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扩建工程(以下简称“新馆”)终于开馆啦!沉浸式体验中庭令人震撼的编钟演奏荆楚纹样的迷人叙事远超常规的展厅面积配比“二十八星宿”立体光纤星空顶……这些“巧思”都藏在新馆建筑中
湖畔藏楚韵,簠鼎共盛世。让我们一起走进湖北省博物馆,聆听编钟千年的乐声,品味城市的悠悠文韵,感受历史的厚重底蕴。让建筑说话,与历史对话。让我们在新馆设计师的带领下,感受新老建筑的和而不同、城市与建筑的相融相生、建筑与环境的相辅相成。项目位于武汉市天鹅湖路与省博路的交汇处,美丽的东湖之畔。从城市界面来看,整个地块南高北低,呈湖滨半岛状,拥有270°观湖视野。项目总建筑面积约6.8万平方米,由文展大楼、研究中心、文保中心、接待中心组成。
01 蕴型于簠
设计立足于“植根于楚,寓意于博,凝神于藏,蕴型于簠(fǔ)”的策略,展现湖北省博物馆新馆“湖畔藏楚韵,簠鼎共盛世”的深远意境。建筑谦逊,新旧融合:建筑高度严格控制在老馆檐口之下,以谦逊的态度与老馆对话,尊重老馆的主导地位,新老建筑和谐地构成一个新旧整体。
造型构思与“簠”:整个建筑的造型构思来源于老馆楚文化展厅的一件青铜器——楚屈子赤角铜簠。簠是古人盛放黍、稷、稻、粱的方形器皿,文献中又称“胡”或“瑚”。此器呈长方形,口外侈,腹下收,下有四矩形短足。上有盖,盖与器形状相同,上下对称,合成一体。
博物馆老馆造型与簠的上盖基本一致,新馆倒梯形也对此做了呼应。
簠的这一元素同样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得到了运用,如中庭的形状、门把手细节等。
02 藏于林旁
景观设计充分考虑场地中湖景、植被树木和湖岸地形,巧妙利用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
顶层外立面设计成全玻璃幕墙,使其“消失在东湖之畔”,消减巨大建筑体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走上四楼的大厅,两侧各有人行通道通往室外观景平台,可270°欣赏无敌湖景。室外观景平台十分开阔,走出来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左侧平台正对天鹅湖和东湖部分湖岸。
58.8m宽的中庭空间由两个树形仿生结构柱支撑,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了更大的视觉效果。
03 廊连于庭
新馆建成后,参观人流可从南广场进入,也可以从衔接新馆、老馆的过渡连廊到达新馆中庭,于此视野顿时开阔,东湖的美丽风景映入眼帘。
新馆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地下主要是库房及编钟演奏厅,地上四层以展厅为主。整个平面呈“品”字形布局,由景观中庭组织各层交通。
04 思于楚续
老馆有浓郁的楚文化风格,宽屋檐、大坡式屋顶、红黑色都是对楚文化元素的运用。新馆整个造型呈“三重台”意象,与老馆对扣吻合,是对楚文化的延续传承。
青铜纹样:立面元素提取楚国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采用刻纹工艺,将兽面纹简化为几何纹,运用于中庭旋转楼梯、演奏厅前厅及展厅入口门套,既延续老馆历史,又与时俱进。
红黑色彩:从出土的楚国文物、漆器等可以看出,楚艺术色彩的主色调是红色和黑色。新馆在室内设计中加入楚红点缀,如门套、编钟厅的色调。
编钟形态:整个编钟演奏厅的设计来源于“编钟”形态,装饰的整体色调以红黑为主。编钟厅按照演奏厅的规格进行设计,在同类型博物馆中第一个采用机械舞台。
图腾星宿:一层入口大厅圆形中庭LED吊顶上,刻有楚文化凤图腾纹样和二十八星宿图,随灯光开启不断变化。
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扩建工程体现了地域文化思考和现代美学观念,巧妙运用“藏、融、衬”的设计手法,使扩建馆舍藏于林旁,融于湖畔,衬于老馆,使整个湖北省博物馆形成新旧相融、有机统一的整体。
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扩建工程项目地址:湖北武汉设计/竣工:2010/2021设计单位: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设计团队:项目负责人:陆晓明建筑:郭雷、杨坤鹏、杨雁、李鸣宇、高婷、杨先达结构:温四清、邱剑、谭波、俞健、余宏、龙浩、左欢、何婧、廖根给排水:李传志、张忠林、李魏武、李运佐、陈琪、袁海、李文坤暖通:谢道鹏、陈焰华、印传军、胡勇、陈耀南电气:李蔚、刘冰、白建光、李巍、甘文彬、彭威声学:王凡、陈庆、饶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