3 万平米
竞赛阶段项目负责人:陈志聪
竞赛阶段设计团队:李雅雯,陆恒,毛安德,汤子泓,谢军,朱世游,顾嘉峰,胡锦玥,胡琳,蒋荣臻,屈锦华,孙一伦,王梦薇,薛涵,朱明熙
中国项目管理:徐吉,秦炜,吴予婷
业主:成都高新区发展改革和规划管理局,成都高投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合作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PESCH&PARTNER, ARCHITEKTEN & STADTPLANER
城市设计及重点地段概念建筑竞赛:2021 年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