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2020年末我们受业主委托,对红螺寺旁的一个破败的农家院进行了改造设计。它还是要成为一家餐厅,但是要跟周边农家院的属性脱离开。疫情期间,大家远游的想法不好实现,京郊就成为了很多都市人的首选,红螺寺也自带流量,我们的初步想法是打造一个带有艺术气息的,容易让人们记住的小建筑,但业主要求的改造成本极低,这使得我们一开始推倒重建的想法破灭了,只得在原结构的基础上下功夫。
原本的农家院在桥下,开车经过的人们也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之前的经营者只是竖起了高高的店招,企图吸引游客的注意,但事实证明,作用不大。我们在此设置了大型的雕塑艺术。
雕塑的想法来自业主,是一只大橘猫,业主说小时候家里有只橘猫,肥墩墩的像个葫芦儿,就取名叫葫芦了,幼年的时候他跟葫芦儿感情很深,正好附近也很多野猫,我们就想着把猫当做了雕塑的主题。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平面构成稿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草图
建筑原是三个房屋以松散的状态分布,使得整体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状态,并且与省道、菜地、农家乐和山脚野林混杂在一起,不利于形成独立有效的场所氛围。因此,改造的第一步便是对场地的重新界定。顺应现有的地状,我们将三个空间进行连续便捷的整合。经过重新规划,建筑外立面结合空间和地形,进行了阶梯式设计。规划后三个体块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这样一个内部世界的独立性与系统性才算是初步建立了起来。
△ 餐厅次入口与后方民宿
经过重新界定后的场地,内外有别、主次有序,动静相隔。内部院落与主体建筑构成了一个隐含的轴线。入口外院子与二楼内院,两个院子都拥有了迥异的气氛和尺度。
室内的装饰是围绕它的地域及文化进行展开的,装饰上选用本地的木材石材,业主自己收藏的中古家具、绘画作品等。轻盈的现代家具与厚重的传统材料形成气质上的反差,拉开时间上的层叠,新与旧相互产生对话。
室内引来了独立的室外景致,在公共和私密之间产生过渡。玻璃墙好似一个悬浮地面纸上的屏幕,将院落景观和旧建筑形式投射到房间之中,新与旧的影响相互叠加。它同时具有旧建筑的结构作用,使新与旧“长”在了一起。
餐厅后面的民宿是19年委托设计师做的,两个建筑相得益彰。桥洞底下“压低”的雕塑、对称的体块、水泥铺设的平台都让宁静致远氛围得以在仪式感的观景空间内稳定呈现。进深控制的灯光和渐进叙事的场景强化着餐厅地形的抬升与方向的转换,极大增加了山地空间的信息稠度。从被窥探一角到进入的精密院落。这种从重量、高度、光线的明显变化,密集地调动着客人的好奇心和期待感。夜晚的光线让一个独立于外部的山上郊区小世界得以建立。
夜幕降临,灯光在里面呈现出富有节奏的变化,让餐厅在不同方向和距离上显现出不同的面貌,建筑形式以片段式的方式被认知。灯光将夜晚的空间雕刻成型,随着空间的收与放,光线的明与暗,人们在行进中感受建筑深沉而有节奏的呼吸。
正式运营半年后,我们对餐厅进行了回访,餐厅整体的收入水平比之前大幅提高。改造后的空间吸引了更多的客人与团体,客观上也影响着业主的生活状态,这也是让我们感到欣慰的地方。目前YAN餐厅也成了所谓的网红餐厅,低廉的成本,通过用心的设计,也可以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