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案例
收藏
下载
白鹅潭泛指广州市内荔湾区沙面岛附近一带珠江河面及其沿岸区域,此处为珠江河三段河道的交汇处,河面广阔交通便利,两岸风光旖旎,从“鹅潭夜月”到“珠水流光”,这里素来是广州最靓丽的风景线。
在城市不断更新的进程中,白鹅潭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高站位谋划和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下,按照“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文化传承、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生活便利”的要求,正大力建设老城市的新活力核心示范区,打造辐射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西客厅”。
普邦股份
,
旧工业文化的再传承,新时代广州的西客厅——白鹅潭聚龙湾展示中心及珠江碧道 #广州西客厅 #白鹅潭展示中心 #珠江碧道 @普邦股份@建筑摄影-光阴捕手
视频号
点击上方视频
查看项目小短片
项目定位——产城融合
早在上世纪初,聚龙湾因地处珠江航道且临近法租界,有不少中外企业在此设厂,其中包括著名的协和机械厂。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步伐,这些工厂厂房逐步转型为国家粮食仓库,至今仍保留了渣甸仓、日清仓、冲口仓、花地仓等建筑,变成了博物馆、咖啡厅、商业交流中心、市民休闲广场等各色功能场所,而旧码头则被填埋成为了滨江绿化用地。
基于聚龙湾片区浓厚的工业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岭南水乡特色,珠江实业集团倾力将其打造成为反映广州发展史的产城融合项目,并由我司进行施工图深化设计与施工一体化。
历史脉络——工业文化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便屹立在珠江边的粮仓群一直是聚龙湾的地标性建筑。在那些没有高楼林立的日子里,远远望去三角形起伏的仓脊线是江边独特的风景线,也是老一辈珠江两岸居民的共同回忆。岭南人民的回忆中更是少不了或江边或街角的那一棵棵盘根错节,记录着码头工人树下乘凉、附近居民喝茶聊天日常生活场景的大榕树。
因此,该项目以场地内的仓库、榕树作为切入点,有效地将整个区域的历史和未来联系起来,也将文化、历史、生态和人文进行有机串联。
为有效活化历史遗存资源,推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项目保留场地内原有的大榕树,充分利用现有乔木资源迅速形成新的滨江景点。同时,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有场地的基层、原生大乔木以及原厂房仓库的仓梁木、红砖等建筑物料,将之重新运用到项目建设当中去。
回收的建筑木料改造为临江坐凳,木材天然亲和力和舒适的触感,为市民亲水望江带来最好的体验。回收的建筑红砖则作为饰面及收边材料铺设在展示中心的仓前广场当中,其自然的粗糙质感和具有时代感的颜色和纹理,仿佛是当年繁华热闹的工厂码头散落的记忆碎片。
夜幕下的红色砖砌出的砖墙留空出“聚龙湾”三个大字,通过园林灯光效果投射在地面,作为点睛之作巧妙地为整个展示区增加了不少艺术气息。
在碧道的防汛墙景观处理上,采用酸洗使骨料露出的工艺方法,使其呈现出仓脊线及榕树根意象的艺术纹路效果,用园林的语言刻画出人们心中对聚龙湾的印记。
向水而生——沿江碧道
江河是文明的发源地,而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亲水天性。临近广州人的母亲河——珠江河,聚龙湾原有场地存在沿江通道受阻、滨水空间距离水面较远、防汛墙阻隔与水体联系等问题,并未能起到亲水活动空间的作用。针对上述情况,我司在充分考察调研了原有场地和滨江人文和生态情况后,对驳岸空间作以下改造:
1、打通断点,用骑行道、缓跑道、漫步道三道合一,贯通沿江碧道。其中,骑行道与缓跑道采用透水沥青,以契合广州海绵城市建设的策略;漫步道则采用装饰混凝土混面,用混凝土压模工艺技术,将各种珍稀动植物的脚印、叶型纹理刻印在路面,在宣传珍稀动植物保护的同时,亦增添了行走的趣味性。
2、加强城市与珠江的连接,滨水平台借鉴原货运码头的元素,用下沉空间与出挑的木平台,营造珠江边难得的一处可以在林荫下近距离观赏珠江江景的场所,增加人们的亲水体验。同时,保留了原码头的栓船桩体作为沿江风景的点缀,充分挖掘历史脉络,打造特色亲水空间。
3、充分利用沿江碧道开阔的视野,将原有略显突兀的防汛墙改造为吧台,并配有旋椅座位。若天气晴好,邀上三五知己望江而坐,吹着江风品尝一杯热茶或咖啡,亦是一种别致的亲水体验。
作为产城融合项目,白鹅潭聚龙湾展示中心及珠江碧道通过对场地风貌特征的提炼,很好地将历史文脉、场地资源和新的城市建设进行结合,使场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项目档案项目名称:白鹅潭聚龙湾展示中心及珠江碧道项目地点:广东·广州开发商:广州珠江产业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施工图设计: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施工单位: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项目面积:35000㎡摄影团队:广州思维摄影