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

2020/03/29 22:54:52
查看完整案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下载
巧趣与人文的平衡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1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从我倒锥体的尖端滑过时,街道已经开始了喧嚣,我也将迎来忙碌的设计师们,在我的篮球场、室外平台和办公室,开始他们紧张而惬意的工作和生活。
我的名片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4
姓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
昵称:创新楼
出生年份:2018年
面积:4.14万m²
身高:地下4层,地上14层
家庭住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以下简称“19号院”)
我的外观
在有限的空间进行改造和扩张是有难度的,同时还要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设计师们一方面要整理内部的环境关系,与此同时还要重新定义边界,构建新的邻里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中,首当其冲就要解决与周边居住区的日照关系,这造就了我独特的外观。我的南侧是朝阳庵社区,他沿文兴西街有两个东西向的单元,沿街的围墙和缠绕在窗棱上的爬藤几乎遮蔽整扇窗子。根据日照计算软件的分析,这里恰恰是我的形态需要避让的日照最不利点。在限高和用地范围的限制下确定最大的可建设体量后,以日照最不利点为基点,阳光的移动轨迹会把最大可建设体量雕琢成一个不规则的原型。阳光移动的角度和照射的高度是原型中清晰可辨的两个特征。日照原型是外在的限制,而获得更大的使用空间是内在的需求,原型的产生正是基于这一里一外两种力量的挤压。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13
体量生成图解
我所占用的篮球场曾是19号院内唯一的活动场地,所以复建一片篮球场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在日照原型中只有最底区有足够的范围容纳一片篮球场,以此为起点,层层平台向上展开,设计师爸爸们用两组退叠的平台拟合了最大的日照控制范围,同时提示了日照原型中高度角和扫掠角两个形态特征,一组平台可以连续攀爬,组织起立体开放的路径,另一组平台则成为各层专属的花园。这样的形态对于西侧的文兴街而言,不仅是避让出阳光的通道,同时也消减了体量对于街道的压迫感。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16
连续的室外平台制造了某种场所的戏剧性。长期在室内伏案工作的员工有机会在这里远眺城市、俯瞰球场,与同事打个招呼,或者在午饭后拾级而上,不必非要选择电梯,增加了运动的自然谐趣。平台上的风景吸引着每一层的员工,平台让各层封闭的大开间办公区与自然环境建立起更直接的联系,让我感到生机勃勃。
场地西侧有一片浅水池,水顺着墙面流向下沉庭院,一组自篮球场延伸下来的多方向的室外楼梯嵌入其中,把人流引向地下的餐厅。餐厅规模很大,服务于整个19 号院,高峰时段约2000 人就餐。下沉庭院在紧张的用地条件下,改善了地下空间的采光和通风,同时也组织了大量的就餐人流,缓解了就餐时空间和交通的压力。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19
午间员工在篮球场和平台活动
我的功能
作为办公建筑
核心仍是满足工作需求
当然还要兼顾舒适和节能
下面请跟随我的脚步
一起去探究我的内部结构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27
两层通高的门厅串联起咖啡厅、展厅、图书区、小超市、会议室和多功能厅等公共服务功能,这里成为公共生活的客厅。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29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30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31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32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33
3~14 层是各个设计部门的办公区,因为退台的造型,没有所谓的标准层,从3层1700m² 到14层1000 m²,使用面积逐层缩小。连续退叠的室外平台和室内中庭组织起3~10 层的大开间办公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35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36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37
二层连桥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39
退台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41
中庭作为办公区的一部分,因为退台的形式,营造了合理的尺度与氛围。与强调效率的大开间办公区不同,这里是一片非正式的办公区,设计师爸爸们希望各层的设计部门都能以灵活多变的方式使用这片区域。中庭空间自下而上仰视,逐层收分强化了空间的透视,单一空间又有某种仪式感和纪念性。但自上而下俯视时,各层使用部门对中庭区域的个性化利用,又呈现出多样性和生活化的场景。
自下而上看中庭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44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45
自上而下看中庭
独一无二的我
从办公区到室外平台,从篮球场到下沉庭院,从临街的咖啡厅到展厅和图书区,空间的连续性、路径的开放性让复合的场所、多元的行为,呈现出集合的属性,建筑因此也有了些许城市的意味。当建筑能够包容或引发城市生活的活力时,我的多元复合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型设计机构通常给人留下的印象,消解了以效率为先的大开间办公环境的枯燥与单调。平台、中庭、球场这些场所打破了封闭的空间边界。不期而遇的交流、生活化的场景,都成为对设计行为的支撑,由此集合的场所也体现了设计企业的特征。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49
绿色节能的我
毋庸置疑,我也是一次绿色建筑的设计实践,各专业都在设计中采用了与通风、保温、采光、照明等相关的适度的绿色节能技术。与此同时,设计师爸爸也秉承被动优先的本土绿色理念,一方面结合日照原型,从分析平面布局入手,把电梯楼梯间、卫生间等服务空间布置在西侧,以减少西晒对使用空间的影响;大开间办公区占据南向和东向,北侧一组连续的中庭空间为大进深的平面提供了更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另一方面,以从平台到篮球场的立体开放路径为依托,吸引大家走到户外,引导并落实行为节能的健康理念,让绿色不仅是一个概念,更在一天天的生活中成为深入人心的行为准则。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52
绿色建筑设计策略(部分)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54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55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56
正如崔愷院士说的,设计院办公环境的更新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线索。将办公和休闲交流空间合一,既是满足当下创意办公的需求,也算是企业文化脉络的传承。
南京喵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50492号-4知末 © 2018—2020 . All photos and trademark graphics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owners.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苏B2-20201444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