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1/10/13 05:42:26
查看完整案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下载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0
▲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南侧远景( 近处为集散广场及竞速结束区,中部为 4 号生活泵房及 PS300 造雪泵房,远处为山顶出发区)
地点 / 北京延庆
设计 / 2017-2018 年
建成 / 2021 年
业主 / 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
建筑 / 李兴钢、谭泽阳、梁旭、李欢、张捍平、沈周娅
总图 / 路建旗、高伟、吴耀懿
结构 / 任庆英、刘文珽、李森、杨松霖、丁伟伦、周轶伦、张雄迪
设备 / 申静、郝洁、霍新霖、张超、祝秀娟、刘维、周蕾、张青、王旭、高学文、王昊、李宝华、张辉、何学宇
室内 / 曹阳、马萌雪、闫宽
景观 / 史丽秀、朱燕辉、关午军、李飒、杨贺明、王龙、申韬、戴敏、刘宇婷、赵芸立、曹雷
照明 / 丁志强、黄星月
交通 / 洪于亮、叶平一、吴哲凌、赵光华、郭佳樑、王翔、李君丰
道路桥梁、市政设施、边坡支护工程设计 /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雪道(山体)、索道系统、造雪系统规划设计 / 加拿大伊克森(Ecosign)山地景区规划有限公司
造雪顾问 / 意大利天冰(Technoalpin)造雪设备有限公司
索道顾问 / 奥地利多贝玛亚(Doppelmayr)运送系统有限公司
照明顾问 / 同原(北京)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雪道抗滑移工程顾问 /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基地面积 / 432.4h㎡
建筑面积 / 4.32 万㎡
构形式 / 钢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摄影 / 孙海霆(除标注外)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6
▲ 山顶出发区鸟瞰(摄影:孟阳)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8
▲ 从索道上至山顶出发区(摄影:李兴钢)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0
▲ 总平面图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2
▲ 从赛道出发区俯瞰竞速雪道、中间平台、竞技结束区(远景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4
▲ 山顶出发区平面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6
▲ 山顶出发区剖面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8
▲ 山顶出发区立面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40
▲ 集散广场及竞速结束区俯瞰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42
▲ 集散广场及竞速结束区外景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44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45
▲ 集散广场平台局部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47
▲ 集散广场平台平面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49
▲ 竞速结束区平面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51
▲ 集散广场及竞速结束区剖面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53
▲ 竞技结束区鸟瞰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55
▲ 竞技结束区平面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57
▲ 竞技结束区剖面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59
▲ 平台墙身详图
即峰峦体势,绘海坨飞燕——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设计
梁旭 路建旗 谭泽阳 李欢 高伟 李兴钢(通讯作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 项目概况
“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高山滑雪是一项将速度与技巧完美结合的雪上运动,也是世界上复杂程度最高、组织难度最大的雪上竞赛项目之一。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遵循可持续理念,采用单一场馆模式、分散式布局,场馆内同时规划竞速、竞技两类场地,设有竞赛雪道及配套的训练雪道、联系雪道和技术雪道 1),是国内第一座按冬奥赛事标准建设的高山滑雪场馆,将进行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高山滑雪所有项目的比赛[1]。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位于延庆赛区核心区北部小海坨山南麓区域,整个用地近似菱形。顶端最高点为小海坨峰(2198.38m),以此峰向西南与东南沿山脊线方向延伸,底端汇聚于佛峪口沟上口(1238m)。整个地势为各条沟谷从东北小海坨峰向下汇聚至西南角沟口,海拔高差约为 960m,山体坡度大多在 40%以上,满足冬奥会高山滑雪竞赛场地的需求。
小海坨山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为典型的山地小气候区,冬冷夏凉,冬季严寒干燥多风,最低 1 月份平均气温-8.36ºC,山顶极端气温可达-37ºC;冬季平均积雪深度 14.6cm;年平均湿度为 55%,最低湿度为 34.6%;冬季山顶平均风速最大值 22.6m/s。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河北张家口与北京之间)、优越的地形地势条件和理想的海拔高度,使其成为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高山滑雪项目场址的最佳选择。
第 24 届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延庆赛区核心区场馆及设施规划设计方案》,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基地面积 432.4h㎡,其中建设用地约 6h㎡,永久建筑面积约 4.3 万㎡,其中室外建筑面积(挑廊、平台、楼梯等)约 1.1 万㎡。根据国际奥委会(IOC)提供的竞赛场馆设计大纲(Venue Brief)2)通用文件及北京冬奥组委(BOCOG)各业务领域 3)的实际空间需求,赛时总体空间需求 5.9 万㎡。设计落实各业务领域功能需求和各类人群 4)流线。容纳核心功能的永久建筑及临时设施分散布局,围绕雪道规划形成集散广场及竞速结束区、竞技结束区、山顶出发区等主要建设区域(图 1)。赛区内共配置 11 条索道(编号 A-H),解决从延庆冬奥村至集散广场再到各功能区的主要交通需求。同时,为提高交通运输保障能力,保证媒体转播及冬残奥会的运行需求专门设置了 2 号市政道路,该道路由延庆冬奥村通至集散广场及两个结束区,道路总长度约 7.6km,平均坡度 8%。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68
▲ 1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主要功能区域分布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秉承延庆赛区“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总体规划设计理念,面向复杂山地条件、雪上运动和奥运赛事的复合性,努力打造成为涉及多业务领域综合立体布局的雪上项目竞赛场馆。依托小海坨山的天然地形优势,设计以“山石”作为赛道主题场地要素,创造出多种差异并存的赛道,以此确立在世界高山滑雪赛道中的地位并给运动员和观众带来难忘的比赛和观赛体验(图 2~4)。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71
▲ 2 原始地形条件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73
▲ 3 设计构思草图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75
▲4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全景
2 赛道设计
2.1 赛道规划与设计
高山滑雪比赛项目主要包括:滑降(Downhill)、回转(Slalom)、大回转(Giant Slalom)、超级大回转(Super-G)、全能项目(Combined Events)、团体项目(Team Events)等,总体可归为速度项目与技术项目两大类。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共设 3 条竞赛雪道、4 条训练雪道以及其他联系雪道和技术雪道,各类雪道总长度约为 23.1km,最大垂直落差约 925m。赛区内设置竞速与竞技两个结束区,是服务赛事的核心区域,具备竞赛终点、观众观赛、赛事组织、交通集散等多种功能,两个结束区以道路、索道及雪道相连。以往国际赛事雪道多按男子与女子技术难度不同,分设两条比赛主雪道,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道设计以竞速与竞技项目划分为两条主雪道,另加一条团体赛道,在滑降雪道中段设置了足够的空间便于滑行线路的调整,以适合男子女子共用一条雪道滑行,满足各项比赛的要求(图 5)。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81
▲ 5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道布置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运用 BIM 技术进行雪道设计,利用 BIM 设计软件搭建现状山体与设计雪道模型(图 6),推敲研究雪道与山体地形的拟合度(Fitting Degree),分析雪道各项技术指标的合理性与经济性,建立实地踏勘-模型搭建-踏勘对比-调整模型的循环工作方式,从技术、经济、施工等多方面进行统筹,达到精准设计。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84
▲ 6 部分雪道设计 BIM 模型
2.2 竞赛雪道
竞速雪道由上下两段(C1+B1)雪道组成,主要承担滑降与超级大回转的比赛,雪道位于用地的中轴对角线上,起点高程 2179m,终点高程 1285m,垂直落差 894m,平均宽度 40m,坡面长度 3045m,平均坡度为 30%,其中最大坡度 68%,最小坡度 7.2%(图 7、8)。竞速雪道缓冲区长度 140m,最宽处 130m,坡度 5%,场地面积约 1.26 万㎡,满足赛事各项综合需求。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88
▲ 7 竞速雪道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90
▲ 8 竞速雪道
雪道上段(C1)位于山顶出发区至中间平台间,起始段位于小海坨西向山梁,然后进入山梁北侧落叶松林,此段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同时展现了高山草甸与树林的自然风光。承上,雪道转为南向沿山脊直下,并设置 4 个跳跃点,此段为整条雪道最精彩之处,而且非常适合男子女子滑降共用赛道。
雪道下段(B1)从中间平台至竞速结束区,雪道自此由山脊向西转入山谷,前半程为宽阔的碗状山谷,雪道宽达 50m,后半程进入狭长的高山峡谷地段,雪道宽仅 15m,出峡口处为最后一个跳跃点,结束比赛。此段雪道独具特色,尤其是高山峡谷地段,为世界之独有。
整条竞速雪道从草甸到松林,从山脊到峡谷,跌宕起伏,变化多端,充分展示了高山滑降运动的惊险与刺激、速度与激情,是世界最具难度和最富挑战的高山滑降雪道之一(图 9~11)。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95
▲ 9 滑降雪道(C1+B1)剖面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97
▲ 10 滑降雪道(C1+B1)平面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99
▲ 11 滑降雪道(C1+B1)轴测
竞技雪道为 G1 雪道,主要承担回转与大回转比赛项目。雪道位于赛区东南的山脊之上,形状呈反 L 形,垂直落差 440m,坡面长度 1118m,平均宽度 50m,雪道宽度满足不同滑行线路的设置需求(图 12)。雪道地形起伏呈波浪形,起始部分坡度较陡,最大坡度达 68%,适应于大回转比赛;雪道下段地形变化平缓,坡度主要在 33%-50%之间,并设置一处转弯,以满足回转比赛要求。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02
▲ 12 竞技雪道
D2 雪道主要承担团体比赛项目。雪道要求平整宽阔,处在同一高程的地表变化与斜面坡度要基本一致,垂直落差 153m,坡面长度 485m,平均坡度 33%,其中最大坡度 40%,场地变化均匀舒展。雪道宽度均大于 50m,可同时设置两条以上地形雪情条件相同的滑行线路,结束区与回转雪道合并一处,缓冲区长度大于 80m。
G1 与 D2 雪道终点汇合处为竞技雪道结束区,东西长 136m,南北宽 125m,坡度 5%,面积约 0.98 万㎡,为技术项目核心区域(图 13)。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06
▲ 13 竞技雪道结束区全景
2.3 训练雪道和技术雪道
与每条竞赛雪道相对应,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同时设置 4 条训练雪道和 1 条雪板测试雪道。
F1 雪道为竞速训练雪道(图 14),位于西侧山脊之上,垂直落差 560m,坡面长度 2092m,平均坡度 28%,其中最大坡度 68%,并设置 F 吊椅索道与之配套。
G2 为大回转训练雪道,平行紧临于 G1 雪道东南,垂直落差 493m,坡面长度 1600m,平均坡度 34%,其中最大坡度 73%也是整个赛区坡度最陡之处,设置 G 吊椅索道与 G1、G2 雪道配套。
E1 雪道为回转项目训练雪道,垂直落差 153m,坡面长度 485m,平均坡度 33%,其中最大坡度 57%,设置 E 吊椅索道与之配套。
D3 雪道为团体项目训练雪道,位于 D2 雪道西侧沟谷之中,垂直落差 153m,坡面长度 425m,平均坡度 39%,其中最大坡度 49%,设置 D 吊椅索道与 D2、D3 雪道配套。
C2 雪道上半段为雪板测试道,位于山顶出发区东南向山脊,垂直落差 65m,坡面长度 180m,平均坡度 37%,其中最大坡度 54%,下半段与 E1 雪道相连接(表 1)。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15
▲ 14 竞速训练雪道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17
▲ 表 1 雪道技术指标
技术雪道(图 15)与联系雪道赛时为压雪车与设备转场通道,也是工作人员与运动员的滑行通道。雪道连接各雪道比赛项目的出发点、交通点和索道起始点,将赛区各条雪道连接为一个整体。技术雪道非雪季时作为维护车辆通行道路,其最大坡度为 18%,雪道宽度 8~10m,最小转弯半径 12.5m,总长度 10.5km。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20
▲ 15 技术雪道
2.4 雪道造雪和防风系统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道均处在山体南向坡,为保障本届赛事期间(2022 年 2 月 4 日-3 月 13 日)雪道质量,延缓融雪速度,所有雪道均为人工造雪,竞赛雪道雪面须制造成为冰状雪以提高雪质硬度,雪质密度须达到 590kg/m³。竞赛雪道、训练雪道覆雪厚度 2m,技术雪道 1m。赛区造雪用水采用区外调水与区内调蓄相结合的方式,赛区内设三级蓄水设施,总蓄水量为 15~18 万 m³,满足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连续三天不间断造雪的需求。针对造雪点的不同高程设三级提升泵房。同时,考虑融雪水的回收与利用,在佛峪口主沟下游设蓄水塘坝,雪道融雪水最终均汇流于此。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冬季山顶区域经常出现强风天气,2019 年冬季平均风速最大值为 22.6m/s,风向主要为西北风与北风,对造雪存雪、雪道维护、雪道质量造成很大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在受大风影响的雪道区域设置防风栅栏,并根据不同区域风力的强弱和需保护的雪道范围,确定防风栅栏的高度与透风率,通过前期风洞试验模拟及两年实际测试,最终设定栅栏高度在 4~8m 之间,透风率为 50%~70%,防风效果显著。
3 建筑设计
3.1 限制条件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位于延庆小海坨山南麓中高海拔区域,各类雪道依山就势,按照竞赛组织要求成链式布置(图 16)。建筑空间需要布置在出发区域、结束区域等雪道核心区域相对平缓的场地上,建筑空间形态受到自然山地环境的制约并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设计始终面临着复杂山地条件下用地容量小与赛时场地规模及功能空间需求量大的矛盾。对应 2018 年平昌冬奥会由旌善高山滑雪中心(Jeongseon Alpine Centre)和龙坪高山滑雪中心(Yongpyong Alpine Centre)两个场馆分别承担高山滑雪的速度和技术项目比赛,两个场馆均设置集散广场,集散广场和结束区两块用地分散布置,集散广场用地主要通过填挖方的方式满足赛时用地需求,用地规模远大于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28
▲ 16 小海坨山南麓地形三维数字模型
相比之下,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集散广场和结束区不具备只采用临时设施搭建满足赛时需求的场地容量,必须通过搭建建筑平台,增加场地面积——即采用永久建筑及平台+临时设施相结合的方式(图 17)承担赛时功能空间使用需求,同时永久建筑面积要满足赛后运营的容量需求。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31
▲ 17 结束区过程方案模型
3.2 设计策略
日本京都清水寺(Kiyomizu Temple)本堂 5)(图 18)位于山腰,前端柱阵框架支撑起舞台,如同中国传统山地民居吊脚楼适应水域地形、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因素,具备较强的山地适应性。受到传统的建筑形式启发,在此基础上以吊脚——“点触式”的建造方式减少对山体自然地貌的破坏,以平台——“错迭式”的空间布置消化地形高度落差,创造人工场地,满足赛时大量的临时场地的空间需求,化解狭促山地环境下空间容量限制所带来的建设用地少的矛盾,将建筑融于自然山林中,实现场馆设计对自然环境的“弱介入”(图 19)。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35
▲ 18 清水寺本堂的山地适应性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37
▲ 19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点触式”建造方式与“错迭式”空间布置
两块场地共用的集散广场与竞速结束区接邻 C1+B1 竞速雪道终点区设置(位于海拔 1278m 以下的沟谷),建设用地落差高达 46m。设计人员与国际滑雪联合会(FIS)专家多次现场踏勘,结合地形条件调整赛道和终点区设施布局,既要满足竞速终点区不低于 140m 的缓冲长度设置要求,同时还要考虑集散广场的交通服务设施与竞速结束区观众配套设施之间关系。先后经过两次调整,竞速终点区垂直下降 102m,水平延伸 350m,2017 年 10 月最终方案竞速结束区与集散广场形成垂直方向的错迭布局方式(图 20~22),解决了两者之间交通连接难题,而且通过赛道的延长,现场观众可以看到运动员在终点区跳跃场景以及完整的冲线过程(图 23~26),延长段还保留了一处独具特色的岩石山体(图 27),点出了天然“山石”作为赛道主题场地要素的特征。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40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41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42
▲ 20-22 集散广场及竞速结束区布局调整前后对比(20:调整前;21:调整后;22:灰色体块布局为调整前,红色线框为调整后)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44
▲ 23 竞速结束区实景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46
▲ 24 竞速结束区赛时效果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48
▲ 25 集散广场及竞速结束区建筑及设施布局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50
▲ 26 集散广场及竞速结束区楼层平面分解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52
▲ 27B1 雪道延长段保留的天然“山石”
竞技结束区围绕 G1 竞技雪道和 D2 团体赛道合用的缓冲区设置(位于海拔 1478m 以下的沟坎),自身要承担一部分交通集散功能,同时还要在有限的场地内调和观众看台场地与功能用房布局关系,也是经过多轮布局调整,至 2018 年 6 月方确定看台区与功能区平台水平并置的布局方式(图 28~31)。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55
▲ 28 竞技结束区实景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57
▲ 29 竞技结束区赛时效果图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59
▲ 30 竞技结束区建筑及设施布局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61
▲ 31 竞技结束区建筑及设施布局
在两个结束区集中应用迭台形式之外,索道 A、B 线路各设置有中间站,A 线路中站海拔标高 1041m,是延庆冬奥村到集散广场之间转角站(图 32),B 线路中站(即中间平台,同时也设有 C 线路下站,在此由 B 换乘 C 至山顶出发区)海拔高度 1554m,是集散广场到竞技结束区的转角站(图 33)。设计将中间站视作集散广场的“延伸”,形式选择上也将其整合到上述策略中去。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64
▲ 32 A 索道中站实景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66
▲ 33 B 索道中站、C 索道下站(中间平台)实景
以上区域建筑沿山体错迭布局,利用屋面形成挑廊及室外活动平台,平台之间采用均匀分布的竖向交通系统进行交通联系,极大地化解了山地建筑对无障碍需求人群使用的不便。平台赛时满足临时设施布置及功能扩展需求,赛后可转换为室外活动场地。平台下部结构采用网格状钢框架结构,为赛后功能扩充预留可能性。设计合理配置永久建筑、临时设施和使用场地数量和规模,贯彻场馆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实现“可逆式”发展。
出发区的设计策略则需要更多地引入关于奥运的文化主旨去回应承办国家特色的宏大命题。协调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就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山顶出发区建筑内部容纳索道站并提供运动员休息空间。根据索道安全运行的场地水平长度需求,进行了适量土方开挖,形成半覆土建筑,设计控制建筑体量,最高点不高于小海坨峰顶的海拔高度,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图 34、35)。山顶出发区拥有独特的景观视野,外立面从外到内考虑深远挑檐、廊道露台、遮阳景窗等空间化设计方式,综合解决了功能、节能和美观的多方面需求。建筑以坡屋面回应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渊源,以朴实的木瓦作为屋面材料体现地域及场所特征,表明本届冬奥会承办国家的文化特质,同时坡屋面造型经过了几何化操作,又赋予其一定的独特性和当代性(图 36)。顶部设置的观山廊和“长卷”景窗提供了可以远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延庆冬奥村和山地新闻中心的平远景致,一幅胜景映现于观者的眼前(图 37),错综的赛道拟合于海坨山脉,正如雏燕之形,暨场馆“雪飞燕”命名的由来。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70
▲ 34 山顶出发区(含天气雷达站)模型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72
▲ 35 山顶出发区(含天气雷达站)轴测分解图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74
▲ 36 山顶出发区实景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76
▲ 37 从山顶出发区观山廊俯瞰赛区
3.3 技术措施
山地气候条件复杂严苛,生态环境高度敏感,土石山体的地质条件给建设实施带来极大难度。设计阶段有针对性地采取合并“同类项”的方式,对应上述设计策略分别展开结构选型、构造处理、材料品类及技术参数等设计控制工作。
场馆主体结构选型贯彻山地施工条件下优先选用装配化的设计思路,采用预制装配式钢结构梁柱支撑、钢筋桁架组合楼板体系(图 38),钢材选用低温耐候钢,全螺栓连接(图 39)。针对山顶特殊的风环境气候条件,结构构件按足尺(1:1)加工构件,取最不利荷载设计值,进行静力加载实验。桁架楼板室内采用免拆底模板材,保证施工进度;室外挑檐部分选用可拆底模板材,以实现建筑效果。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81
▲ 38 山地条件装配式钢结构施工过程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83
▲ 39 装配式钢结构建成实景
平台对应摆渡车、转播车、压雪车等工作车辆停放,集装箱、板房、临时看台等临时设施设置以及消防车救援等分别控制平台均布荷载。上人及堆载平台采用预制混凝土砖架空屋面构造,为承载临时设施的支座预留了空间(图 40、41)。同时架空层的空间高度也为赛时在平台上设置覆雪连接道路的需求提供了可能性。平台栏杆等室外工程项全部采用工厂单元预制、现场螺栓连接方式,减少现场焊接工作量和火灾隐患。出发区木瓦屋面按照深化设计内容在风洞实验室制作木瓦全构造层次样板段,通过了专项的抗风测试,满足“万无一失”的工程建设要求。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86
▲ 40 集散广场室外平台承载临时设施工况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丨中国北京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88
▲ 41 压雪车库过车平台压雪车工作工况
相对设施化的建筑语言反映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低调而消隐”(Low-pitched and Hidden)[2]的设计态度。对材料品类的筛选提炼也是对山地建筑完成度的控制策略;考虑山地运输及安装条件,预先做了小尺度的板块划分,板材多采用开缝处理,减少施工工序;山地环境类别和严寒气候分区要求设计对材料耐候性、耐久性、抗冻性、吸水率等相关技术参数严格控制;扶梯、电梯相应采取桁架内及井道内设置加热设备来应对高山环境可能出现的极寒天气;对停车及压雪车过车平台混凝土面层材料的抗盐冻性要求进行了专家论证,采用 F50 抗冻混凝土配筋面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4 设计组织
工程以设计联合体的方式展开场馆设施项目的规划建筑设计工作以及岩土支护、市政配套、生态修复等作为支撑场馆设计的分项工作。设计联合体以多专业的构成方式应对复杂多面的系统性建设需求,强调专业间的职责分工与合作,形成设计“闭环”,提高工作效率。在建设方的统一组织下,联合体还要与造雪引水、索道系统、高填方抗滑移、防洪地灾治理、绿化及场地修复等专项设计单位进行对接。总体上,受制于复杂山地条件下场地容量限制的客观因素,建筑设计需要更多地与市政设施、雪道设施结合,需要处理索道设施与建筑的衔接关系等协调事项。工程分项设计、专项设计及深化设计等工作的界面划分和对设计文件深度控制都影响着设计工作的展开和工程最终呈现的结果。
5 结语
高山滑雪作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追求技术、勇气、速度、冒险、判断力及身体素质的高度展现,是速度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为世界广大滑雪爱好者所瞩目。新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为我国高山滑雪运动创造了一个高等级的比赛与训练场所。设计基于复杂山地条件建立的多专业密切配合、与山地环境契合的系统性工作回应了雪上运动和奥运赛事的复合需求,积累了在面向高水平高山滑雪赛事场馆规划建筑设计方面的关键技术,为中国雪上运动发展和场馆设计提供了经验借鉴。
南京喵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50492号-4知末 © 2018—2020 . All photos and trademark graphics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owners.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苏B2-20201444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